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周一上班的萌媽!
最近有讀者觀察到一個現象,很多從小在繪本裡泡大的孩子,上學以後卻不會閱讀。明明早期花了很多時間來帶孩子讀繪本,希望培養他們好好閱讀的習慣。然而,結果卻事與願違,孩子上學後不愛閱讀,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從繪本到閱讀,至少有三個坎要邁。
第一坎:從看圖到識字
繪本字少圖多,適合0~8歲孩子的具象化思維。從生活中的蘋果到繪本上的蘋果,再到各種形狀、顏色的「變形」蘋果,都是孩子的心頭好。也許他們看不懂字,聽不懂故事,但他們能看得懂圖,就已經足夠閱讀了。
但是要進入自主閱讀,識字是一個特別重要的門檻。漢字啟蒙又不是一件輕鬆的事,通常會放到小學一年級開始學,但早一點啟蒙的話,2歲左右的孩子進入皮亞傑劃分的前運算階段,就可以開始了。
2歲左右的孩子,對車標、符號、字母已經開始感興趣,家長可以順勢而為,帶他們認識漢字;如果對此不感興趣,不會追著問各種字怎麼讀,那就靜待花開,在4~5歲的幼小銜接階段再開始就好。
很多孩子喜歡看繪本,是因為能看懂圖;但是識字量不足,國內的中文分級讀物也比較匱乏的情況下,直接看字書容易受挫,也就會不喜歡看字書。但學習就是這樣,你越不喜歡學,就學得越差;你學得越差,就越不喜歡學。
如果不在幼小銜接階段引入識字啟蒙,讓孩子從繪本閱讀逐漸過度到章節書、橋梁書的閱讀,就會很難邁過這個坎。
第二坎:從識字到閱讀
識字到閱讀是連字成詞、連詞成句的過程。在這一階段,其實我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裡面講得很清楚,就是要建立孩子音形義一體的思維。
很多孩子在早期閱讀的時候,是無法像成人一樣默讀的。
他們得先大聲朗讀起來,再慢慢進入默讀階段。所以課程標準裡面寫得很清楚,一年級的孩子一定要大聲讀出來,甚至鼓勵指讀,等到他們建立起音形義一體的漢字識別以後,到三年級左右才要求學會默讀。
題主說的「上學後不會閱讀」,應該就是這一階段的現象:孩子不會默讀,必須要朗讀、指讀,從一個字、一個字地讀,變成是一句話、一句話地讀。
第三坎:從閱讀到理解
會讀書並不代表真正理解書中的含義。尤其是對很多「從小在繪本裡泡大」的孩子來說,他們的閱讀很多時候靠的是家長的堅持,家長單方面的講述,但孩子自己並沒有理解文字背後的含義。
比如,繪本《我媽媽》裡面有句話:
有時候她像獅子一樣兇猛
為什麼兇猛?是媽媽脾氣不好嗎?還是為了保護孩子才迸發出來的戰鬥力?到底對什麼人像獅子一樣?是對媽媽發火的調侃,還是對媽媽的為母則剛的讚美?
孩子去理解其中的意味,才能更好地增加文字理解的深度。
換句話來說,讀繪本的不是目的,不是為了刷繪本數量,也不但是為了讓孩子去複述、背誦;而是讓孩子積累知識,並且通過閱讀獲得有效的信息,這就是從閱讀到理解的第三個坎了。
說完了孩子必經的三個階段,我們再來看看家長的原因。我們來看幾個典型例子:
例子1:
媽媽特別擅長互動式閱讀,把繪本表演地特別棒,連唱帶跳,孩子喜歡得不得了。
但是,一旦換了爸爸來講繪本,照本宣科地念,孩子就不喜歡了。
當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在親子互動時,繪本就成為了一種溝通的素材和主題。這種繪本閱讀方式很好玩,但並沒有培養孩子真正的閱讀力。
例子2:
媽媽給孩子刷了很多繪本,刷完這本、接下本,一年讀了上千冊繪本。
但是,當你問孩子讀過什麼的時候,他卻說不出來。
說不出來可能跟孩子的年齡和工作記憶有關,但更常見的是,媽媽追求的是可以炫耀的數量,閱讀時都是泛讀,很少有精讀的內容。這樣一來,孩子走馬觀花地記住碎片化知識,但深度閱讀是存在問題的。
例子3:
媽媽給孩子買了很多繪本,希望孩子能自由閱讀。甚至把家裡的電視機給拿走了,只留下各種書讓孩子去讀。
孩子挺喜歡讀書的,但小學以後他發現還可以用手機玩遊戲、手錶打電話……
孩子沒有提前做過任何免疫,一旦沉溺到遊戲裡面去,各種新奇特的高頻刺激很容易讓他們進入心流狀態,看上去就是「上癮」了,讀書也變得不那麼有吸引力了。
這類例子還有很多。
有的家長,往往只重視對孩子「初期興趣」的培養,但是深入下去就沒有然後了。殊不知,初期星期只是苗子,要長成參天巨樹,還需要後期從繪畫到識字的轉移、從閱讀到理解的能力提升等等。
要解決這個問題,家長可以通過「提問」來幫助他們思考,而不只是被動地接受家長給予的信息,從而挖掘到文本背後更豐富、更立體的意義。
這種高階思維要求孩子不只是複述,還需要了解事實,從事實中推斷,將自己所學到的事實和其他概念相聯繫起來進行分類、組合和推理,並在解決問題的時候,運用到這些事實和概念。
如此一來,孩子的閱讀理解能力,就會得到大幅提升。
第一級:拒絕式回答
父母的回答是簡單結束孩子的提問。
孩子:「為什麼我必須得吃青菜?」
父母:「因為我說過了,你必須得吃青菜。」
孩子:「為什麼我必須得吃青菜?」
父母:「別問了,趕緊吃。」
孩子:「為什麼我必須得吃青菜?」
父母:「吃飯的時候別說話。」
第二級:復讀式回答
父母的回答是複述或者重新陳述孩子的提問。
孩子:「為什麼我必須得吃青菜?」
父母:「因為你必須得吃青菜。」
孩子:「為什麼外面這麼熱啊?」
父母:「因為今天有36℃啊!」
孩子:「那個哥哥為什麼打人呢?」
父母:「是啊,他剛剛打人了。」
第三級:承認式回答
父母承認自己也不清楚,或者知道什麼說什麼。
孩子:「為什麼我必須得吃青菜?」
父母:「因為吃青菜能幫助你補充營養。」
孩子:「為什麼外面這麼熱啊?」
父母:「我也不清楚,但這是個好問題」
孩子:「那個哥哥為什麼打人呢?」
父母:「因為剛剛有小朋友搶他的東西了。」
第四級:鼓勵式回答
父母鼓勵孩子通過尋找靠譜的資料源,來回答問題。
孩子:「為什麼我必須得吃青菜?」
父母:「好問題,我們一會可以在iPad上查一下。」
孩子:「為什麼外面這麼熱啊?」
父母:「讓我們查查百科全書吧!」
孩子:「那個哥哥為什麼打人呢?」
父母:「你猜誰可能會知道答案?」
第五級:討論式回答
鼓勵孩子思考其他可能的解釋,或者一起頭腦風暴。
孩子:「為什麼我必須得吃青菜?」
父母:「讓我們一起來說說為什麼!」
孩子:「我不知道。」
父母:「青菜能幫你補鈣,讓你長得更高喔。」
孩子:「喔……青菜也許能讓我睡得更好!」
父母:「青菜還能預防便秘呢!」
孩子:「青菜還能讓我變成綠色?」
父母:「哈哈,我們先把這些想法都寫下來,一會再來挨個看看。」
第六級:評估式回答
鼓勵其他可能的回答,並且評估回答的有效性。
孩子:「為什麼我必須得吃青菜?」
父母:「……剛剛我們聊到青菜能幫你補充營養、讓你睡得更好、預防便秘,你還提到青菜能讓你變成綠色。那麼,我們可以去哪裡查到這些信息呢?」
孩子:「iPad?」
父母:「iPad是個不錯的工具,我們還可以在哪裡查找呢?」
孩子:「百科全書?」
父母:「是的,我們可能還需要找一些專門講綠色蔬菜的書、關於營養的書、排便的書,你覺得還有什麼書嗎?」
孩子:「讓我變成綠色的話,那還需要皮膚的書!」
父母:「走,讓我們去查查看!」
對父母來說,只要能做到第四級再往上,就已經非常不錯了。在這種家庭氛圍裡成長起來的孩子,不管有沒有早期泡在繪本裡面,未來上學時候的閱讀理解能力、學習探究能力,都不會差。
昨天收拾屋子到夜裡12點多,抬頭一看,媽呀已經沒法推送啦!
今天這篇乾貨送給大家,你家寶寶在閱讀方面怎麼樣?評論區聊聊唄!
END
編輯:萌媽 排版:萌媽
部分圖片來自於免費圖庫unsplash.com
僅用作排版美觀
如有侵權請告知我進行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