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大城(圖片來源:海外網)
歷史遺蹟記錄昔日輝煌(圖片來源:海外網)
佛教勝跡(圖片來源:海外網)
殘缺的佛像(圖片來源:海外網)
[原標題]感受佛教勝跡——泰國大城
早就聽說過大城了,總想什麼時候能夠一覽勝跡,彌補心中遺憾。終於來到泰國,終於有機會瞻仰聖地。大城坐落在曼谷北部大約80公裡的湄南河畔。從曼谷到大城的公交車很多,票價大約60泰銖。當一座座高聳的佛塔、一尊尊殘缺的佛像突然屹立在眼前,心中只剩下一種感覺——那就是強烈的震撼!儘管昔日的文明已經化成碎片,但是宏偉的廢墟依然令人聯想到它當年的輝煌。是啊!這就是赫赫有名的大城(ATUTHAYA)!這個名稱來自於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中拉瑪女神(Rama)的故鄉,一座讓人浮想聯翩的泰國古都,滄桑的容顏折射著曾經擁有的絢麗光芒。
泰國有七百多年的歷史文化,歷經素可泰王朝、大城王朝、吞武裡王朝以及現今的曼谷王朝,如今的泰王蒲美蓬(拉瑪九世)是曼谷王朝的第九世國王。而大城王朝綿延長達四百多年。這座城市建立的原因,是由於當時泰國受到北部鄰國的巨大軍事壓力而被迫南遷,沒想到竟然找到了一塊沃土。因為此地是三條河流(Mae Nam Lopburi、Chao Phray 和Pa Sak)的交匯處,大量的淤積土匯成了一個島嶼。土地肥沃、水路發達、易守難攻,種種便利造就了大城的繁榮昌盛。全盛時期,人口大約有100萬人,行人來往如織、街道縱橫阡陌、商鋪鱗次櫛比、商旅絡繹不絕,成為商人眼裡最富裕的地方。來自中國、英國、法國、印度、日本、荷蘭、西班牙、葡萄牙、斯裡蘭卡、馬來西亞乃至爪哇島的商人紛紛來此做生意。據說鄭和下西洋時也經過此地,當時正是泰國大城王朝時期,隨船的人員與當地人通婚,如今他們的子孫成為泰國的主人。公元1350年以來,有33代君主在此建都,大城成為當時經濟、政治、文化的中心,留下了大量精美絕倫的繪畫、雕刻等藝術作品,而大城王朝也是小乘佛教在泰國的鼎盛時期,此時因泰王信奉佛教,傾全國之力在此地雕刻修建了大量精美的佛像以及佛塔。
富裕的都市、迷人的風景、高聳的佛塔、絢爛的藝術,然而所有這一切無與倫比的經典之作,隨著1767年的緬泰戰爭一聲炮響,從此繁華不在,大城只剩下宮殿的遺蹟、殘缺的佛像供人憑弔。繁華盡頭的覆滅總是在不經意的瞬間發生,讓人扼腕嘆息卻又無可奈何,僅僅是以此歷史證明了佛陀所揭示的亙古不變的真理——無常!我們唏噓感嘆邊走邊看,寺廟、皇宮、佛像,到處是斷壁殘垣。許多佛塔被炸毀了,有的被削平了一半。更令人驚訝的是,許多佛像的頭都不見了。有人解釋說,因為佛像的頭是貴金屬做的;也有人說,因為泰國人信仰佛教,此舉可以摧毀泰人的精神支柱。不管怎麼說,因為這場殘酷的戰爭,大城的黃金歲月從此一去不復返了。耐人尋味的是大城原名為梵文阿聳陀,或譯作「阿猶塔亞(ATUTHAYA)」,意為金湯城池或不可破滅之城。然而不可破滅之城終究遭遇了破滅的命運,或許這恰恰是歷史的因果之律,因為之前大城王朝的繁盛時期也常常和緬甸、高棉(柬埔寨)打仗並焚燒了吳哥窟。提到泰緬的戰爭,一位法師告訴我這樣一件趣事解答了我心中的疑惑——為什麼泰國法師要剃眉毛,而同為南傳佛教的緬甸等國家卻沒有這習俗。因為泰緬戰爭時,泰方得到消息,敵方軍隊偷偷化妝成泰國的僧人來襲。為了便於區分,國王下令所有泰國的僧人剃掉眉毛,從此以後,剃眉毛就成了泰國僧人的傳統了。
我們走到一座保存完好的廟宇,這座古老的廟宇如今修葺一新,金碧輝煌。1991年大城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後,更是吸引了海內外眾多遊客來此觀光。他們都不忘在這裡拜一拜佛,上一柱香。我們也進去拜了佛,上了香,並發願:願戰爭遠離,願世界和平,願所有的親人朋友吉祥安康!可是在2007年卻傳聞大城因保護不力而面臨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逐出」《世界遺產名錄》的危險,理由是「多處古蹟日漸沾染現代化氣息,原有風貌嚴重受損」。這引起了泰國政府的關注。如今在大城開闢了許多遊覽項目,諸如「雙人騎象遊古城廢墟」、「搭乘纜車越過護城河參觀安娜大教堂」、「古米船大城公主號遊護城河」、「餵神魚讓您添福壽」、「繞境遊三寶宮殿」等等,商業的喧囂炒作打擾了大城的寧靜。在Mahathat寺內我們看到一株千年的榕樹緊抱著一顆佛頭,這就是著名的佛頭樹,佛的臉上正掛著意味深長的微笑。這世間人情,佛陀或許早就一眼看穿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