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企業標準「試驗田」
——對推動企業標準化工作創新發展的思考與建議
□ 喬 勇
近年來,隨著《國務院關於促進市場公平競爭維護市場正常秩序的若干意見》的出臺,以及《國務院深化標準化工作改革方案》的全面推進,我國企業標準管理制度以轉變企業產品標準備案管理工作方式為突破口,建立並運行符合市場經濟運行規則的企業產品、服務標準自我聲明公開和監督制度。企業產品和服務標準自我聲明公開制度,放開搞活了企業標準,進一步優化了市場營商環境,增強了市場主體創新動力;企業標準監督制度,按照「雙隨機、一公開」的要求,結合社會信用體系共同推動,加強了對企業公開聲明標準水平及一致性情況的信息披露,將達不到公開聲明標準水平的企業和產品列入異常名錄,構建起了以質量信用為核心的新型標準監管體系。
四川省自貢市從2017年起,對企業標準的管理取消了「事前」標準備案登記,按照新制度實施「事後」監督檢查。從監督檢查的情況來看,實施企業產品和服務標準自我聲明公開和監督制度後,出現了一些不可迴避的新問題,特別是中小型企業標準化工作問題,需要引起重視和深思。
企業標準自我聲明公開情況
截至2019年,自貢市行政區劃內共有143家企業在企業標準信息公共服務平臺上進行了標準自我聲明公開,聲明公開標準830個(次),佔全省的2.84%。其中,國家標準82個(次)、行業標準47個(次)、團體標準5個(次)、企業自主制定標準696個(次)。
按標準類型進行統計,自貢市企業聲明公開標準類型數量分布情況如下圖:
按年份進行統計,自貢市歷年標準聲明公開數量情況如下圖:
政策依據及結果
我國建立企業產品和服務標準自我聲明公開和監督制度後,一直在不斷完善,先後出臺了《國家標準委辦公室關於組織對企業產品標準開展監督檢查的通知》《全國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電視電話會議重點任務分工方案》《關於全面推進「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工作的通知》《企業標準「雙隨機、一公開」隨機抽查工作指引》(以下簡稱《指引》)等文件,明確了企業標準監督抽查工作的抽查事項、檢查內容和方法、檢查依據和工作建議等重要內容。特別是《指引》規定的抽查事項包括:強制性國家標準的符合性、標準的技術先進性和經濟合理性、標準編號和名稱的規範性、標準功能指標和性能指標的完整性4個方面,成為目前企業標準監督評價內容和指標。以下是自貢市實施企業標準監督檢查工作以來的具體情況。
2017年監督抽查企業產品標準20份,佔當年累計有效公示標準總數的6.62%。標準涵蓋16大類,涉及化工、機械、輕工等行業,結果為通過2項,佔抽查總數10%;建議修改使用17項,佔抽查總數85%;未通過1項,佔抽查總數5%。
2018年監督抽查企業產品標準36份,佔當年累計有效公示標準的5.51%。標準涵蓋20個大類,涉及飼料、化肥、機械、輕工等行業,結果為通過20項,佔抽查總數55%;建議修改16項,佔抽查總數45%。
2019年監督抽查企業產品標準40項,佔當年累計有效企業標準總數5.12%。標準涵蓋22個大類,涉及飼料、機械、建材、石油化工、機械、輕工等行業,結果為通過7項,佔抽查總數的17.5%;建議修改後重新公開31項,佔抽查總數的77.5%;建議撤銷公開2項,佔抽查總數的5%。
總結3年監督抽查的結果,標準抽查一次性通過平均合格率只有30%左右,其中中小型企業的標準合格率不足10%。
產品在於質量,標準決定質量。自貢市企業標準問題有多嚴重可想而知,這與自貢市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的要求難以匹配。
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主要問題。從隨機抽查評價結果來看,自貢市企業所公開的產品標準存在5個方面的問題。
1.標準內容方面。一是部分標準結構、層次不盡合理,編輯混亂,個別標準缺少相關章節;二是部分標準內容不完整、具體,包括指標構成欠缺、指標錯誤以及指標計量單位使用不規範;三是部分標準指標無對應的檢測方法,不能支撐對應的技術指標的檢驗;四是部分標準所引用標準收集不齊全,或者引用作廢標準;個別標準無規範性引用文件一章,有的引用標準在標準文本中無對應的內容;五是個別標準名稱不正確、個別標準適用範圍描述不準確等。
2.標準編輯格式方面。所抽查標準在編制格式上,普遍存在一定的問題,未嚴格按GB/T1.1-2009的標準條文編排規定。一是主要字體、字號設置不規範,行距不規範;二是前言中未表述「本標準按照GB/T1.1-2009給出的規則起草」或未表明標準版次;三是標準封面無發布日期和實施日期;四是無標準終結線。
3.標準編制、審批、發布方面。一是部分企業無標準編制計劃和編制說明;二是不能提供產品標準審批、發布的客觀證據;三是個別企業執行標準的記錄不齊全。
4.標準實施執行方面。一是個別企業無相應生產和檢驗設備,未生產,無法保證標準的實施;二是個別企業標準執行力度不夠,按標準要求開展的檢驗不規範。
5.標準信息化工作方面。部分企業未開展定期對標準進行查新與比對的工作。
(二)原因分析。標準化是基礎性工作,它既是一門學問,又有完整的理論指導和實踐經驗,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導致了這樣的結果。
1.企業方面。一是企業對標準化工作的重視程度不夠。在制定產品標準過程中,沒有根據生產工藝特點和市場顧客質量需求,科學確定技術指標參數,開展檢測方法試驗比較,認真對標準內容條款、層次結構進行研究,紮實提高標準編制質量;在審批發布標準過程中,沒有認真組織行業及標準化專家參與標準審查,不能確保網上公開的標準內容、格式等符合各方面要求;在標準信息化工作,沒有隨時收集、了解上級相關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發布與出版信息,及時組織標準宣貫,尤其是強制性標準的宣貫實施。二是企業標準化工作人員素質有待提升。企業標準化人員掌握《標準化法》《企業產品標準化管理規定》《四川省企業標準自我聲明公開管理辦法》等相關標準化知識不夠,不能滿足標準化工作需要。
2.管理方面。主要表現在管理手段單一。隨著標準化改革的深入推進,現在企業產品標準管理,四川省主要按照《四川省企業標準自我聲明公開管理辦法》開展,取消了企業產品標準備案的前置管理措施、企業採標等標準化工作內容,主要管理方式是對企業自我聲明公開的標準信息進行隨機抽查,故而出現以上結果。
思考和建議
《標準化法》明確,標準法律體系有兩方面作用。一是企業組織生產和提供服務的依據。企業嚴格按照標準要求生產,產品品質才有保證,生產效率才能提高,行業整體質量水平才能得以提升。企業嚴格按照標準規範服務,才能提高服務質量、保障服務安全、提升用戶滿意度。二是執法監管和消費者維權的依據。監管部門、檢測機構能夠依標準執法、依標準檢驗,依標準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消費者能夠依標準選擇產品,明白消費,依標準維權。
一流的企業做標準,二流的企業做品牌,三流的企業做產品。標準、品牌、產品必將是「產業自貢」工作的重點,標準必將是企業發展的必經之路,要解決自貢市企業標準化存在的問題,必須推動企業標準化工作創新發展。新形勢下企業標準化主體責任在企業,對政府而言,要發揮標準化政策對創新的引導作用,優化營商環境,增強企業創新動力;對企業而言,要在標準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成果轉化方面發揮主體作用,提升企業標準化創新能力,在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的基礎上,可以從以下4個方面進行探索。
(一)從大數據方面,探索「網際網路+標準監管」模式。通過「網際網路+」,搭建企業標準大數據平臺,以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為技術支撐,開發手機App等支撐工具,完善企業標準創製、信息統計發布、數據質量分析、可視化報告、輿情預警、應急處理等功能,形成基於大數據的「網際網路+標準監管」的企業標準事中事後監管模式。
(二)從金融方面,探索「標準融資增信」機制。強化資本市場對技術創新的支持,拓寬技術創新的間接融資渠道,落實並抓好《「十三五」現代金融體系規劃》中「引導銀行構建質量增信融資體系,將質量水平、標準水平、品牌價值等納入企業信用評價指標和貸款發放參考因素」的契機,對標準化成效顯著、標準水平高的企業給予金融支持,建立「標準融資增信」金融助力機制。
(三)從產業方面,探索「標準化服務業產業化」路徑。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完善標準化服務業市場機制,以壯大市場主體,拓展服務邊界,營造政策環境,推動標準化服務業市場化、專業化、規範化、國際化發展,提高標準有效供給水平,逐步做大做強,培育發展壯大「標準化服務業」產業。
(四)從示範方面,探索「標準創新試驗田」改革。以標準創新工作為抓手,在有條件的區域推進標準創新改革試驗,探索專利布局與標準研製有效銜接模式,建立示範區重點企業參與國際標準化工作直通車等機制,努力在新興產業等重要領域和創製國際標準等關鍵環節取得新突破,提升示範區企業標準化水平並及時總結推廣經驗,發揮「試驗田」的示範和帶動作用。
(作者系四川省自貢市市場監管局副局長)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