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本」成了近幾年幼兒識字、提高閱讀能力的重要方式。「讀繪本」成了熱詞,也成了眾多家庭教育的靈魂。但是,對「繪本」的錯誤理解,以及一味地追求閱讀量,卻給孩子和家長套上了「枷鎖」:快樂的情緒變成了機械閱讀。這種誤讀會讓圖書離孩子越來越遠。對此,專家提示:對於孩子來講,「讀繪本」目的是提高閱讀興趣,而非閱讀能力。
困惑
讀了500本書
卻發現是錯的
幾場考試下來,閱讀題都丟了10分,這讓剛上小學三年級的小強蒙了,也讓從小就給他讀繪本的媽媽潘女士不知所措。明明是在繪本中泡大的孩子,怎麼會這樣呢?潘女士開始反思。
「總擔心小強的閱讀量不夠豐富,所以給他買了很多經典名著的繪本,可小強越來越沒興趣,甚至有些書連翻都不翻。我只好拿著繪本給他讀,可他的注意力全在玩具上。」潘女士說,她跑遍了各大書店,僅繪本圖書就買了500多本,沒想到還是事與願違。現在想想,把早期識字、提高閱讀能力完全寄托在讀繪本上,這個初衷是不是偏了。
「剛剛講了什麼故事,結果怎麼樣了……」潘女士還記得,每次閱讀時識字,學讀音,小強都很反感,聽著聽著人就跑了。
「我只好把兒子拎回來,命令他把繪本讀完。這樣的結果,讓興趣培養變成了機械地閱讀任務。」潘女士說。
調查中發現,像潘女士遇到的情況,在家庭幼教中並不少見。家長逼得越緊,孩子越緊張,甚至對繪本閱讀產生畏懼。久而久之,只要一提到繪本,孩子就產生牴觸情緒。
在閱讀繪本的快樂中,又學習了知識,這明明是孩子自己的事兒,可卻演變為了滿足家長實現教育方式的欲望,這讓快樂的繪本漸漸變了味兒。
思考
用錯方法會讓
孩子遠離圖書
「『繪本風』刮來的時候,要研究下如何深度利用,繪本是平面的,而教育孩子必須是立體的。」國家二級兒童心理諮詢師葛楠說。
家長在追求繪本數量和作用時,儼然已經忘了繪本的最大作用是給孩子帶來快樂。優秀的繪本總能通過孩子的眼光看世界,也許這本繪本中並沒有什麼深刻的道理,只是透過孩子的視角看到一個有趣的事情。
「通過繪本要提高的是閱讀興趣,而非閱讀能力。」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分析,我國的早期閱讀教育一直存在要麼偏左要麼偏右走極端的現象,早期閱讀被稱為「終身學習的基礎,基礎教育的靈魂」。
早期閱讀應多樣化,題材和文體各異,從生活到科學,從環境到生命、教育、親情、友誼,從兒歌、童謠到詩歌、故事等不同類型,絕不能局限於繪本。而且,繪本閱讀只是早期閱讀的一部分,並非全部。在這個時期,如果用錯了方法,當心孩子離書越來越遠。
繪本到底怎樣閱讀才能達到好的效果呢?
「保持天性、自信和快樂,才是讀繪本的正確打開方式。」教育專家說。
樣本 1
親子閱讀
能讓孩子有興趣
「媽媽,再講一個故事吧!」臨睡前,豆豆抱著一本自己挑的繪本跑到媽媽跟前。3歲的她幾乎每天都這樣纏著媽媽。
窩在媽媽懷裡,豆豆專注地盯著繪本上的圖畫。豆豆媽隨著繪本內容,一會兒指指小熊的衣服,一會兒模仿小熊說話的語氣,帶領豆豆走進故事中。
「豆豆1歲起,我就經常帶她去首都圖書館參加嬰幼兒故事會。如今,讀繪本已成我們倆每晚睡前固定的親子時光。」豆豆的媽媽說。
「要想讓小朋友愛聽故事,關鍵是教家長如何讀。」首都圖書館少兒閱讀活動中心副主任吳洪珺說,很多家長喜歡睡前給孩子聽電子書,但電子書不能代替爸爸媽媽,孩子不光聽故事,還要看畫面,建立對書籍的親切感,家長也可以參與孩子對故事的反應,加深親子關係。
給嬰幼兒讀繪本,吳洪珺建議:繪本內容要貼近日常生活,文字少但有韻律,圖案簡單、顏色鮮豔,有趣味性,可以是紙板書、洞洞書、觸摸書、推拉書、投影書等。
「照本宣科是很難觸動孩子內心的,要學會看圖說話。」吳洪珺說。不一定一字不落,可以看到什麼講什麼,有自己的演繹,讓孩子認圖識圖。語速放慢點,聲調誇張些,抑揚頓挫,很容易就將孩子帶進故事裡了。中間每翻一頁書,可以讓孩子跟著重複一些擬聲詞,比如「小雞,嘰、嘰、嘰」,從而鍛鍊他的語言發展能力。
這樣的方法對豆豆來說效果明顯,豆豆媽說,現在,她比同齡人專注力更強,語言能力也發展很快,複述能力特別強,無意間認識了很多字。
樣本 2
演繹繪本
才是快樂的學習
「4歲以後,繪本就變成了一個『魚鉤』,孩子在聽繪本後的種種反饋往往是生活習慣的投射,讀繪本是可以走進孩子內心的絕佳機會。」國際認證發展轉化戲劇治療執業師趙倩說。她創辦的柚子蜜兒童趣書館每周末都會開一場歡樂的故事會。
「給點面子!給點面子!給點面子!」在趣書館一角,Vera老師誇張地抬高聲音,假裝攔在追打吵鬧的孩子面前重複這四個字。神奇的是,孩子們漸漸安靜了下來,雖然調皮的孩子嘴上依然回應著:「不給!」但他們開始坐下,仰著、趴著、躺著,窩在懶人沙發裡,以最舒服的方式迎接這場故事會。
「小象生氣了變成了紅色,小蝸牛十分沮喪於是它變成了灰色……」今天,Vera老師聲情並茂地講著繪本《小保羅》,隨著講述,她扮演的機器人也登場了,抑揚頓挫的聲音一下就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他們走進了故事情節中。
繪本講完了,老師和孩子們玩起來。一些孩子用墊子搭起堡壘,就在這時一位調皮的小男孩將堡壘推倒。「哇」的一聲,搭堡壘的小女孩不願意了,搞破壞的小男孩耷拉著腦袋坐在一旁,不知所措。「看,她變成了紅色,而你變成了灰色。」Vera老師說,要隨時捕捉孩子的情緒,把閱讀繪本延續到課外,這樣才能讓他們儘快理解繪本的內容和意義。換句話說,參與比閱讀本身更重要。
來源 北京晚報
記者 曲經緯 褚英碩
流程編輯 邰紹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