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在繪本裡泡大的孩子在上學後卻不會閱讀,這句話沒有衝突。在我看來,閱讀時每個孩子深根在內心的天性,上學後不會閱讀,一定是在學齡前階段,父母無意識地忽視了這些核心要素,不知道如何更好地引導。
所以,大多數父母都會遇到這樣的困擾:
為什麼親子閱讀四年了,感覺孩子對書一點感覺都沒有,字沒認識幾個,圖片也沒有太大的觀察,要複述總結,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到底我們該如何引導孩子閱讀並愛上閱讀呢?這並沒有正確答案。但我想將這幾年來我不斷摸索的經驗分享出來,希望能對處在相同困擾中的父母有所幫助。
第一階段:讀懂書是什麼
只要涉及到閱讀相關,每次拿起書的時候,我都會跟孩子介紹書的細節。我最早跟孩子讀繪本的時候,Joshua估計也才剛出生,先從簡單的黑白小圖卡開始,我會選擇有趣、豐富的類目來給孩子讀。
書籍,嚴格來說並沒有太明顯的分齡要求,很多經典的好書,其實可以讀很多年。比如我喜歡買大開本的繪本書,色彩很鮮明,我就想著買了它最起碼在Joshua面前晃悠,最起碼得認識一下,這種摸起來質地硬硬的東西,就叫做書。
對於孩子來說,有趣、好玩是走進知識的第一步,因為對他們來說,這也是接觸世界的窗口。
第二階段:我可以把書當朋友
很多父母會下意識認為書就是功能性的,體現在書的目的性太強,一定需要具備某項高屋建瓴的目標,才能真正成為孩子的書的選項。但其實並非如此,孩子走進書籍的第二階段,一定是孩子可以把書當成朋友。
小寶寶可以去摸這本書、自己來翻頁,甚至有時候淘氣地把臉湊過去,聞一聞書頁的味道,甚至啃一啃書邊。
我家Joshua小時候讀書,我都是買紙板書,因為覺得方便他隨意破壞哈,但即便如此,我家還是有四五本低幼的書,已經極其破爛,這些都是孩子肆意「破壞」的結果。
我並不是說我鼓勵孩子去破壞書,只是當孩子出現這些探索行為的時候,我們可以用更幽默、平常的心態去化解,比如我會假裝自己是那本小書,受傷了讓自己也很難過,或者是書裡面的白鬍鬚的老爺爺,「你看,我連鬍鬚都被扯掉了」。Eric小時候就會眉毛垂下來,然後一邊摸一邊對自己的行為表示道歉,這些對於低幼孩子來說,都是更容易接受的教育方式。
就好像朋友之間,會擁抱、會有碰撞,但是最起碼我們還是可以和好如初,我珍惜你,我也感受到你的珍惜,這些看起來是和讀書沒有關係,但實際上,卻是我們在幫助孩子,搭建和閱讀之間的親密關係。
第三階段:讀懂閱讀的「元素」
讀書啊,真的不是給孩子一本書,孩子就自然會讀了。
很多時候,是因為閱讀元素並沒有被盤活。哪些是書籍的閱讀元素?主要是兩個層面:圖片和文字。
嚴格來說,這兩個層面是梯度式發展的。孩子的閱讀培養,首先起源於圖片,接著才是對文字信息的好奇。
給你們看,我給我家孩子選擇書的一些歷史趨勢,也分別代表了我家孩子在閱讀過程中的梯度進階。
1.圖主文次
以圖文並茂的繪本為主,Eric Carle系列的書當然是經典不衰,圖片生動、活動,並且設計感很強,對於低幼的孩子來說都已經很受觸動。
當遇到文字類很少的書的時候,很多時候我就會直接指著這本書,和孩子一起觀察和討論圖片,讓孩子通過我的手指指引的方式,重新聚焦核心的圖片線索。
2.圖文均衡
接著,文字的比例會慢慢上升,直到文字和圖片形成一個微妙的平衡,比如這類型的書,便很合適2~3歲的孩子,以童謠、歌曲為主,關鍵是孩子能夠有韻律地學習和走進文字和畫面的關聯。很多時候,這類書我都會變成可以和孩子一起學習、感受的「項目課」。
舉個例子,圍繞這本我家孩子很喜歡的《the ants go marching》,我當時和孩子設計的活動主要有這幾種:
消化一本書,並僅僅只是讀完了,關鍵是我們有沒有辦法把文字刻入孩子的腦海中,這個時候,我們可能突然會發現,孩子的學習和思考能力一起被開發了。
第四階段:能夠理解並複述故事
每一本書,都會有其核心內涵,這時候,複述和總結,可以幫助孩子將書內化成自己的知識,成為自己認知能力的一部分。這個過程特別重要,只有真正經歷了這個階段的孩子,才能夠達成和閱讀的橋梁,走進讀書的奧秘之處。
體現在什麼地方呢?孩子會不僅僅局限在童書、繪本裡面,你會看到孩子開始對更廣闊的閱讀類型的書都感興趣。我跟很多朋友說,在兩個孩子3歲左右,我就已經分別給他們引入科普書籍的閱讀了,大家都覺得是不是太誇張了。
坦白說,和孩子談這些書籍特別「燒腦」,特別是低幼的孩子,分分鐘一個章節,我們得討論上3天。比如我們從《the ants go marching》裡找到了關於螞蟻的主題,那麼接著我就會跟孩子看這本科普書籍,大家可以看看這個目錄側重:
短短的六十頁紙,已經可以把螞蟻的基本習性都說清楚。對我來說,僅僅只是閱讀這本書並不夠的。我會引導孩子做額外的兩件事情:
「5W1H」總結法
「5W1H」總結法,簡單來說就是問:「誰+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做什麼,為什麼這麼做,以及如何做到」。
具體到螞蟻這個主題,我針對低幼孩子做了一個簡化版本,大家可以看看我當時的草稿。
我是很喜歡自己的設計圖的,不是說有多麼好看啦,就是孩子會覺得很親切,就好像十萬個為什麼一樣,很多時候,孩子都需要被啟發,才能夠真正地把自己的問題想出來。
用筆把「螞蟻之書」畫出來
這個作用其實很簡單,就是讓孩子有機會把自己複述的東西變成現實,感受到自己是在創造一個想像世界。世界不完美沒關係的啊,關鍵這個世界活生生地出現在我們的手裡。
我很喜歡引導孩子思考三個問題,「已經知道的」、「我所好奇的」、「我剛學到的」,這是我們知識理解的三個層面,只有清楚自己每天所進步的一點一滴,孩子才能夠真正、始終保持好奇心啊。
上面分享的四個階段,並沒有多麼的難,但這裡面所涉及到的方法,都是我這幾年帶兩個孩子堅持在做的事情,並且對每一本書都一視同仁。
學齡前很多方法,並不求多,更多的是持之以恆。
好的言傳身教和潛移默化,才是一個孩子學齡前六年最刻骨銘心的影響。過程中,我們同樣需要針對性地調整自己的策略,讓自己更合適孩子。
另外,我也將我之前跟孩子一起讀過的《螞蟻之書》,做成了PDF版本,大家都可以下載下來,私信我「螞蟻」就可以獲得PDF版本,一共60頁。
我很喜歡這本書,因為非常生動淺顯,即便是低幼的小寶寶,跟孩子多讀一下淺顯讀物不是壞事的,而且很多時候,對孩子接下來的學科素養,大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