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堵費屢屢被提及!為何難開徵,真能治堵嗎?

2020-12-11 和訊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2月10日電(張旭)12月7日,北京市交通委表示,對於擁堵費和郊區牌照等其他政策建議,北京市有關部門將結合落實城市總體規划進一步研究論證。

此言一出,再次引發民眾對擁堵費的關注,有人驚呼:這是不是意味著擁堵費要來了?

擁堵費,「只聞其聲不見其人」

所謂擁堵費,指的是在交通擁擠時段,對部分區域道路使用者收取一定費用的價格調節手段。事實上,北京研究擁堵費,已有長達十年的歷史。

早在2010年12月,北京市出臺28條措施緩解交通擁堵,「研究制定重點擁堵路段或區域交通擁堵收費方案,擇機實施」,此為徵收擁堵費話題首次出現。

中新社發 劉震攝

資料圖。中新社發 劉震 攝

此後,2013年9月發布的《北京市2013-2017年清潔空氣行動計劃》,要求北京市交通委和原市環保局牽頭,「研究城市低排放區交通擁堵費徵收方案」。這標誌著擁堵費正式進入官方議題,但實施範圍的措辭從此前的擁堵路段和區域,變為城市低排放區。

2013年後,幾乎每一年都會傳出擁堵費相關的消息。如,2014年年初,原北京市環保局印發《全市2014年流動汙染源監管工作細則》之時,媒體就曾報導稱這一政策將在2014年制定完成,並最快在2015年實施。

至今,擁堵費的報導時不時見諸報端,但仍然「只聞其聲不見其人」。徵收擁堵費,難在哪兒?這或許可以從過往官方的一些表態中尋得答案。

北京市交通委新聞發言人容軍在2017年北京市兩會期間表示,擁堵費政策的實施還沒有時間表,政策涉及面大,政府將會慎重研究。是叫擁堵費,還是叫減排費,還是兩個都包含,都不確定。此外,還要就具體收費方式、技術路徑、收費區域等方面進行充分研究。

對誰收,怎麼收?

關於擁堵費的收費方式和技術手段,不同專家有不同看法。

全國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向中新網記者表示,擁堵費應主要針對主城區擁堵道路進行徵收,徵收對象主要為進出主城區的車輛,按照出行時長或次數等標準徵收,同時針對一些特殊情況進行照顧,如主城區居民出行、上下班出行等情況。

「擁堵費徵收之初,徵收標準應相對較低,對短頻次出行可適當提供豁免條件,對於長期佔用道路資源的,可通過次數或時間累加,徵收擁堵費,這樣對普通百姓來說基本沒有增加出行成本。」崔東樹說。

資料圖:北京路上行駛的公交車和私家車。中新社記者 賈天勇 攝

「『按時間路段收費』可以有效治堵。」經濟學家薛兆豐接受採訪時曾表示,具體方法是先設定「適度擁堵」的行車速度。以此為目標,實時調整道路的擁堵費率,用電子顯示牌和無線廣播等辦法公示,通過攝像頭來記錄經過的車輛的車牌,事後通知並徵收擁堵費。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不同時段的擁堵費率就會穩定下來,車主就能形成較準確的預期,使出行需求更加合理。

2020年,延宕十年的話題重新被提起,收取擁堵費的時機成熟了嗎?

崔東樹認為,過去徵收擁堵費技術手段不成熟,如今隨著車輛識別系統、ETC等技術的發展,條件已經具備。而且,在以往私家車為主的基礎上,網約車對道路資源的佔用也非常嚴重,應該讓佔用道路資源較多的車輛承擔一定的擁堵費。

崔東樹同時指出,緩解交通擁堵應該綜合施策,擁堵費是一項重要措施,但要與公共運輸能力的提升相匹配,否則只收錢不見效,老百姓(603883,股吧)的意見會很大。

資料圖:乘客有序乘坐北京某路公交車。中新社記者 賈天勇 攝

擁堵費的世界經驗

擁堵費在世界範圍內早已有實踐,他們是如何收取的,緩解擁堵的效果又如何?

全世界最早推行擁堵費的國家是新加坡,1975年起,新加坡政府在市中心6平方公裡的控制區域,如果乘客數少於4人的車輛在上午7∶30至10∶15進入該區域必須出示購買的交通許可證,許可證售價約2.5美元/天(最初幾年為1.3美元/天)。

在國際大都市中,英國倫敦從2003年起開始徵收交通擁堵費,收費標準是每輛車進入收費區每天一次性繳納5英鎊的「進城費」,經過幾次價格調整,倫敦的交通擁堵費已經漲到11.5英鎊。

新加坡在實行擁堵費以後,進入控制區的車流量下降了一半左右,保持在較低水平。但倫敦的情況恰恰相反,交通擁堵費徵收方案出臺後,2007年收入達8億英鎊。但交通狀況卻並無改善,只在徵收擁堵費之初有一些效果,但政策實施不久便又繼續擁堵,甚至越收越堵。

在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趙堅看來,新加坡模式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國土面積小,且最早是在6平方公裡的小面積內收費,「誰使用、誰付費」的原則在實踐中很容易操作。「北京現在已經是全面性的擁堵,帶有潮汐性特徵,很難界定交通擁堵費的收費區域和時間。」

資料圖:一列北京地鐵昌平線列車駛入沙河高教園站。中新社記者 侯宇 攝

緩解擁堵需綜合施策

在公眾看來,如果收取了擁堵費,出行體驗卻沒有提升,顯然不能接受。

一些專家對於擁堵費的實施效果也存疑。中國社科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支振鋒此前就擔心,「徵收擁堵費後,小汽車在北京的使用強度會有相應下降,公共運輸壓力會加大。如果公共運輸換乘、擁堵狀況還得不到改善,小汽車會再次被逼到路上。」

針對這種憂慮,有業內專家指出,治堵不能把擁堵費單獨討論考慮,而要以緩解擁堵為目的,考慮綜合施策。

「現有的政策有沒有用到極致?有沒有改進空間?與其他措施比較而言,哪一種更好?擁堵費是一種爭議很大也是最後的手段,現在還沒必要討論收費方式這麼具體的問題。」國家發改委綜合運輸研究所城市交通室主任程世東告訴中新網記者。

2016年全國兩會期間,交通運輸部黨組書記楊傳堂曾表示,解決大城市交通問題要「疏堵結合、綜合治理」。

楊傳堂稱,「首先要優先發展城市公共運輸,推動優選公交成為公眾的出行習慣。第二,要強化交通規劃引領,通過一體化的交通規劃和綜合的開發建設,建立以城市公共運輸為導向的城市發展的模式。第三,要加快城市智能交通的系統建設,提高城市交通管理的水平和運行效率。第四,還要加強城市交通的綜合治理,來提高交通資源的利用效率。」

中新網記者 張旭 攝

北京街頭的公交車。中新網記者 張旭 攝

程世東也持有類似觀點,他認為,擁堵的根本在於道路資源不足,所以要鼓勵大家使用公共運輸和自行車等綠色出行方式,儘可能少開車。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政府要更好地提供公共基本服務,發掘公共運輸潛力,提升公交專用道的比例,形成網絡,提高公共運輸的路權;軌道交通的建設也要持續推進,滿足人民的需求;自行車道的騎行體驗,也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程世東說,「曼哈頓77%居民沒有買車,香港居民買車比例是北京四分之一,一方面原因在於這兩個城市把公共運輸做得很好,人們不太需要買車;另一方面,香港的一個車位200萬港幣,曼哈頓也很高,停車費市場化,就是一種減少擁堵的經濟手段,我認為是優於收取擁堵費的。」

「徵收擁堵費是所有治理擁堵手段窮盡之後,才要去考慮的手段。」在程世東看來,「政策是需要比較優劣的。如果通過提升公共運輸能力滿足人們需求,或者通過停車費市場化等手段,使得道路使用者付出應有的代價,就能緩解擁堵,那擁堵費就沒必要推行了。」

對於大城市是否該徵收擁堵費的問題,你怎麼看?(完)

(責任編輯: HN666)

相關焦點

  • 擁堵費再被提及!比單雙號限行還要「狠」?北京已在「路上」?
    針對這一問題,其實市場早就有了「擁堵費」這一說法。只不過在市場被提及了多年,一直沒有看到哪個城市真正實行。不過這一次北京再次提及「擁堵費」,不少人紛紛表示「難產」的擁堵費,這次已經在「路上」了?其實從擁堵費的含義來看,主要指的是在交通擁擠的時間段,對於部分道路的使用進行收費。
  • 收「擁堵費」治交通擁堵?北京市交委稱將研究論證,專家怎麼說
    時至今日,對於擁堵費,我們是否準備好了?時機真的成熟了嗎?研究十年,至今未有定論早在2010年底,北京市就對緩解交通擁堵向社會徵求過意見,最終匯集28條綜合措施,其中有提到「建設交通擁堵收費管理系統」。與此同時出現的,還有搖號和限行政策。
  • 擁堵費:解決擁堵的一劑良藥?
    其實,擁堵費這一概念並非自今日提及,早在2013年9月,北京環保局發布「清潔空氣行動計劃」,要求交通委和環保局牽頭研究制定徵收交通擁堵費政策;交通委和交管局牽頭制定智能化車輛電子收費識別系統等,引導降低中心城區車輛使用強度。擁堵費是一個舶來品。收取「道路擁堵費」的做法最初來自於上世紀70年代的新加坡,它在近600公頃的「控制區域」徵收「交通擁擠費」。
  • 重新限制外地車牌高峰期駛入,真能治深圳的堵?
    筆者經歷過的最難忘的堵車經歷,是有一日傍晚從長龍開車去大芬沃爾瑪買菜回家做晚餐,結果堵在中興路上,500米不到的路,一來一回,明明30分鐘就可以走完的路,卻花了將近2小時。雖然買到了新鮮的菜品,但由於腰酸背疼精疲力竭,最後連晚飯也沒胃口吃了。雖然早晚高峰期的堵車尤為明顯,但深圳的堵,是普遍性的,是全天的。
  • 賈新光:擁堵費偏離本質 停車證監管難
    而對於停車泊位證政策,怎樣才能具體的落實,賈新光表示:「這對政府的監管是一個大問題,以前也有提出這個政策的,公安部說對這個停車泊位證是不收費的,但是實際上,不收費怎麼去進行辦理,誰來辦理,是在郊區隨便一個停車場就可以辦理嗎,還是說所有的購車者都要去購買一個車位呢,那這必然又要推高車位的價格,每買一輛車就要花幾萬去購買一個車位嗎?這其中有太多的問題難以解決。」
  • 房產稅或將出臺,房產稅是否開徵?房子太多該如何處理?
    萬眾期待的房產稅,"十四五"規劃建議並沒有直接提及。對於房產稅是否開徵?不少專家表示,"十四五"期間,可能是出臺房地產稅最好的時機,這個時機一旦錯過,未來恐怕很難找到出臺的時間窗口。
  • 經濟日報:徵收擁堵費,不能議而不決
    來源:澎湃新聞經濟日報:徵收擁堵費,不能議而不決來源:經濟日報北京市交通委日前表示,在就小客車數量調控政策優化方案公開向社會徵求意見過程中,有不少群眾建議出臺徵收擁堵費和發放郊區牌照等政策或許是因為有「擁堵費」這樣的敏感詞,消息一經發布,蹭地衝上熱搜引發熱議。10多年前北京就提出過要徵收擁堵費,但沒有下文。事實上,這不是北京首次討論擁堵費問題。10多年前北京就提出過要徵收擁堵費,但後來沒有了下文。
  • 從「治堵」到「治城」 這座城市擁有了一個升級版「最強大腦」
    從「治堵」到「治城」,這座以西湖著稱於世的城市迎來了一個升級版的「最強大腦」。從2016年啟程的杭州城市大腦如今已進入「無人區」。2016年,當不少人還不清楚城市大腦究竟為何物時,杭州在全國率先提出建設城市大腦。這個位於東南沿海的省會城市當時正因交通擁堵而煩惱不已,發起了一場治堵攻堅戰。正是從杭州起步,城市大腦逐步進入城市治理解決方案,2017年入選首批國家人工智慧開放創新平臺。在2018杭州·雲棲大會上,杭州城市大腦2.0正式發布。
  • 最爛「騙術」為何能屢屢得逞
    你相信嗎?不僅有人相信,而且還十分火爆。近日,某教育機構組織6-10歲兒童進行「量子波動速讀」大賽及日常學習的視頻在網絡熱傳。匪夷所思的是,還真有人相信,還交了10多萬的量子治療費。山東的張女士,一直都患有心臟病,不堪其擾,而且母親,妹妹也有心臟方面的疾病。最近,張女士在朋友那裡得知,有一種「量子」技術可以遠程治療心臟病,包治好,否則將退回治療費用,而且治好了,推薦熟人,還可以賺錢。
  • ETC 緩堵保暢 功在當代 利在千秋
    走在大街小巷,ETC的宣傳語隨處可見,"朋友,你安裝ETC了嗎?",這也成為時下車主最流行的打招呼方式,那麼ETC到底是什麼,我們是否應該積極響應國家相關政策呢,相信看完這篇文章,你的心裡就會有一個確切的答案。ETC是什麼?
  • 為什麼房產稅遲遲沒有開徵?
    為什麼房產稅遲遲沒有開徵? 為什麼房產稅遲遲沒有開徵? 2020-10-29 17:44:00  來源:快資訊搶沙發 2020-10-29 17:44:00  來源:快資訊 摘要:開徵房產稅,牽一髮而動全身!我國的房地產,不僅是住房,還是支柱產業和金融產品。
  • 北京最嚴限車令正醞釀中 廣州還會遠嗎?
    這意味著,屆時中心城區內的路網平均速度勉強能達到15公裡/小時,比今年9月19日的「雨後京城大擁堵」時的速度還要慢——於是,北京政府逼不得已,正醞釀出臺「最嚴限車令」治理即將攀升到擁堵極限的道路交通。此語一出,「人心惶惶」。北京市有可能採取的這些限車措施包括:單雙號限行、收取更多的燃油稅、收取擁堵費以及提高停車收費等。
  • 想治好孩子的拖延症,真有那麼難嗎?
    生活中是不是常常出現這樣的場景:你急著出門,孩子卻半天穿不好鞋;本來十幾分鐘能寫完的作業,拖了一個小時,才寫了一半不到;最後是不是往往以你忍不住咆哮或者因為怕遲到動手代勞而收場。想治好孩子的拖延症,真有那麼難嗎?答案是:真有!
  • 開徵遺產稅 不能只言其「利」
    國務院此前批轉的《關於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的若干意見》中曾要求,研究在適當時期開徵遺產稅問題。   (3月3日《京華時報》)  財富不透明  遺產稅只是紙上談兵   北師大的報告認為,「無論從社會公平政策、轉變增長方式,還是縮小貧富差距,開始徵收遺產稅時機已成熟,條件也已基本具備」。那麼,遺產稅真的就「只欠東風」了嗎?
  • 徵收擁堵費?發放郊區牌照?北京交通委回應——
    徵收擁堵費?發放郊區牌照?此外,還提出了徵收擁堵費和發放郊區牌照等政策建議。市交通委今天上午表示,對於擁堵費和郊區牌照等其他政策建議,市有關部門將結合落實城市總體規划進一步研究論證。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END—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原標題:《徵收擁堵費?發放郊區牌照?
  • 今日輿情解讀:開徵遺產稅還需公眾理性面對
    ;5.貪再多也會被徵走一部分,間接遏制官吏貪慾;6.巨額遺產稅,能減輕其他稅種負擔。不過,如果真能無差別執行,倒也喜大普奔,因為人人心裡明白,領導比我們富得不知哪裡去了。可關鍵是他們有多少錢我們永遠不清楚。 網友「光與影的後花園」:美國於1916年開徵遺產稅,1930年開徵贈與稅,1976年將兩稅合併,統稱遺產稅。目前,美國遺產稅納稅人約佔總人口的2%。 如果中國也對這2%的富人累進徵收遺產稅,將可大幅改善現有的很多社會問題,包括貧富差距過大。
  • 十四五期間,建議穩妥開徵房產稅、遺產稅?看看經濟學家怎麼說
    本期話題: 1.專家建議開徵房產稅、研究遺產稅和贈與稅 2.為何要徵遺產稅? 3.普通人如何應對遺產稅?
  • 燃油稅有望明年開徵 新能源汽車、微轎迎來拐點
    而一些經濟型轎車生產廠家,則看到了燃油稅開徵帶給他們的市場機遇。「燃油稅開徵沒有任何懸念,只是時間問題。比亞迪從一開始就有所預期,並從產品開發層面加大了對低油耗車型的推出力度。」比亞迪汽車銷售有限公司總經理夏治冰表示,比亞迪對「後燃油稅」時代做好了充分準備。在產品序列上,比亞迪將於年底推出F6雙模汽車,並於明年推出能耗更低的F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