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的堵車是眾所周知的事情,也是每天都會困擾很多開車人的難題,尤其是早晚高峰期的大堵車,更是讓人頭疼。常常是目的地明明就在幾公裡外的地方,但就是成了到不了的遠方。筆者經歷過的最難忘的堵車經歷,是有一日傍晚從長龍開車去大芬沃爾瑪買菜回家做晚餐,結果堵在中興路上,500米不到的路,一來一回,明明30分鐘就可以走完的路,卻花了將近2小時。雖然買到了新鮮的菜品,但由於腰酸背疼精疲力竭,最後連晚飯也沒胃口吃了。
雖然早晚高峰期的堵車尤為明顯,但深圳的堵,是普遍性的,是全天的。筆者所在的布吉關,除了早上7點以前不怎麼堵車以外其他時間都堵。不管你是在關外,還是在關內,隨時隨地都可以堵上一堵。
為了治堵,深圳交警真是操碎了心。他們想出了不辦法,比如設置潮汐車道,比如交警高峰期執勤現場疏導等,而早晚高峰期限制外地車牌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措施。但其實,這完全是指標不治本的方法。
從深圳交警官方公布的數據可以看到,早晚高峰外地車輛平均佔比只有20%左右。也就是說,外地車並不佔主流,不佔主流,也就意味著外地車並非是堵車的主要原因。但是深圳交警依然把主要責任歸結於外地車過多,然後以此為理由,順理成章的恢復限牌。而對本地車牌卻不管不問。深圳交警卻樂此不疲。
問題是,高峰期限制外地車駛入,真的能治深圳的堵?要弄清這個問題,其實要先弄明白深圳到底為什麼堵車。
深圳為什麼會堵車?
筆者認為,首先,是深圳的車太多。來自官方公布的數據,2019年年末全市民用汽車擁有量348.2萬輛。其中,私人汽車273萬輛。民用轎車保有量183.64萬輛,其中,私人轎車166.87萬輛。而這個數據排在全國第七位。
其次,是深圳土地面積太小。單從第七名的汽車保有量上來看,深圳的汽車並不算多。但考慮到深圳土地面積問題,你就不會這麼覺得了。作為對比,汽車保有量最大的北京,國土面積為1.641萬平方千米,而深圳國土面積僅為1997.47平方千米。也就是說,深圳面積只有北京的八分之一。理論上來看,深圳的汽車應該保持在北京的八分之一為宜。但現實是,深圳的汽車保有量卻是北京的二分之一還多。北京那麼大也經常堵,所以深圳的堵車也就不足為奇了。整體土地面積小,意味著路也相對少。都說條條大路通羅馬,但如果去往羅馬的路總共就那麼多,堵車就變成必然了。
再次,深圳的堵,還在於到處在修路。深圳的路,修個沒完沒了。常常是從年頭修到年尾,一年復一年的那種。不管是主幹道還是輔路,或者小路上,亦或者在村裡,反正哪裡有路,他們就要修哪裡。同一條路,他們挖了修,修好了再挖,建地鐵要修路,鋪設管道要把路挖開,各種管道就要各種挖,仿佛永無盡頭似的。筆者來深圳已經8年了,搬過無數次家,但奇怪的是,我無論搬到哪裡,哪裡都在修路。我知道修路造福子孫後代,但深圳市政府是否能考慮一下效率問題,一次性把所有要埋的管道鋪好不可以嗎?修路造成的直接後果,就是各種堵。主幹道堵完,輔路堵,輔路堵完,進村堵。無論你開到哪裡,哪裡就堵。
一邊是車太多路太少,一邊還在拼命發新能源車牌。燃油車需要搖號,你有可能像我一樣悲催到搖了五年都搖不到。但奇怪的是,深圳卻拼命鼓勵大家花錢去買新能源車,不僅免購置稅,而且車牌還免費送。這麼做的意思好像是說,堵車是燃油車造成的,和新能源車沒半點關係。
所以說深圳的堵,是多種原因綜合導致的。因此,單單限制外地車在高峰期出行,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想要解決問題,不能只把責任歸結於外地車。否則就是以偏概全。想要真正治堵,還需要把以上問題一一解決。目前來看,深圳的做法,確實是治標不治本,由於某些不可明說但卻心知肚明的原因,這種針對外地車牌的歧視,還將持續很長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