汨羅江畔,一片野生艾葉的華麗「變身」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通訊員 周敏 記者 徐亞平
5月4日,火辣辣的日頭下,汨羅市白塘鎮汨羅江松柏垸,滿眼翠綠,齊腰高的成熟野生艾草,在微風下此起彼伏,濃鬱的香味撲面而來。河堤邊,村民手拿鐮刀正在嫻熟地收割艾草,一旁的村民正在把艾草打捆裝車。
「收野艾,不誤農時,收入按天計!」六湖村村民袁飛林高興地對記者說。袁飛林今年61歲,自己患肺結核,妻子高血壓,女兒外嫁他鄉,生活困難。2019年端午前,村幹部告訴他,去河灘收割野生艾草,有公司不限量收購。兩個月收割季裡,袁飛林出工30多天,收入7000多元。
嘗到甜頭,袁飛林打算今年再收割兩個月。「活又不重,做夢也沒有想到,不用種植、不用管理,光收割就有錢掙!」由於袁飛林憨厚老實,人也勤快,很快,他和其他幾名貧困戶成了六湖村收購點「長工」。
六湖野艾收購點,是汨羅端午艾科技有限公司在白塘、屈子祠等汨羅江沿岸鄉鎮布局的6個收購點之一,公司負責人徐衛東介紹,每年,公司收購野生艾草200餘噸。為了照顧貧困群眾的收益,除了給籤訂單的農戶提供每噸6000元保護價之外,還對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的艾草,敞開收購不壓價。陳年野生艾價格更高,每噸在8000元到15000元不等。
「汨羅江,艾草香,艾草香中過端陽!」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汨羅江畔端午習俗」豐富、獨特而又神秘,端午插艾便是習俗之一。徐衛東說,汨羅位於幕阜山與洞庭湖之間的過渡地帶,自古便是「魚米之鄉」,汨江兩岸氣候溫暖,土壤肥沃,雨量充沛,為野生艾草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屈原《離騷》有言:『戶服艾以盈要兮』(人們把艾草掛於腰間),可見艾草在戰國時期就應用廣泛。」近年,徐衛東潛心於艾草研究,赴張仲景故裡河南南陽、李時珍故裡湖北黃岡蘄春考察,這兩地,有國內最大的艾草種植和艾產品生產加工企業,數千億產業規模帶動當地經濟發展。
「汨羅,自然氣候得天獨厚,艾文化更是底蘊深厚、源遠流長。」這些年,端午艾公司每年花費近80萬元從農戶和貧困戶手中收野生艾,儘管比從南陽、黃岡等地進購貴了三分之一,但他依然樂此不疲。
「汨江兩岸綿延數十公裡,野艾資源價值大到無法估量,保護和利用它,我只邁了很一小步。」徐衛東說,將野艾資源保護起來,加以利用,轉化為經濟價值,還有漫長的路要走。
「艾草全身都是寶,這話可不是隨便說說,不僅功效好,全身都能賣錢。」徐衛東笑著介紹,艾草可全草入藥,有溫經、去溼、散寒、消炎等作用,工人會精心挑選,經過陳化處理、提絨等工序後,艾絨用來做規格不等的艾條、艾柱、艾葉抗菌洗手液;留下的艾灰以賣給飼料廠商做飼料;中間艾梗做枕頭等填充物。
「在汨羅江畔做艾草產業,有地方政府的重視,前景看好。」徐衛東說,公司將艾草收購過來,經過簡單加工後,每噸艾草能賣到8000至9000元,增值空間為20%。但這僅是初步加工,目前,公司掌握了提煉精油、艾灰粽等技術,計劃下一步擴大生產規模,上馬新的生產線。
[責編:王相輝]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