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通常說:娃娃的臉,六月的天。
好像每個孩子都一樣,上一秒還在為得不到心愛的玩具大哭,下一秒就因為拿到一顆糖開心得跳起來。
有時候,孩子的喜怒哀樂等情緒都寫在臉上,可是他自己卻感覺不到,也無法控制。所以,父母要引導孩子了解自己的情緒變化,進一步認識什麼是正面情緒和負面情緒。
我們從心理學來分析孩子的情緒,讓各位家長能更好地了解孩子,幫助孩子有效控制負面情緒。
資料來源《兒童情緒管理全書》
心理學家在情緒的發展研究中,一般把人類的情緒分為基本情緒和自我意識情緒兩大類。
孩子的基本情緒包括愉快、憤怒、悲傷、驚訝、恐懼和厭惡六個方面,可以簡稱為喜、怒、哀、驚、懼、厭。
孩子很少會掩飾自己的情緒,很多時候被情緒控制還不自知,此時就需要父母教會孩子體驗自己身上的情緒。 那麼,父母怎麼讓孩子體驗自己身上的基本情緒呢?下面有幾點建議:
「照鏡子」可以將一些情緒具象化,讓孩子更容易認識與理解自己身上的情緒。孩子開心的時候,可以帶他照照鏡子,讓他看自己笑起來彎彎的眼睛;孩子難過的時候,可以帶他照照鏡子,讓他看看自己噘起的嘴巴、豆大的淚珠……
父母可以拿來六張白紙,引導孩子在白紙上畫出喜、怒、哀、驚、懼、厭六種表情畫,並掛在房間裡。當孩子有情緒時,可以讓孩子自己「配配對」。例如,孩子把新衣服弄髒了正在生氣,這時父母可以讓孩子在「怒」的表情畫上打個鉤,讓他明白自己此時的情緒狀態。
孩子把很多情緒都寫在臉上,所以父母沒有必要一語道破,可以跟他玩「猜一猜」遊戲,爭取把孩子消極的情緒轉化為積極的情緒。比如,孩子傷心難過時,媽媽可以說:「讓我看一看,是誰把自己哭成了小花貓啊?」孩子可能會偷偷擦掉眼淚,破涕為笑地說:「我才不是小花貓呢!」
孩子天真無邪,很容易把情緒毫不掩飾地宣洩出來,這時父母要學會疏導,而不是堵截。父母應該讓孩子宣洩完之後,再告訴他這就是人的基本情緒,每個人都會有。 例如,孩子的玩具被爸爸不小心扔了,他很生氣,拍桌子抗議。爸爸要先讓他宣洩完畢,然後再告訴他:「你這樣做就是生氣的表現,爸爸以後不亂拿你的東西,你以後也不能隨便拿別人的東西,要不然別人也會像你一樣生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