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人稱詩聖。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時期,那個時期個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加上杜甫一直奉行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導致他的詩,風格多為沉鬱頓挫,憂國憂民之作。他同情人民,甚至情願為解救人民的苦難做出犧牲。所以他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並以最普通的老百姓為主角,從老百姓的生活角度為出發點,為老百姓發聲。
不過雖然杜甫經常站在老百姓的角度為老百姓發聲鳴不平,但其時老百姓的生活也不是時時處處都是充滿困苦,有時站在老百姓的角度也能看到令人歡喜之事,比如,今天給大家分享的這首《春夜喜雨》就是杜甫以一個老百姓的角度來寫的,處處體現著杜甫對這場春雨的喜愛和讚揚。
杜甫一生坎坷,他的一句「滿目悲生事,因人作遠遊。」便是他一生漂泊不定真實原因的寫照。公元759年,他拋官棄職,舉家西行,幾經輾轉,最後到了成都,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 也稱「浣花草堂」。《春夜喜雨》便是杜甫在唐肅宗上元二年(761)春天,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時寫的。 此時杜甫因陝西旱災來到四川定居成都已兩年。他親自耕作,種菜養花,與農民交往,因而對春雨之情很深,寫下了這首詩描寫春夜降雨、潤澤萬物的美景,抒發了詩人的喜悅之情。
全詩如下:
《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
這首詩寫的是「雨」,是詩人描繪春夜雨景的一首千古名作。全詩從夜雨的各個方面展開描寫,處處透著詩人對於這場夜雨的讚美和喜愛之情。
我們來看一二句,第一句詩人一來就用了一個「好」字,直接讚美了這場夜雨,然後又用一個「知」字,把這場夜雨寫活,為什麼說這場雨好,因為這場夜雨仿佛知曉人們的心思,在最需要的時候悄然來臨。
第三四句,詩人從聽覺上描寫,接著「乃發生「繼續寫夜雨的好,春雨來了,在寂靜的夜晚,隨風而至,他悄無聲息,默默的滋潤著萬物,無意討好。春日的雨,多伴隨冷氣和狂風,異常兇暴,容易毀壞它物,而這裡詩人用一個「潤」字,就把夜雨溫柔和順懂得愛護的面貌表現了出來。而前後兩句中的「潛入夜」「細無聲」相互配合,更是把夜雨無私的精神體現的淋漓盡致。
第五六句,詩人緊承上兩句,從視覺上描寫夜雨,表現出了詩人面對這樣的好雨,希望它多下一會的思想感情。詩人唯願春雨下個通宵,又恐突然中止,亦喜亦憂,推門而出,佇立遠眺,只見平日涇渭分明的田野小徑也融入夜色,漆黑一片,唯獨江上的江船漁火紅豔奪目,詩人通過江上漁火的獨明和到處漆黑一片的對比,襯託出了夜的黑,雨的密。烘託出春雨的繁密之景,夜越黑,代表著天上的黑雲越密,雲越密,春雨就下的越久。這兩句看似詩人只寫了夜雨的景,但讀完之後,不難想像,詩人在看到此景後是有多麼的喜悅。
最後兩句,詩人運用了聯想,詩人在目睹了這場珍貴的春雨後,心情十分愉悅,於是興奮地想到: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個錦官城一定雜花生樹,一片「紅溼」,一朵朵紅豔豔、沉甸甸,匯成花的海洋。
通過以上對詩句的分析,不難看出,杜甫是按這樣一條情感思路來構思行文的,即盼雨——聽雨——看雨——想雨。俗話說,「春雨貴如油」,不錯的,對於這珍貴如油的春雨,眾人皆盼,詩人亦然。而當春雨飄然降臨的時候,詩人更是驚喜不已,甚至臥床靜聽,徹底夜難眠,迫切希望它下過痛快,唯恐其忽然中止,於是輕手輕腳,推門遠眺,靜觀無邊黑夜的茫茫春雨,看到繁密飄灑的春雨,作者又驚喜地聯想到第二天錦官城滿城春色。
詩歌意在盛讚春雨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崇高品質,這份對春雨的喜愛之情描繪得如此細膩逼真,曲折有致,這不能不令人驚嘆杜甫洞幽顯微,體物察情的藝術功力。
此文參考了百度百科,詩詞網,圖片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