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都很喜歡江南,尤其喜歡住在古鎮裡,感受江南的韻味,欣賞一幕幕詩意的風景,參觀一座座歷史悠久且風格獨特的古建築。
在江南眾多古鎮裡,南潯是我較喜歡的一座,這裡在熱鬧中保持適度的安靜,廊棚內外依然有原住民生活氣息。
南潯的古建築很多,張石銘故居是比較值得遊玩的一處,整座宅院中西結合,是南潯東西方文化交融的現實見證。
張石銘生於清末,逝於民國初年,是清末「南潯四象」之一的張頌賢的孫子,也是一位富商。
清末的時候,南潯民間對當地富商的財富進行劃分,等級最高的稱為「象」,即財產達到千萬兩白銀以上者。
南潯四象中實力最強的是小蓮莊的主人劉墉,據傳其財富達到2000萬兩白銀以上,張家的財富雖然不及劉墉,但興盛數代,也是江南商界的佼佼者。
張石銘故居建於1899-1905年,時間跨度達七年之久,這座宅院也叫懿德堂,它坐西朝東聳立在古潯溪旁,佔地面積達到四千五百平方米,建築格局為五落四進,中西式房間合在一起共150間,是江南地區明清風貌保留得較好的豪門巨宅。
通過檢票口後進入大宅,展現在眼前的是中式風情濃鬱的庭院,位於前進最中間的是正廳,正廳最裡面中央位置橫梁上懸掛著」懿德堂「的牌匾,底下是對聯和雅致的字畫,前方是雕工精細的木家私,廳堂的兩旁是梅蘭菊竹等字畫。
大宅的二進和三進江南風情依然濃鬱,不過也有部分建築材料為舶來品,比如二進的扇窗便裝有法國彩色花玻璃。四進是西式風情最濃鬱的庭院,除了設有更衣室和化妝間外,還有豪華的舞廳,這在民國絕對是走在時代前沿的新鮮玩意。
四進小洋樓的磚頭以紅色調為主,整體風格沉著中帶點狂野。洋樓的地磚和樓裡面的油畫都是從法國進口的,壁爐、克林斯鐵柱和玻璃刻花完美複製了18世紀歐陸貴族風。
由於面積大且造型奇特、細節精緻,張石銘故居一直被稱為「江南第一民宅」。
張石銘故居內還有一個外國錢幣展廳,裡面展出不同時期的外國錢幣,最特別的是展廳外面的門廊,上面的藍色雕刻為芭蕉狀,非常有特色。
大宅裡各個院落既獨立又相連,寬闊的廳堂,狹窄的小道,含蓄的天井彰顯江南商人的低調,所謂「財不外露」莫過於此。
在過去,像張石銘故居這樣的大宅只有主人一家和受主人歡迎的客人才能入內,普通人根本不知道院內是何等模樣,「究竟有多豪」在普通民眾的口口相傳中多少帶點水份,不像今人可以較為方便地進入內院,品味精緻,感受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