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2 17:19 |溫嶺日報-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黃曉慧
一些溫嶺方言詞語到底怎麼寫?許多人講得出而寫不出正確的本字,可說是「講講省力寫寫難」;溫嶺俚語、諺語充滿了鄉土氣息,有的還富有哲理,但是有些人說不明白一些俚語、諺語的正確含義。許多人在感嘆溫嶺方言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時,卻也無可奈何地看到溫嶺許多年輕人只會講普通話,而不諳熟溫嶺方言了。最近,由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新河鎮人民政府編,新河小學退休教師李小鹹著的《溫嶺方言詞語》一書,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為研究溫嶺方言提供了一本極具價值的參考書。
《溫嶺方言詞語》著者李小鹹老師現居新河鎮,老家在濱海鎮樁頭村,他生於1941年,系中國方言研究會會員、浙江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2007年獲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先進個人獎;2013年,中共浙江省委宣傳部、浙江省文化廳、浙江省文聯授予其「浙江省優秀民間文藝人才」稱號。有500多篇作品分別被收集在中國文史出版社《紅色記憶》、西泠印社出版社《溫嶺民間文學》《溫嶺記憶》《溫嶺民間工藝美術與傳統技藝》《溫嶺民間習俗》《溫嶺民間歌謠》等。
李小鹹祖父李先聲畢業於浙江一中,民國時曾任省立六中老師、溫嶺方城小學校長,編寫過《越諺巧對錄》。受家庭影響,李小鹹從小就愛好方言、民俗文化,早在中學時代,他就喜歡摘抄一些方言詞彙、俗語諺語,還把抄下來的方言詞彙按類分好。一直以來,李小鹹保留著對溫嶺方言的濃厚興趣,持續不斷地深入研究,其研究成果,一部分被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的《溫嶺方言俗語》吸收,還有被《新河鎮志》《南鑑志》吸收。退休之後,他以一人之力,編印了一本440頁的《新河方言》,此書分為前言、體例、常用詞彙、俚語、類成語、俗語、歇後語、方言文白異讀探究、新河方言本字考證、參考文獻、後記等幾部分,讀者可以像查詞典一樣很方便地查到相應的新河方言詞彙。
2019年4月,溫嶺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溫嶺市新河鎮人民政府有關領導提出將《新河方言》擴寫成《溫嶺方言》。李小鹹將原《新河方言》擴充、重新整理為新書文稿,並接受出版社編輯建議,改名為《溫嶺方言詞語》出版。
該書主體分常用詞彙、溫嶺俚語、溫嶺歇後語三大部分,全書近300頁。常用詞彙參照《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漢語方言大詞典》,體例按音序編排,釋義力求簡明,而溫嶺俚語、歇後語以溫嶺城區為基礎,適當採用溫嶺、黃巖接壤區域的語音及用詞。
在《溫嶺方言詞語》的前言、後記中,李小鹹深情地寫下了他對溫嶺方言的熱愛之情,他這樣寫道:「方言鄉音,你可以不懂,但絕不可以輕慢。方言鄉音是家鄉與每個人緊密聯繫的血脈,是本土文化的載體。有人認為方言格調低下,那是淺見。如溫嶺方言就有鮮明的特色,音韻鏗鏘,簡潔生動,古風猶存,詞彙又十分豐富。不僅僅是古詩詞,溫嶺話可以有韻味地讀出任何文學作品。方言中保留著不少漢唐時期的官話以及文人雅士中通用的文言。」他認為,雖然普通話作為民族共同語已經成為我們生活、工作中的主流交際語言,但在許多地方,人們仍然需要多彩的方言。他自感「書中採擷還算廣,分門別類,鉤稽排比,旁徵側引,希望突破溫嶺方言『講講省力寫寫難』『有話無字』的瓶頸,使得方言鄉音研究波及開來,形成傳統民俗文化的一股熱潮。」
160335836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