寶貝2歲左右的時候,因為老人身體的原因,不能幫我白天照顧她,就面臨要請位保姆還是讓她去幼兒園的選擇。是否能選到一位合適的保姆並且能跟孩子相處良好,我根本沒有信心。當然,經濟問題也是考慮的一個因素。因此決定讓她提前上幼兒園。
入園前用了1個月的時間,我把孩子白天小憩的時間由上午、下午各一次,調整到了中午飯後一次。多練習她自己用勺吃飯。能自己主動要求上廁所,並且會擦屁屁,是否乾淨就只能換衣服的時候知道了,你懂的。一切準備就緒,她插班進入小小班。
入園第一天送完她,園長主動過來跟我說:「這個寶寶,是我當園長十幾年來見到的第二個,第一天入園一聲沒哭的。」那時她2歲3個月,接下來的一個月在跟老師的溝通中,我了解到,她適應良好。吃飯不用喂,從來沒有弄髒過褲子,有送過備用褲子的媽媽應該知道,發生過什麼。是當月的全勤寶寶,我以為自此以後,我可以放心了。
但是,注意到這個詞,就證明「瓜」來了。接下來我就進入了漫長的焦慮期,沒有盡頭的那種。小班的孩子是要學拍球的吧,老師會布置作業回家練習,還會組織遊戲環節。我看過育兒書,上面介紹,一般3歲左右的寶寶,鍛鍊肌肉是從拍球開始的。我家寶貝無論怎麼練習,就是學不會,沒有辦法連續拍起來。我有考慮到肢體協調性的問題,有些寶貝可能活動時,肌肉控制可能沒有那麼好,可她在運動方面一直很靈活。作為一個新手媽媽,我從此開啟了陪她無限練習模式。
直到過了暑假,再次開學的時候,她有一天她「神奇」的拍著球自己玩起來。過了一段日子,我才意識到,她3歲了,時間就是這麼神奇的事情,到了該會的年紀,她就會了。可生活在集體中的孩子,老師的教學任務也是圍繞著大多數孩子進行的。總有這樣、那樣的小目標,她比班裡的孩子學會的就晚一段時間。我相信這時,大多數媽媽做不到佛系,都會焦慮,怕她被老師批評,怕她被小朋友孤立,怕打擊了她的自信心。就會一再要求她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
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了上小學,這時考量孩子的就不是你吃飯好不好,睡覺乖不乖,有沒有配合老師做遊戲,這些輕鬆的項目了。有了成績上的較量,我的焦慮升級了,輔導作業成了戰場,丟盔卸甲,雞犬不寧。花費了大量的精力,但家長會上,我就是那個避免與老師對視的人,一旦被發現,回家哭的人就是我。
而且孩子們大起來,交流的東西多了。通過跟女兒聊天,旁敲側擊的了解她的學校生活,我發現有些小朋友表達的意思,她是沒有聽懂的,沒有完全理解裡面的意思,這也側面的證明了年齡差距在小學階段還是存在的。即使只差了幾個月。
在什麼時間讓孩子上幼兒園這件事上我總結的經驗教訓就是:孩子入園年齡上,要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區別對待。每個媽媽是最了解自己孩子的,很多育兒書上,或者過來人的經驗裡,都提到過,女孩相對的可以早入園,男孩可以晚一些。但這只是針對大多數的情況,您孩子的具體情況呢?這是考慮的最關鍵因素。我女兒就是那種比較晚熟的孩子,即使是同齡的小朋友,她的思想也過於簡單。這類小孩最好晚些上幼兒園,性別其實不是考慮的主要因素。
因為這種小朋友一旦開始幼兒園生活,就一路被拖著被迫長大,那種挫敗感,對家長和孩子來說都不好受。像她這種性格開朗的小孩,現在來看影響不大。當我意識到我的過度焦慮後,我也會提前消化,儘量不影響到孩子。但如果是比較內向的寶貝,或者媽媽控制不住自己的焦慮情緒,都發洩在孩子身上,那就會引起一些不可估量的後果。畢竟幼兒和青少年時期的經歷,對孩子整個世界觀的形成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