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徵遺產稅 不能只言其「利」

2020-12-25 人民網

李宏宇 繪

  受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委託,由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收入分配研究院承擔的《遺產稅制度及其對我國收入分配改革的啟示》課題舉行中期成果發布會。研究稱,我國已基本具備徵收遺產稅的條件,並建議將500萬元作為遺產稅起徵點。國務院此前批轉的《關於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的若干意見》中曾要求,研究在適當時期開徵遺產稅問題。

  (3月3日《京華時報》)

  財富不透明

  遺產稅只是紙上談兵

  北師大的報告認為,「無論從社會公平政策、轉變增長方式,還是縮小貧富差距,開始徵收遺產稅時機已成熟,條件也已基本具備」。那麼,遺產稅真的就「只欠東風」了嗎?

  必須看到,報告所提出的這些依然停留在必要性的層面,即「該不該徵」,並沒有觸及可行性分析,即「能不能徵」。可以預見的是,在財富缺乏透明度、資產沒有全面實名制的語境下,遺產稅一旦開徵,必然面臨徵稅對象、徵稅基數的不確定性,削富濟貧等作用也將面臨諸多變數。

  財富不透明,一方面在於隱性收入和灰色收入佔據相當比重。2010年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公布的一份報告顯示,中國超富階層隱瞞了三分之一的真實收入,約9.26萬億元為「隱性收入」,其中有5.4萬億是「灰色收入」。前不久,國務院在批轉《關於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的若干意見》的通知中也坦言,當前隱性收入、非法收入問題比較突出。在這種情況下,開徵遺產稅非但不能縮小貧富差距、鼓勵富二代自立,反而令富人擔心灰色收入見光而加速移民、轉移財富的步伐,給制度監管帶來新的問題。

  同時,現行機制缺乏配套也是導致財富透明度不夠的重要因素。目前中國沒有建立全面的個人財產登記制度,儘管儲蓄、證券、房產等陸續實名制,但對於未存入銀行的現金、金銀珠寶等缺乏有效監控手段。生活中大量的現金交易,以及無記名的購物卡、消費卡,更讓我們無法掌握一個人的真實資產狀況。另一方面,產權認定評估體系也不夠完善,除房產外,古董、字畫、珠寶等一般都不需要經過產權登記,市場上也缺乏專門、權威和公正的資產評估機構,導致很難對遺產價值及應納稅額進行認定評估。

  清華大學經管學院會計系主任陳曉說過,「中國稅務部門到現在還沒有掌握真正的富人是誰」。連向誰徵稅都搞不清楚,圍繞遺產稅的一切推演就只能是紙上談兵。目前個人所得稅已然面臨「工薪階層納稅、富人群體逃稅」的質疑,開徵遺產稅很可能製造新的不公。與其憧憬遺產稅,倒不如老老實實補上財富透明這堂課再說。

  張楓逸

  遺產稅當以促進福利名義破繭

  高遺產稅是典型福利國家的做法,不然哪有錢搞福利?同時,遺產稅還能帶動慈善事業的發展,鼓勵富人改善「為富不仁」狀況。美國有非常成熟的「遺產稅」制度和做慈善能夠豁免的政策。這就讓富人們必須做出選擇:要麼把錢交給國家,要麼自己去做慈善。而出於各種考慮,大多數富人都會選擇後者。

  目前反對開徵遺產稅的聲音也不少,主要體現為國人的遺產稅意識薄弱,恐國人天生對遺產稅有抵制情緒;我國尚沒有完善的財產登記制度、評估制度和監控手段,查遺產具有相當的難度;徵收遺產稅將引發資產外流。

  筆者認為這些都不能成為遺產稅破繭的理由。首先,遺產稅可以參照個人所得稅的模式設立合理的起徵點和累進稅率制,避免給大眾帶來不必要的負擔,這也是其他國家的普遍選擇。其次,目前諸多銀行已經在技術上實現了存款信息全國聯網查詢;房產信息雖然僅40個左右的大城市進行了聯網,但要實現全國聯網也並不是技術性問題。

  另外,徵收遺產稅並不是資產外流的必然結果。資產會不會外流主要取決於資產本身的合法性,以及當地市場環境以及對私有權的保護力度。

  開徵遺產稅的確會遇到配套制度暫缺、一部分人反對等難題,這就更需要決策者具備迎難而上的勇氣,事先發現並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無論如何,國家的大部分個體都將呼籲遺產稅以增加國家福利經費名義早日破繭。

  舒銳

  從報導看,北師大在發布課題中期成果之時,滿眼都是「有利於」,諸如「年稅收可達2000億」、「抑制資產泡沫化,促進房地產價格合理回歸」、「調節財產貧富差距,維護市場平等競爭」、「鼓勵『富二代』自強自立」等等。但問題在於,假如遺產稅真的如此有利無弊,或者極其明顯的利大於弊,那些已經開徵遺產稅的國家,為何至今也還在喋喋不休地爭議呢?

  事實上,儘管遺產稅在西方一些國家普遍存在,但還是有其他的配套制度為支撐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越是在那些遺產稅的稅負較重的國家,越是擁有較高水平的社會福利進行「兜底」。其實,這一點也並不難理解。試想,假如社會福利政策真正能夠覆蓋「從出生到墳墓」,讓每個人從出生之日起,無論自身健康狀況與知識能力如何,都不用為最基本的生存權利犯愁,徵收遺產稅又有何妨?反觀我們自身,做得到這一點嗎?

  僅僅觀察一下國內近年掀起的富人移民潮,我們幾乎可以立即就遺產稅問題進行如下斷言:假如在上學、看病、購房、養老等等基本生活保障都無法保證的現階段,一旦開徵遺產稅就會導致新一波更為迅猛的富人移民潮,減少國內民間投資,加劇民間資產外流,並對社會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交同樣的遺產稅,買更好的社會福利保障,這豈不是一個正常人會做出的最明智的選擇嗎?

  正因如此,探討開徵遺產稅問題,絕不能只言其「利」,更要深入分析其「弊」,還要提出切實有效的解決辦法,形成相配套的政策體系,不能讓遺產稅「單兵突進」,無謂地營造社會恐慌氛圍。對此,政策研究制訂者還要更謹小慎微。

  宣華華

(來源:西安晚報)

相關焦點

  • 當下的中國不宜開徵遺產稅
    ■ 社論  開徵任何一個新稅種,都應該採取慎重的態度,不僅要看到國際社會的情形,也要充分考慮國情以及經濟發展的需要。  遺產稅要開徵了?近日,財政部在其網站公布了《財政部關於政協十二屆全國委員會第五次會議第0107號(財稅金融類018號)提案答覆的函》。
  • 今日輿情解讀:開徵遺產稅還需公眾理性面對
    網民熱議:應當與國際接軌的不只是遺產稅 網民觀點摘編: 支持,開徵遺產稅利大於弊 袁雲才(《東方新報》報社編輯):開徵遺產稅,我認為利遠大於弊:1.對財富進行二次分配,抑制畸形的兩極分化;2.官富少留遺產,必然間接促進內需;3.與其被徵稅不如捐款,會提高富人投入慈善事業的積極性;4.改變人們的價值觀,拜金主義思潮會收斂
  • 海南日報數字報-遺產稅該不該開徵?
    【觀點三:是否開徵遺產稅要立足國情】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楊志勇認為,近些年來,開徵遺產稅的國家和地區或大幅度降低稅率,或暫停甚至取消遺產稅的現象值得我們關注。開徵遺產稅或遺產稅稅率較高的國家和地區,與不開徵或稅率較低的國家和地區相比,總是處於不利地位。財富從前者轉移到後者的情況屢見不鮮。
  • 專家:建議「十四五」期間研究開徵遺產稅和贈與稅
    摘要 【專家:建議「十四五」期間研究開徵遺產稅和贈與稅】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學術委員會主席宋曉梧29日表示,收入差距過大是制約一個國家消費總需求的重要原因,我國通過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提高消費水平的空間還很大。
  • 十四五期間,建議穩妥開徵房產稅、遺產稅?看看經濟學家怎麼說
    但隨著「十四五」的臨近,它們似乎離大家又更近了許多… … 近日,在談到如何通過收入分配製度改革來促進社會公平時,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學術委員會主席宋曉梧給出了多個建議,其中一條就是提高直接稅的比重,發揮稅收平衡貧富差距的作用,比如穩妥開徵房地產稅,研究開徵遺產稅和贈與稅。
  • 遺產稅真的要來了嗎?由專家建議解讀遺產稅開徵可能性及應對之法
    遺產稅是世界各國調節財富差距的常用手段,我國在1996年第八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批准的經濟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中就明確提出要逐步開徵遺產稅和贈與稅。但至今遺產稅沒有出臺,且爭議很大。「我國已經出現了數量龐大的擁有巨額資產的家庭,這就具備了開徵遺產稅和贈與稅的條件。那些反對徵收遺產稅的道理在實現共享社會理念面前,都是站不住腳的。」宋曉梧說。
  • 財經知識百科:遺產稅|百科 遺產稅_網易財經
    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通過的《全國稅政實施要則》將遺產稅作為擬開徵的稅種之一,但限於當時的條件未予開徵。1994年的新稅制改革將遺產稅列為國家可能開徵的稅種之一。1996年全國人大批准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第9個五年計劃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綱要中提出「逐步開徵遺產稅和贈與稅」。
  • 遺產稅屬學術探討 開徵時機未成熟 業界存爭議
    「這是純學術的探討,和政府信息發布毫無關係,不能說就寫入草稿了。」當天晚間,劉桓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表示,但鑑於十八屆三中全會在國家改革進程中的重要地位,「遺產稅問題是不能迴避的。」  劉桓表示,目前針對遺產稅的討論,將圍繞是否開徵、開徵後的經濟效益及法律可能性等幾方面為重點展開研討。  雖然開徵遺產稅是大勢所趨。
  • 遺產稅或促使財富向境外轉移 香港新加坡取消遺產稅
    曾經的臺灣首富就利用大額壽險成功規避了巨額遺產稅。2004年,蔡萬霖去世,留下超過46億美元的遺產。按照臺灣地區的遺產稅規定,蔡萬霖的繼承人需要繳納的遺產稅高達782億新臺幣,但實際其繼承人只繳納了5億元新臺幣的遺產稅,原因就在於蔡萬霖在去世之前購買了價值數十億新臺幣的人壽保險。  相反的例子來自。作為臺塑集團的創辦人,慶去世後,稅務部門核定其繼承人須繳遺產稅119億元新臺幣。
  • 專家再談遺產稅:徵收條件尚未具備起徵點存差異
    但是,遺產稅可以增加貪汙受賄者的「經濟成本」,這些人冒著巨大風險所得到的收入,最終有相當一部分以稅收形式上繳財政;遺產稅還會增加腐敗行為暴露的可能性,貪汙受賄者的行為都是在黑暗中的交易行為,其所得必然見不得光;遺產稅的開徵,必定會促進金融實名制、家庭財產申報制等相關制度、措施的制定和完善。當政府官員的家庭財產置於公眾的監督之下時,其趨利心理也就會有所收斂。
  • 「燃油稅」或即將開徵 中國石油表示影響不大
    燃油稅的徵收並不是一個簡單稅收制度的變革,種種跡象表明,燃油稅的實施必將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無論是從政府部門還是從行業的角度,都將面臨利潤蛋糕重新分割的局面。是否已到開徵燃油稅最好時機?早在1994年,有關部門就正式提出開徵燃油稅。
  • 看看美國人怎樣徵遺產稅
    人心思進  遺產稅這一稅種的爭議一直很大,各派政治力量圍繞遺產稅的角力至今餘波未平。  近日,國內多個網站都在盛傳深圳即將在全國率先試點開徵遺產稅。其透露,試點方案規定,1000萬元以上的遺產,適用稅率為50%,而且應納稅金不能從遺產裡出,且必須在三個月之內交齊,否則全部收歸國有。
  • 陳思進:看看美國人怎樣徵遺產稅
    近日,國內多個網站都在盛傳深圳即將在全國率先試點開徵遺產稅。其透露,試點方案規定,1000萬元以上的遺產,適用稅率為50%,而且應納稅金不能從遺產裡出,且必須在三個月之內交齊,否則全部收歸國有。不久,深圳相關部門便闢謠,這是假的。  其實,這樣的謠傳,深圳相關單位已經闢謠過多次了。
  • 中國稅務學會會長:遺產稅稅源不足近年難以出臺
    中新網3月25日電 據《北京日報》報導,針對日前有媒體稱遺產稅明年有望激活立法的說法,中國稅務學會會長、全國政協委員楊崇春昨天表示,目前中國對遺產稅的開徵尚處於研究階段,近年難以開徵。如果開徵這項稅收,需解決徵稅稅源不足,稅收成本高等問題。
  • 媒體:中國富人資本不透明 徵遺產稅比美國難
    很少有話題像遺產稅一樣,能立刻喚起公眾對死後財產去向的憂慮。因為遺產稅制度一旦確立,意味著個人財富不能全數遺贈後人,而是將部分進入公帑。引起公眾心理焦灼的是,遺產稅究竟是調節社會貧富的「德政」,還是對私人財產的「合法掠奪」。在中國,遺產稅的腳步聲似乎越來越近。
  • 遺產稅屢演「狼來了」 徵收條件是否成熟引爭議
    有專家指出,根據我國當前的實際情況,遺產稅應當明確定位於「富人稅」,即僅對資產達到極高標準的「巨富」徵收,要注意將一般性的財產繼承排除在外。   徵收條件是否成熟   遺產稅在許多國家都被視作緩解貧富差距的稅種,對社會確有不少積極作用。從全世界範圍來看,目前有114個國家已開徵遺產稅,美、日等國近年來加大了對遺產稅的徵收力度。
  • 深圳多次被傳徵收遺產稅 在中國徵收是否適合?
    為何總謠傳深圳徵收遺產稅?2012年底,央視經濟信息聯播曾播出新聞「深圳或成為我國首個開徵遺產稅的試點城市」,報導稱「在深圳提出的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思路中,出現了試證遺產稅的建議,引發社會極大關注,不少人已在考慮如何避稅,在深圳前去諮詢『保險避稅』的人明顯增多」。
  • 房產稅沒來,「遺產稅」先來了?房子多的人恐怕「難眠」
    其實,大部分購房者一致認為,開徵房產稅是降房價最好的辦法!那麼,房產稅什麼時候能開徵?如何徵收?對此,業界普遍認為,當前我國房產稅的立法程序沒有啟動,這意味著5年內房產稅出臺的可能性幾乎為零。這個消息一經發出,讓許多剛需非常失望。說實話,大家不必失望,雖然房產稅短期內很難開徵,但「遺產稅」卻可能先來了。
  • 開徵環境稅:不僅僅為環境減壓
    有鑑於此,我們認為,目前更有必要通過開徵環境稅等措施,來解決我國環境保護中的一些深層次問題。其實,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已制定了有關「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明確提出了要「研究開徵環境稅」。在吸收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我們試圖提出有關我國環境稅制度的若干構想。
  • 燃油稅有望明年開徵 新能源汽車、微轎迎來拐點
    在燃油稅開徵已成大勢所趨,國內石油資源日益緊張的大背景下,不少汽車廠家已經做好了提早應對準備。記者注意到,積極研發新能源汽車,已成為汽車廠家的一種主流風潮。不久前通用汽車公司來杭州巡展了其新能源汽車研發的最新力作———氫動力汽車。這款汽車造價高達200多萬元,然而通用汽車卻希望通過技術進步達到逐步量產的目標,成為未來的一種大眾車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