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CS|細菌中的新發現——肼的形成機制

2021-03-02 南大IFB

點擊上方「南大IFB」關注我們!

來自日本東京大學的Makoto Nishiyama課題組在2018年發表關於具有獨特腙單元的二肽天然產物S56-p1的生物合成中肼形成機制的文章。並發現這種機制組成的基因廣泛存在於多個個細菌門,揭示了細菌具有合成肼類化合物的無限潛力。

含有氮-氮(N-N)鍵的天然產物結構多樣,具有不同的生物活性。從放線菌中鑑定出含有重氮、氮氧、醯肼、肼、腙、吡嗪基團的天然產物的生物合成基因簇越來越多。對這些基因簇的研究表明,自然界利用幾種不同的策略形成N-N鍵;然而,在大多數情況下,負責N-N鍵形成的機制尚未詳細闡明。

S56-p1(1)是從鏈黴菌中發現具有獨特腙單元的二肽化合物。採用氨基載體蛋白基因的基因組挖掘方法確定其生物合成基因簇,是第一個被確定負責含腙的天然產物的生物合成的基因簇(圖1a)。

作者將含有spb37-spb50的基因片段導入到異源宿主Streptomyces lividans TK23中,在培養液的酸水解物中檢測到N2H4。通過基因敲除確定了該化合物生物合成所需的基因為N-羥化酶的spb38和由Cupin和methionyl-trna合成酶(metrs)樣蛋白組成的融合蛋白spb40。然後,作者研究了spb40的功能,將spb40與spb38一起在大腸桿菌中表達。對重組大腸桿菌細胞代謝產物進行LC-MS分析,能夠檢測到化合物1(圖1b),而在缺乏spb38或spb40的大腸桿菌細胞培養液中未檢測到。

由Spb40催化形成N-N鍵的機制有兩種:一種是分子間形成N-N鍵,由L-賴氨酸N6處的羥胺基團被磷酸化或腺苷化激活,甘氨酸氨基發生親核攻擊(圖2a)。另一種機制是通過N6-OH-L-賴氨酸和甘氨酸形成酯中間體(圖2b)。為了確定是哪種途徑,作者進行在N6-18OH-L-賴氨酸的投餵實驗。對所得培養液LC-MS分析化合物1中可檢測到18O原子(圖2c)。此外,MS-MS分析表明,18O是結合到1的甘氨酸分子的羧基中(圖2d,e)。這一結果表明,Spb40通過圖2b的途徑合成了1,其中N-N鍵是通過假定的酯中間體重排形成的。

Spb39與d-胺基酸氧化酶同源,後者催化Cα-N鍵氧化,以FAD依賴的方式生成亞胺基團,氧化後水解亞胺酸以提供α-酮酸和氨。將重組spb39加入生產1的大腸桿菌過濾培養液中,與0.1mM FAD一起孵育,用DNFB衍生反應產物。連續的lc-ms分析表明,消耗了化合物1(m/z522.1321),並產生了一個新的化合物(m/z257.0513),其分子式為C8H9N4O6(圖3a,b)。這表明C6-N鍵被spb39氧化。這些結果表明,spb39以FAD依賴的方式氧化1產生HAA和AASA。

HAA生物合成途徑如圖3c所示,是首次被證實。然而,一項爆炸性的研究表明,類似的基因簇不僅廣泛分布在放線菌中,而且廣泛分布在來自幾個不同門的各種細菌物種中:蛋白質細菌、硬細菌、去球菌和藍藻。這一結果與放線菌是含N-N鍵天然產物的主要細菌來源形成鮮明對比。在某些情況下,HAA生物合成的基因簇與可能參與次生代謝物生物合成的基因共定位,如非核糖體肽合成酶,表明HAA也被用作菌株中未識別的天然產物的共同中間體。因此,本文揭示了細菌具有合成肼化合物的潛力,未來會通過基因挖掘方法發現HAA衍生的新的天然產物。

https://pubs.acs.org/doi/abs/10.1021/jacs.8b05354

 

相關焦點

  • JACS|共價對接發現難成藥靶點eIF4E共價抑制劑
    能與靶標長久結合的共價機制有可能是解決該問題的新穎策略。大多數有針對性的共價藥物通過修飾半胱氨酸發揮作用,eIF4E結合位點周圍沒有半胱氨酸只有親核性較弱的賴氨酸可作為共價靶向殘基。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Brian K. Shoichet和Jack Taunton團隊通過共價對接篩選發現了第一種具有具有細胞活性的共價eIF4E抑制劑,為開發選擇性靶向賴氨酸的共價配體提供可借鑑的策略。
  • 癸二酸二醯肼的應用
    來源:ChemicalBook概述[1]癸二酸二醯肼(Sebacic Acid Dihydr-azide 癸肼),是肼的醯肼類衍生物中具有重要性和代表性的化合物,外觀為白色鱗片狀結晶粉末,廣泛用作各種聚合物的原料。
  • GUT:癌細胞中的細菌,中山大學張革團隊揭示腫瘤內細菌促癌轉移機制
    分析結果確認,大部分的腫瘤樣本裡都含有細菌。而且,這些細菌大多數都位於腫瘤細胞內!但是這些細菌在腫瘤中具體作用卻並不是很清楚。 該研究開拓了瘤內感染性細胞特異性外泌體這一新領域的研究,為深入解析致癌性細菌-宿主相互作用分子機制提供了新的見解,也為臨床結直腸癌治療提供了有價值的思路。
  • 中山大學學者在百年難題上取得突破性進展,並發現細菌血清抗性機制...
    近日,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彭宣憲和李惠教授課題組、彭博教授課題組,與附屬第三醫院張天託教授課題組、陳壯桂教授課題組等合作,發現細菌血清抗性機制與調控方法,研究結果新近發表於Nature Communications (Nature Communications,2019; 10:3325)。
  • 【合成生物學】南洋理工大學梁照珣團隊JACS:源於非經典烯二炔生物合成途徑的Sungeidines的發現
    近三十年來,該類天然成分因其新奇的分子結構和強效的DNA損傷活性而備受關注,其作用機制是通過誘發烯二炔發生Bergman或Myers-Saito環化反應生成活潑的1,4-去氫苯雙自由基中間體,繼而奪取DNA脫氧核糖上的氫原子致使DNA分子裂解失活。生物信息學調查顯示自然界的微生物基因組中分布有大量的烯二炔BGCs,尚待挖掘。
  • JACS|分子動力學揭示綠色螢光蛋白mEos4b的發光機制
    然而,在顯微鏡成像中,發現綠色PCFPs中的暗態會變得非常密集,並且會間接地影響到紅色通道中記錄的數據質量。此外,PCFPs中的綠態光開關可直接用PALM,已被設計成高效可逆的光開關螢光蛋白 (RSFPs)。本文作者研究了綠色螢光蛋白mEos4b的發光機制,證明mEos4b和大多數RSFPs一樣,依賴於螢光生色團可逆的順反異構實現暗態和亮態之間的切換。
  • 科學家發現迄今最大海洋細菌:能從陽光中獲取能量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4月20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在海水樣本中發現迄今最大的海洋細菌,它能夠從太陽光線中獲取能量。在數以百計的蛋白質序列中,沃登帶領的研究團隊發現了3種視紫紅質——這是存在於人體等生物體內某些細胞膜中的光處理受體,例如視網膜需要視紫紅質才能看到物體。這種細菌基因組還將β-胡蘿蔔素分子與酶物質合成在視網膜中,β-胡蘿蔔素在視紫紅質中還起到光敏處理作用。相比之下,人類和大多數真核生物存在部分視紫紅質機制,必須從外部資源獲取β-胡蘿蔔素形成視網膜。
  • Nature:發現具有全新作用機制的抗生素
    2020年3月26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了包括corbomycin和complestatin在內的一組新的抗生素以一種獨特的方式攻擊細菌,這使得它們成為抵抗微生物耐藥性方面有希望的臨床候選藥物。
  • PNAS:揭示類肌動蛋白MreB控制細菌形狀的機制
    根據來自哈佛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人員最近發表的一篇論文,細菌細胞壁中的一個組分MreB也有類似於Ice-9的作用機制。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細菌細胞壁中的這個組分對細胞的最終形狀有著巨大的影響。想像一下「MreB細胞骨架(MreB cytoskeleton)」是世界上最微小的指揮家,指揮著上千名音樂家(即細菌)演奏交響曲。
  • 中山大學張偉雄教授課題組JACS:新穎三維水網的過冷現象及類偶極玻璃型介電弛豫
    Ed.2018, 57, 8032),並以此突破傳統機理,發展新體系,探索新現象。例如,他們在2017年提出並實現了「鍵轉換」鐵電相變新機理,實現了一例罕見的高溫多軸分子鐵電體(J. Am. Chem. Soc. 2017, 139, 6369);同年他們合成了一例以水分子作為極小極性轉子單元的晶態超分子轉子,為研究水分子的轉動動力學提供了一個經典實例(J. Am. Chem.
  • 上海交大聯合發現與細菌藥物耐受相關的乙醯基轉移酶類毒素-抗毒素...
    細菌II型毒素-抗毒素系統(Toxin-antitoxin system, TA)由一個編碼毒素蛋白和抗毒素蛋白的操縱子組成,與移動元件的遺傳穩定性以及細菌對抗菌藥物的耐受性密切相關。近期,在腸道沙門菌和致病大腸桿菌中報導了一類新的TA毒素蛋白——乙醯基轉移酶GNAT毒素。GNAT通過乙醯化氨醯tRNA的胺基酸以阻遏蛋白質的正常翻譯,而RHH抗毒素則可中和GNAT毒素的毒性。
  • 研究揭示細菌ECFσ因子介導的轉錄起始分子機制
    該文主要研究了細菌ECF σ因子的結構、ECF σ因子特異性識別啟動子DNA序列,以及ECFσ因子起始轉錄的分子機制,重點探討了ECF σ因子的σ2/σ4 linker區域的結構與功能。  細菌基因轉錄首先需要DNA-directedRNA polymerase (RNAP)與轉錄起始σ因子形成RNA聚合酶全酶,隨後RNAP全酶識別啟動子DNA,打開雙鏈DNA形成轉錄泡,起始RNA合成。細菌的基因表達主要由轉錄起始σ因子調控。其中看家σ因子負責細菌基本生命活動的基因表達。
  • Nature:揭示天然細菌殺手綠膿菌素殺死細菌機制
    這項研究中涉及的納米機器是R型綠膿菌素(R-type pyocin),是綠膿桿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也稱為銅綠假單胞菌)釋放的一種蛋白複合物,用來破壞與它競爭資源的細菌。當綠膿菌素識別出一種競爭細菌時,它會通過在細胞膜上打孔來殺死細菌。在土壤、水和新鮮農產品中發現了經常導致醫院獲得性疾病的綠膿桿菌。
  • Cell:揭示細菌通過調節鎂離子吸收抵抗抗生素機制
    2019年3月18日訊/生物谷BIOON/---隨著細菌對抗生素治療不斷顯示出強大的適應力---這引發涉及各種感染的公共衛生危機日益加劇,科學家們不斷努力更好地理解細菌對抗生素的防禦,以便開發出新的療法。
  • 殺蟲劑性能PK:甲維鹽、蟲蟎腈、茚蟲威、蟲醯肼、蝨蟎脲哪個更好?
    甲維鹽:以胃毒為主,兼有觸殺作用,其殺蟲機制是阻礙害蟲運動神經。 五者都以胃毒及觸殺為主,施藥時配上滲透劑/擴展劑(農藥助劑)會大幅提高殺滅效果。
  • JACS年度數據剖析!被引前10的文章中,竟有9篇來自中國,這個領域最受追捧......
    Boosting Oxygen Reduction of Single Iron Active Sites via Geometric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Dual Coordination.
  • JACS:CO2還原和HER,必有一戰!
    考慮到酸性電解質在電化學CO2還原中的優勢,在低pH的電解液中實現高CO生成的法拉第效率具有重要意義。近日,荷蘭萊頓大學Marc T. M. Koper報導了弱酸性條件下在金電極上的電化學CO2還原。研究發現,增加前者可提高CO2還原速率,抑制質子還原放析氫氫,使CO生成法拉第效率接近100%。由於電極表面的所有質子都被用於水的形成(CO2 + 2H+ + 2e- → CO + H2O),因此析氫受到CO2還原的抑制。同時,在緩慢的傳質下,就沒有質子用於析氫。要點3.
  • 上海有機所俞飈課題組JACS:通過去芳構化活化機制實現用3,5-二甲基...
    Soc.上(DOI: 10.1021/jacs.9b00210)。跳轉閱讀創建一張化學加電子名片,可受邀加入五個維度的醫藥化工群化學家們為了解決具有結構多樣性的複雜聚糖和糖綴合物的合成問題,發展了許多新的糖基化方法。其中一類反應是利用炔基試劑對糖基化供體中糖苷配基的C≡C鍵進行選擇性活化(Figure 1),酯類供體(e.g.
  • 《科學》:我國學者發現細菌感染致病新機制
  • 發現細菌性腦膜炎發病機制
    英國諾丁漢大學科學家經過多年研究,終於發現腦膜炎細菌衝破人體天然防禦機制並攻擊大腦的機制。此發現有可能導致更有效的腦膜炎療法和疫苗。 兒童期的細菌性腦膜炎幾乎完全是由呼吸道病原體肺炎鏈球菌、腦膜炎奈瑟菌和流感嗜血桿菌引起的,但這些致命細菌如何衝破血腦屏障(BBB)的機制一直未被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