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鏡映心理學實踐課程學習資料,分享給大家。情緒是心理狀態的核心,情緒決定了認知和行為。了解不同情緒的產生機制,對於心理分析,具有非常大的價值。)
人的情緒有很多種,但是基礎情緒數量很少。關於基礎情緒的分類方法有很多種,我個人比較傾向的觀點是六分法:驚訝、愉快、厭惡、憤怒、恐懼、悲傷。這六種情緒,全人類所共有,不分地域、不分文化。
接下來我們就看一下,這六種基礎情緒是如何劃分的:
當我們遇到有效刺激的時候,首先會驚訝。沒想到的,或者不確定的突然刺激,都會引發關注。如果是事先確定肯定會發生的事情,該操心的早已操完,平靜等待就是。驚訝的同時,就可以快速做出判斷——刺激源是利是弊。
如果是好事,後面比較簡單,大好事開懷大笑,小一些的好事默默欣喜;
如果是壞事,則需要進行進一步的等級評估。不喜歡、不認同、不能接受,比如臭味或者不好聽的話,但沒有攻擊性和威脅性,這樣的刺激源會引發厭惡情緒。厭惡的直接想法是確認刺激源不會傷害到自己,排斥就夠了,所以只是想離遠一些或者置之不理。看不起,就是最常見的一種厭惡,不認同而且評價很低。
如果負面刺激源升級,能夠對當事人產生威脅,無論是對生命安全,還是對觀點、名譽的威脅,甚至只是一些不應景的忤逆和阻礙,都會引發憤怒的情緒。憤怒的特徵是產生攻擊欲望,希望通過特定行為來消除具有威脅的刺激源。
但是,如果刺激源的負面壓力太大,超過了當事人能夠承擔的極限,比如打不過、罵不贏、頹勢不可挽回等情境,當事人就會沒有信心實施攻擊行為(包括抵抗行為),也沒有信心消除威脅,所能做的不是逃跑,就是認命。不過,這個時候,危害的結果還沒有發生,所以此時的情緒是恐懼。
一旦結果發生,成為既定事實且沒有挽回的希望了,那麼恐懼不再持續,取而代之的則是悲傷。負面刺激源一旦造成結果,無一例外是利益的損失,悲傷正是來自於損失。之前一直關心和努力的,就是不想讓惡性結果發生,所以發生之後,當事人整個身體也就松垮了、沒勁兒了,這是悲傷的最典型外在表現。
驚訝是比較單純的情緒,隨後才會產生各種判斷。如果判斷為負面刺激,則會依照刺激的程度,依次產生:
厭惡類情緒(包括厭惡、輕蔑、不屑等不同程度的衍生);
憤怒類情緒(包括憤怒、威脅、生氣和不悅等不同程度的衍生);
恐懼類情緒(包括恐懼、害怕、不安、擔憂等不同程度的衍生);
悲傷類情緒(包括悲傷、愧疚、無奈等不同程度的衍生)。
如果判斷為正面刺激,則會產生愉悅情緒,進而引發笑容。
綜上,在遇到有效刺激之後的第一反應是驚訝,隨後,人會產生兩個方向的情緒:積極方向的情緒是不同程度的愉悅;消極方向的情緒,則根據刺激源的力度不同,從輕到重依次為厭惡、憤怒、恐懼和悲傷。
這6種基本情緒,涵蓋了人類處理外界信息時可能引發的所有情緒類反應,類似輕蔑、生氣、害怕、尷尬、不悅、愧疚等常見的情緒,都可以歸結為這6種基本情緒的不同程度衍生。
以下是6種基本情緒相關的認知和評估:
(本文內容選自《微表情》)
(鏡映心理學實踐課程內容包括自我覺察、心理分析、心理調節、傾聽溝通四部分,通過本次課程,幫助大家建立起心理學的基本框架,能夠運用心理學知識、方法實現自我成長,並能影響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