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文章 | 為什麼很多在繪本裡泡大的孩子,上學後卻不會閱讀?

2020-09-07 萌媽小教室

大家好,我是周一上班的萌媽!

最近有讀者觀察到一個現象,很多從小在繪本裡泡大的孩子,上學以後卻不會閱讀。明明早期花了很多時間來帶孩子讀繪本,希望培養他們好好閱讀的習慣。然而,結果卻事與願違,孩子上學後不愛閱讀,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從繪本到閱讀,至少有三個坎要邁。

孩子的原因:邁入閱讀需要跨三個坎

第一坎:從看圖到識字

繪本字少圖多,適合0~8歲孩子的具象化思維。從生活中的蘋果到繪本上的蘋果,再到各種形狀、顏色的「變形」蘋果,都是孩子的心頭好。也許他們看不懂字,聽不懂故事,但他們能看得懂圖,就已經足夠閱讀了。

但是要進入自主閱讀,識字是一個特別重要的門檻。漢字啟蒙又不是一件輕鬆的事,通常會放到小學一年級開始學,但早一點啟蒙的話,2歲左右的孩子進入皮亞傑劃分的前運算階段,就可以開始了。

2歲左右的孩子,對車標、符號、字母已經開始感興趣,家長可以順勢而為,帶他們認識漢字;如果對此不感興趣,不會追著問各種字怎麼讀,那就靜待花開,在4~5歲的幼小銜接階段再開始就好。

很多孩子喜歡看繪本,是因為能看懂圖;但是識字量不足,國內的中文分級讀物也比較匱乏的情況下,直接看字書容易受挫,也就會不喜歡看字書。但學習就是這樣,你越不喜歡學,就學得越差;你學得越差,就越不喜歡學。

如果不在幼小銜接階段引入識字啟蒙,讓孩子從繪本閱讀逐漸過度到章節書、橋梁書的閱讀,就會很難邁過這個坎。

第二坎:從識字到閱讀

識字到閱讀是連字成詞、連詞成句的過程。在這一階段,其實我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裡面講得很清楚,就是要建立孩子音形義一體的思維。

很多孩子在早期閱讀的時候,是無法像成人一樣默讀的。

他們得先大聲朗讀起來,再慢慢進入默讀階段。所以課程標準裡面寫得很清楚,一年級的孩子一定要大聲讀出來,甚至鼓勵指讀,等到他們建立起音形義一體的漢字識別以後,到三年級左右才要求學會默讀。

題主說的「上學後不會閱讀」,應該就是這一階段的現象:孩子不會默讀,必須要朗讀、指讀,從一個字、一個字地讀,變成是一句話、一句話地讀。

第三坎:從閱讀到理解

會讀書並不代表真正理解書中的含義。尤其是對很多「從小在繪本裡泡大」的孩子來說,他們的閱讀很多時候靠的是家長的堅持,家長單方面的講述,但孩子自己並沒有理解文字背後的含義。

比如,繪本《我媽媽》裡面有句話:

有時候她像獅子一樣兇猛

為什麼兇猛?是媽媽脾氣不好嗎?還是為了保護孩子才迸發出來的戰鬥力?到底對什麼人像獅子一樣?是對媽媽發火的調侃,還是對媽媽的為母則剛的讚美?

孩子去理解其中的意味,才能更好地增加文字理解的深度。

換句話來說,讀繪本的不是目的,不是為了刷繪本數量,也不但是為了讓孩子去複述、背誦;而是讓孩子積累知識,並且通過閱讀獲得有效的信息,這就是從閱讀到理解的第三個坎了。

繪本不是拿來炫耀的「雞娃成果」

說完了孩子必經的三個階段,我們再來看看家長的原因。我們來看幾個典型例子:

例子1:

媽媽特別擅長互動式閱讀,把繪本表演地特別棒,連唱帶跳,孩子喜歡得不得了。

但是,一旦換了爸爸來講繪本,照本宣科地念,孩子就不喜歡了。

當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在親子互動時,繪本就成為了一種溝通的素材和主題。這種繪本閱讀方式很好玩,但並沒有培養孩子真正的閱讀力。

例子2:

媽媽給孩子刷了很多繪本,刷完這本、接下本,一年讀了上千冊繪本。

但是,當你問孩子讀過什麼的時候,他卻說不出來。

說不出來可能跟孩子的年齡和工作記憶有關,但更常見的是,媽媽追求的是可以炫耀的數量,閱讀時都是泛讀,很少有精讀的內容。這樣一來,孩子走馬觀花地記住碎片化知識,但深度閱讀是存在問題的。

例子3:

媽媽給孩子買了很多繪本,希望孩子能自由閱讀。甚至把家裡的電視機給拿走了,只留下各種書讓孩子去讀。

孩子挺喜歡讀書的,但小學以後他發現還可以用手機玩遊戲、手錶打電話……

孩子沒有提前做過任何免疫,一旦沉溺到遊戲裡面去,各種新奇特的高頻刺激很容易讓他們進入心流狀態,看上去就是「上癮」了,讀書也變得不那麼有吸引力了。

這類例子還有很多。

有的家長,往往只重視對孩子「初期興趣」的培養,但是深入下去就沒有然後了。殊不知,初期星期只是苗子,要長成參天巨樹,還需要後期從繪畫到識字的轉移、從閱讀到理解的能力提升等等。

培養孩子理解能力的提問方式

要解決這個問題,家長可以通過「提問」來幫助他們思考,而不只是被動地接受家長給予的信息,從而挖掘到文本背後更豐富、更立體的意義。

這種高階思維要求孩子不只是複述,還需要了解事實,從事實中推斷,將自己所學到的事實和其他概念相聯繫起來進行分類、組合和推理,並在解決問題的時候,運用到這些事實和概念。

如此一來,孩子的閱讀理解能力,就會得到大幅提升。

第一級:拒絕式回答

父母的回答是簡單結束孩子的提問。

孩子:「為什麼我必須得吃青菜?」

父母:「因為我說過了,你必須得吃青菜。」

孩子:「為什麼我必須得吃青菜?」

父母:「別問了,趕緊吃。」

孩子:「為什麼我必須得吃青菜?」

父母:「吃飯的時候別說話。」

第二級:復讀式回答

父母的回答是複述或者重新陳述孩子的提問。

孩子:「為什麼我必須得吃青菜?」

父母:「因為你必須得吃青菜。」

孩子:「為什麼外面這麼熱啊?」

父母:「因為今天有36℃啊!」

孩子:「那個哥哥為什麼打人呢?」

父母:「是啊,他剛剛打人了。」

第三級:承認式回答

父母承認自己也不清楚,或者知道什麼說什麼。

孩子:「為什麼我必須得吃青菜?」

父母:「因為吃青菜能幫助你補充營養。」

孩子:「為什麼外面這麼熱啊?」

父母:「我也不清楚,但這是個好問題」

孩子:「那個哥哥為什麼打人呢?」

父母:「因為剛剛有小朋友搶他的東西了。」

第四級:鼓勵式回答

父母鼓勵孩子通過尋找靠譜的資料源,來回答問題。

孩子:「為什麼我必須得吃青菜?」

父母:「好問題,我們一會可以在iPad上查一下。」

孩子:「為什麼外面這麼熱啊?」

父母:「讓我們查查百科全書吧!」

孩子:「那個哥哥為什麼打人呢?」

父母:「你猜誰可能會知道答案?」

第五級:討論式回答

鼓勵孩子思考其他可能的解釋,或者一起頭腦風暴。

孩子:「為什麼我必須得吃青菜?」

父母:「讓我們一起來說說為什麼!」

孩子:「我不知道。」

父母:「青菜能幫你補鈣,讓你長得更高喔。」

孩子:「喔……青菜也許能讓我睡得更好!」

父母:「青菜還能預防便秘呢!」

孩子:「青菜還能讓我變成綠色?」

父母:「哈哈,我們先把這些想法都寫下來,一會再來挨個看看。」

第六級:評估式回答

鼓勵其他可能的回答,並且評估回答的有效性。

孩子:「為什麼我必須得吃青菜?」

父母:「……剛剛我們聊到青菜能幫你補充營養、讓你睡得更好、預防便秘,你還提到青菜能讓你變成綠色。那麼,我們可以去哪裡查到這些信息呢?」

孩子:「iPad?」

父母:「iPad是個不錯的工具,我們還可以在哪裡查找呢?」

孩子:「百科全書?」

父母:「是的,我們可能還需要找一些專門講綠色蔬菜的書、關於營養的書、排便的書,你覺得還有什麼書嗎?」

孩子:「讓我變成綠色的話,那還需要皮膚的書!」

父母:「走,讓我們去查查看!」

對父母來說,只要能做到第四級再往上,就已經非常不錯了。在這種家庭氛圍裡成長起來的孩子,不管有沒有早期泡在繪本裡面,未來上學時候的閱讀理解能力、學習探究能力,都不會差。

昨天收拾屋子到夜裡12點多,抬頭一看,媽呀已經沒法推送啦!

今天這篇乾貨送給大家,你家寶寶在閱讀方面怎麼樣?評論區聊聊唄!

END

編輯:萌媽 排版:萌媽

部分圖片來自於免費圖庫unsplash.com

僅用作排版美觀

如有侵權請告知我進行刪除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很多從小在繪本裡泡大的孩子上學後卻不會閱讀?
    這是我在知乎上看到的一個問題,其實這個問題很常見,這也是很多家長的誤區。花了不少錢買回來很多繪本,拼著力氣也給孩子讀了,但就是不見成效。結合我最近在看的一本書,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回答之前我先介紹最近正在看的一本書,叫《深度工作》。表面上看這本書和今天的這個問題似乎沒什麼聯繫。
  • 為什麼很多從小在繪本裡泡大的孩子在上學後卻不會閱讀?
    從小在繪本裡泡大的孩子在上學後卻不會閱讀,這句話沒有衝突。在我看來,閱讀時每個孩子深根在內心的天性,上學後不會閱讀,一定是在學齡前階段,父母無意識地忽視了這些核心要素,不知道如何更好地引導。所以,大多數父母都會遇到這樣的困擾:為什麼親子閱讀四年了,感覺孩子對書一點感覺都沒有,字沒認識幾個,圖片也沒有太大的觀察,要複述總結,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到底是什麼原因呢?到底我們該如何引導孩子閱讀並愛上閱讀呢?這並沒有正確答案。
  • 孩子小時候讀了很多繪本,上學後卻不會閱讀?可能是缺乏3大能力
    不過慢慢的有一個問題出現了——雖然孩子小時候讀了很多繪本,可上學後卻不會閱讀甚至對閱讀本身絲毫不感興趣,孩子在繪本之外的閱讀能力幾乎為零,這是為什麼呢?事實是:不是每天花大量時間陪孩子刷繪本,看到別人推薦的書單就去買書把書架塞滿,就可以提高孩子的閱讀能力的。
  • 在繪本中泡大的娃暗藏危機,上學後竟不會閱讀,原因和這一點有關
    引子在目前的兒童閱讀中,繪本閱讀和親子攻讀是兩大非常普遍甚至可以說是熱門的現象。其中繪本是佔據絕對優勢的讀物,而親子攻讀是佔據絕對優勢的閱讀形式。但是在與父母們分享自主閱讀理念的過程中,我們經常遇到「繪本泡大的孩子,上學後卻不會閱讀」的情況。
  • 為什麼小時候泡在繪本裡的孩子長大後不卻會閱讀了呢?原因很現實
    我是浩源媽媽今天看網友提了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小時候「泡」在繪本裡的孩子,長大後卻不會閱讀了呢?」其實這個原因很簡單——閱讀太功利性。這是我的親身體驗,其實仔細想想,很多父母在給孩子閱讀啟蒙的時候應該都無意間犯了這個「錯誤」。
  • 繪本深度閱讀 | 媽媽買綠豆
    那今天,讓我們一起來一次深度閱讀,一起去尋找書中那些值得品味的細節,然後陪伴孩子共度這本故事。發現生活中最真實的感動,觀察生活中各種細節是這本書帶給我們閱讀的重點,因為這本書涉及日常生活中細緻的觀察,甚至有數學和科學的學科內容。
  • 閱讀悅快樂第四期(兒童版)| 在繪本故事裡讓孩子體驗上學的快樂!
    孩子的成長伴隨著一個又一個的故事小小的繪本蘊含大大的道理縣婦兒活動中心推出「閱讀悅快樂」系列課堂在線上陪孩子讀繪本、講故事伴隨每一個孩子快樂成長……小朋友喜歡學校嗎?每天上學是不是很開心呢?今天就跟著青檸姐姐一起來回顧上學的快樂吧!《小臭臭威爾遜,一隻不肯上學的狼》導讀有一隻狼叫威爾遜,他數數數不到十,他不會寫自己的名字,也不會塗顏料。威爾遜認為看電視比上學有趣多了,但是他最好的朋友多蒂帶著他來到學校,證明了他的想法是多麼的錯誤。
  • 深度|繪本的最高境界——無字繪本
    今天又是「深度專欄」。羽佳的深度專欄已經寫了7篇文章了,可能有些偏理論(實用內容也不少哦),但如果全部看完,一定會讓您對繪本有更深的理解,對您與孩子的親子閱讀也一定有幫助。今天的深度專欄,羽佳想給大家說一說「無字圖畫書」,也就是無字繪本。
  • 深度 | 繪本的最高境界——無字繪本
    感謝閱讀頭條號「羽佳講繪本」,本欄目旨在為寶爸寶媽推薦和分享優秀繪本,歡迎訂閱!今天又是「深度專欄」。羽佳的深度專欄已經寫了7篇文章了,可能有些偏理論(實用內容也不少哦),但如果全部看完,一定會讓您對繪本有更深的理解,對您與孩子的親子閱讀也一定有幫助。今天的深度專欄,羽佳想給大家說一說「無字圖畫書」,也就是無字繪本。
  • 機械地閱讀再多也不會給孩子帶來快樂 學會正確的繪本閱讀方式
    「繪本」成了近幾年幼兒識字、提高閱讀能力的重要方式。「讀繪本」成了熱詞,也成了眾多家庭教育的靈魂。但是,對「繪本」的錯誤理解,以及一味地追求閱讀量,卻給孩子和家長套上了「枷鎖」:快樂的情緒變成了機械閱讀。這種誤讀會讓圖書離孩子越來越遠。對此,專家提示:對於孩子來講,「讀繪本」目的是提高閱讀興趣,而非閱讀能力。
  • 從小讀繪本和不讀繪本的孩子,上學後差距明顯,尤其在這4點
    從小讀繪本和不讀繪本的孩子,在上學後有哪些差距呢?一、閱讀興趣的差距從小讀繪本的孩子,從小就接觸各種書本,將閱讀當做遊戲、休閒的事情,孩子會將閱讀和快樂、幸福等情緒聯繫在一起,他們在上學後對閱讀的興趣會更高昂,更願意主動去了解、閱讀更多的書。
  • 寶藏繪本《小魔怪要上學》,告訴你兒童閱讀的重要性
    2017年12月13日,我曾經在一年級的課堂上,和孩子一起閱讀了一本繪本《小魔怪要上學》。這堂課的主題就是——閱讀的力量。那堂課上,一個孩子站起來大聲說:我從來沒有讀過繪本,媽媽說上小學了,應該多讀文字書。但上完課後,這個孩子說:我要回去讓媽媽也讀讀這本書,或者,我也要把我讀過的書讀給她聽。
  • 閱讀量大卻記不住?繪本閱讀,很多家長都「忽視」了這一環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最近,孩子越來越喜歡讀書了,尤其最喜歡讀《我爸爸》《我媽媽》《小馬過河》《永遠和你在一起》《三隻小豬》。我們看到孩子樂此不疲地讀繪本,就帶著孩子去書店買了很多繪本回來。
  • 閱讀繪本和閱讀別的書有何不同?一篇文章告訴你
    首先,閱讀繪本要充滿感情。有很多家長說,閱讀繪本一點也不難,照著讀不就好了。但是,這些家長忽略了一個方面,充滿感情不僅是對作品的感情,也是對孩子的感情。有許多父母在陪孩子讀書的時候,變成了一種應付或是任務,孩子是能體察到的,因此充滿感情是先決條件。
  • 【在繪本裡看見】讀寫障礙/閱讀障礙
    山姆的興趣愛好很多:畫畫、唱歌、小製作、上學,卻不喜歡做數學題,不喜歡閱讀,也不喜歡寫字。家人告訴山姆,有閱讀障礙並不會妨礙一個人成為了不起的人,比如英國首相邱吉爾,美國總統華盛頓,還有大科學家愛迪生、法拉第,甚至世界名廚傑米.奧立佛。
  • 給孩子買了很多繪本,閱讀興趣卻沒有培養起來,原因在於這兩點
    隨著教育環境的不斷優化,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繪本閱讀對於孩子的成長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長耗費金錢給孩子購買了大量的繪本,用大把的時間陪伴孩子閱讀,但是卻沒有收到理想中的效果,孩子的閱讀興趣並沒有培養起來。
  • 繪本閱讀夏令營,讓孩子從這裡愛上閱讀!
    兒童教育家告訴我們,對於0-6歲的幼兒來說,繪本故事,是最好途徑。而這個暑假,樂學教育就推出了繪本閱讀夏令營,讓寶寶愛上閱讀!研究表明,個人情緒管理培養的最佳時期應該從孩子兩歲開始。越小開始培養,孩子越能掌控好自己的情緒。那麼,我們如何通過繪本閱讀教孩子進行情緒管理呢?這節課都能告訴你!
  • 我為什麼堅持陪孩子「讀」繪本?不同年齡閱讀有技巧
    甚至開了一家線下繪本館,就為了讓倆孩子看書更方便,雖然沒什麼顧客,但倆孩子很喜歡泡在繪本館,我覺得也值了!我為什麼堅持陪孩子「讀」繪本?上午剛跟姐姐通過話,她說:「只是普通家庭,開個繪本館就為了孩子看書方便?考慮過運營成本和自己的實際情況嗎?」
  • 如何讓孩子愛上繪本閱讀,威逼利誘可不行,5種方式因材施教
    「三歲看八十」的老話是有科學依據的,我之前引用各種數據寫過一篇闡述的文章,在此不贅述了,借這句老話,想告訴各位父母:趁孩子還小,尚處在各種能力學習、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不妨早早地給孩子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說親子閱讀,帶孩子讀繪本越早越好的原因。
  • 華人媽媽自白:再給我一次機會,我絕不會讓孩子「泡在書海」
    書店裡的兒童讀物,要麼是我小時候就讀過的陳年老貨,要麼就是畫質粗糙、文字簡陋的低廉畫書,真正高品質的適合小娃娃的繪本非常少,而且很昂貴。機緣巧合,我因為工作的原因結識了幾位做繪本創作和推廣的國內繪本人,經他們的科普,在圖書選擇和親子閱讀操作上,都受益匪淺。也是在他們的建議下,碼客不到兩歲就有了自己的專屬書架和固定的閱讀角。在他十歲以前,每天親子閱讀從沒斷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