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話題歷史版:蔣介石拒絕收回琉球?

2020-12-15 騰訊網

蔣介石拒絕收回琉球?

近半年來,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領土爭端問題,牽動了諸多國民之心。許多與之相關的歷史問題也被翻了出來。《二戰蔣介石兩拒「琉球」為釣魚島爭端埋禍根》 ,就是其中之一。

許多讀者也來信希望能夠用確鑿的史料來證實或澄清這樣的傳言 。故搜集資料,成此專題。

蔣介石與琉球問題

面對羅斯福1943年開羅會議期間對琉球問題的詢問,蔣介石確實以「願與美國共同佔領管理該地」作為回應;但這並不意味著蔣介石放棄琉球,事實上,直到1948年,蔣氏還在以各種手段竭力謀求收回琉球。

1、開羅會議前,蔣介石始終認為「琉球……是保衛民族生存之要塞」

在1943年11月開羅會議之前,蔣介石對琉球的態度一直很明確,即必須收回。1932年9月13日,蔣氏在日記中寫道:「預期中華民國三十一年中秋節恢復東三省,解放朝鮮,收回臺灣、琉球」;1940年9月,蔣氏再次翻閱當年這段日記,「昨夜偶觀二十一年九月十三與十八日日記,預定民國卅一年中秋節以前恢復東三省,解放朝鮮,收回臺灣、琉球」,仍深信收回琉球「自有可能」。

1942年11月3日,《大公報》刊登宋子文答記者問,有記者問:戰後的中國領土是恢復到「九一八」以前狀態,還是甲午戰爭以前的狀態?宋回答說:「中國應收回東北四省、臺灣及琉球,朝鮮必須獨立。美國方面有一流行口號,即『日本為日本人之日本』,其意在指日本所侵據之地均應交還原主。」6天後,蔣介石也在日記中擬定了一份與美商討事項計劃,其中第三項就是「臺灣、琉球交還中國」。

1943年3月宋美齡訪美。行前,蔣介石特意囑咐宋美齡向羅斯福表明中國政府對琉球問題的態度。據蔣氏日記記載,「去年(1943年)交妻與羅談話要點:甲,東三省、旅順、大連與臺灣、琉球須歸還中國,唯此等地方海空軍根據地準許美國共同使用。……」同月,蔣氏出版了自己最重要的政治著作《中國之命運》,書中重點強調了琉球對中國國防的特殊地位:「琉球、臺灣、澎湖、東北、內外蒙古、新疆、西藏無一處不是保衛民族生存之要塞,這些地方之割裂,即為中國國防之撤除。」稍後,宋美齡也從美國傳回消息,稱羅斯福在戰後領土問題上認同「琉球群島、滿洲及臺灣將來應歸還中國」。

2、但外交部從法理角度出發,反對蔣介石收回琉球的主張

雖然蔣介石至晚自1932年以來,對收回琉球一事念念不忘,但國民政府的專業外交團隊,卻對收回琉球一事持消極態度。1942年1月,外交部擬定的一份《解決中日問題基本原則》草案,就明確表示反對收回琉球。該草案建議將「琉球劃歸日本」,不過提出了兩個前提條件:1、「不得設防,並由軍縮會設置分會加以監督」;2、「對於琉球人民不得有差別待遇,一切應遵照少數民族問題原則處理」。

外交部的這種態度,受制於兩個因素。其一,從法理角度上出發。如代理亞西司司長徐淑希在致宋子文的備忘錄中所說的那樣:基於對琉球歷史的了解,徐認為,琉球與朝鮮類似,屬於中國傳統意義上的朝貢國,與臺灣不同。若要求將其劃入中國,恐引起國際上對中國擴張主義的戒懼。徐認為,對中國政府來說,唯一現實的辦法是促使這些島嶼從日本獨立出來,為此,戰後可先在琉球建立國際監管。總之,絕不允許日本再使用這些島嶼作為侵略基地。其二,顧及美國的利益。自太平洋戰爭爆發以來,中國國內輿論「收回琉球」的呼聲甚高,美國方面對此非常關注。1942年6月17日,美國駐華使館三等秘書謝偉思曾就中國國內的這種輿論,探問國民政府外交部亞東司司長楊雲竹,楊氏向謝偉思表示:關於琉球,很遺憾在戰爭期間不免出現個人關於戰爭目標的誇大言論;事實上琉球居民不是中國人,那裡的中國居民不過數 10 人;琉球曾經向中國朝貢,已同中國脫離近 80 年;琉球在經濟上和戰略上並不重要,現為日本的一部分,與日本在地理上緊密相連。因而,他確信中國政府和外交部長都不打算把琉球收還中國。

在是否應該收回琉球一事上,蔣氏考慮問題的出發點,顯然與外交部不同。外交部的職業技術官僚們奉行「技術理性」;蔣氏作為政治領袖,則最多地受「民族感情」所支配——1942年2月7日,蔣氏在日記中如此寫道:「初次經緬抵印,所經之地,皆為我舊日之國土,披閱緬暹越南史地,不禁憎我失土之恥,又念唐明建國之大東亞民族之盛,不得不自負此重任,以報我列代祖先恢復我民族光榮史也。」在蔣氏看來,緬甸、暹羅、越南這些曾為中國藩屬國的地方,其實都是「我舊日之國土」,至於「古代朝貢體系」與「現代外交體系」之間的區別,蔣氏並不關心。

3、開羅會議召開前夕,蔣介石決定不在會議期間討論琉球問題

與外交部相反,國防部從國家安全角度出發,曾積極支持蔣介石收回琉球。在開羅會議準備期,軍委會參事室和國防最高委員會等部門都提交過關於琉球的提案。這些提案要求:琉球群島應歸還中國,即便無法收回,也須講其劃歸國際管理或劃為非武裝區域。但隨著開羅會議的臨近,國防最高委員會與和軍委會參事室的態度發生了軟化,在提案中對琉球問題一致選擇了避而不提。

與智囊團隊的變化同步,蔣介石對琉球問題的態度也在開羅會議臨近時發生了轉變。11月14日,蔣氏準備首腦會談的資料與提案。但其提案隻字不提琉球的歸還問題。次日,蔣氏在日記中透露了不提琉球問題的原因:「琉球與臺灣在我國歷史地位不同,以琉球為一王國,而其地位與朝鮮相等,故此次提案對於琉球問題決定不提。」由此可見,至晚在11月中旬,蔣氏已經決定在開羅會議上不提琉球問題。但這隻意味著蔣氏不願意在開羅會議上解決琉球問題,而不代表其已經放棄琉球。

4、羅斯福突然向蔣提出琉球問題,但並沒有明確是否要將其歸還中國

令蔣介石沒有預料到的是,11月23日,羅斯福主動向他提起了琉球問題。美國外交檔案文件對這次談話的記錄很簡略,原文如下:

The president then referred to the question of the Ryukyu Islands and enquired more than once whetherChina would want the Ryukyus. TheGeneralissimo replied thatChina would be agreeable to joint occupation of the Ryukyus by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nd, eventually, jointadministration by the two countriesunder the trusteeship ofa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文字大意是:「羅斯福總統提及琉球群島問題並數次詢問中國是否要求該群島,蔣介石答稱,將很願意同美國共同佔領琉球,並根據一個國際組織的託管制度,與美國共同管理該地。」僅就字面意思而言,羅斯福僅僅是詢問蔣介石對琉球的態度,美國政府是否有將琉球歸還中國的意圖,則未可知。

蔣介石後來對這次談話的回憶,與美國外交檔案所記載的基本上一致。據蔣回憶說:當時羅斯福總統問他,「在臺灣的東方還有一個什麼群島,你的意思以為如何?」蔣反問:「你所說這個群島是不是指琉球而言呢?」羅說,「就是琉球」。蔣表示,「這個群島從前是屬於中國的小王國,可是在甲午年以前,早已被日本佔領了。所以琉球是與臺灣的性質不盡相同,我們此時對於琉球不想要單獨的歸還中國,我只希望由中美兩國共管。此事並不急要,留待將來再說吧。」從蔣氏的這段回憶中,羅斯福的問話仍然只是一種試探,還不能看出美國是否有將琉球歸還中國的意圖。

5、蔣介石對美國心懷警戒,認為羅斯福的詢問別有深意

11月23日當天,蔣介石在日記中寫下了自己主張「中美兩國共管」琉球的理由:「惟琉球可由國際機構委託中、美共管,此由余提議,一以安美國之心;二以琉球在甲午之前就已屬日本;三以此區由美國共管,比歸我專有為妥也。」

所謂「安美國之心」,可參考蔣氏1943年3月3日的一條日記:「美國不願我有獨立之空軍,不助我建立空軍,其在現時甚恐我有空軍,則我中國戰區不能受其控制,其在戰後必期以空軍控制整個太平洋及其西岸之陸上,而其用心之險昭然若揭。如果若此,則羅斯福政策必貽害美國矣。」蔣氏對美國有如此認識,而據美國外交檔案文件,羅斯福在此前的談話中,又曾明確向蔣氏表示「美國必須在太平洋各基地保持適當的軍事力量」,如此,也就不難理解,當羅斯福向蔣氏詢問其對琉球的態度時,蔣氏多半會將其理解為美國對琉球有意,希望將其作為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一個軍事堡壘。

正因為有了這樣的判斷,11月24日,當中方收到美方提議「日本所攫取的領土,小笠原(中方指出美方寫錯了,實系琉球群島)當然歸還中國」的草案時,蔣氏的答覆是:1、「琉球雖曾為中國藩屬,但究系一獨立國家。戰後對於琉球之處置,至少在原則上,應同於戰後對於朝鮮之處置」;2、但同時又認為:美方草案中已有「凡系日軍以武力或侵略野心所徵服之土地,一概須使其脫離日本掌握」,這已可包括琉球,故不必再明確寫出放棄琉球。仔細揣摩蔣氏這一雙重態度,不難感到其微妙之處:對收回琉球的高度克制,可以「安美國之心」;而拒絕將放棄琉球寫入開羅會議宣言,則又為中國政府日後運作收回琉球,保留了足夠的空間。正如有些學者所注意到的那樣:「蔣介石在開羅會議中,並未明確提出對琉球的領土要求,只要求共同託管。其背後存在如果戰後琉球如經託管,而琉球當地人民又表示願意歸併中國,中國理應接受的可能發展。」

蔣氏對羅斯福詢問琉球的真實用意的判斷是否準確,學界本無一致意見,此處也就不再討論。但蔣選擇「安美國之心」,則實屬形勢所迫。開羅會議雖然使中國躋身戰後四強(美、蘇、英、中),但蔣氏自己很明白,這個「四強」水分很大,極大程度上是依賴於美國的支持。若無美國支持,蔣氏恐無法在開羅會議上維護中國主權,譬如:關於中國收回東北及臺澎領土的問題,英國主張只要聲明日本放棄這些領土即可,不必明言歸還中國。中方自然是強烈反對,但若沒有美國的支持,開羅宣言是否會明確規定「日本須將竊取於中國的東北與臺灣及澎湖列島歸還中國」,則未可知。蔣氏當日的處境由此例,可想而知。其在琉球問題上的低調與謹慎,也都根源於此。

6、二戰結束後,蔣介石仍致力於通過秘密途徑收回琉球

因為蔣介石開羅會議期間堅持不將放棄琉球寫入《開羅宣言》,所以,二戰結束日本投降後,中國政府仍有空間運作琉球問題——但直接收回已無可能,畢竟美國付出巨大代價的軍事佔領已是不容忽略的事實。與開羅會議之前類似,職業外交技術官僚主持的外交部主張對琉球實施「託管」;而蔣介石和當時的主流輿論民意,則對收回更感興趣。

1947年2月,外交部向蔣介石報告了其處理琉球問題的兩點意見:其一,「不贊成以全部或一部歸還日本,防止日本再以琉球為侵略臺灣南洋之跳板,及威脅我東方海防」;其二,「反對除由中美兩國聯合託管以外之任何其他辦法」,「(中美託管)應有一確定而短速之時限,如以五年或十年為期,以完成其關於自治及獨立之各項準備,並防止其他勢力侵入琉球。」但蔣介石似乎對外交部的「託管」方案缺乏興趣,故而國民政府也就遲遲未能就琉球問題做出最後的決策。

蔣氏此一時期,曾寄希望於通過「琉球革命同志會」來實現琉球的曲線回歸。該組織早在1946年曾上書蔣介石要求歸附中國,蔣氏是否看到其上書不得而知,但到1948年,蔣氏對該組織的活動已經相當重視。該年6月15日,他授意吳鼎昌密電中央黨部秘書長吳鐵城,要求其考慮如何運用琉球革命同志會達成收復琉球的目的。蔣轉達國民黨黨內的意見如下:「琉球原屬我國領土,現雖有美軍管治,人民均甚內向,擬請秘密運用琉球革命同志會人員秘密組織掌握政權,冀於將來和會時琉民能以投票方式歸我統治,或由琉球地方政府自動內向,以保持我在太平洋之鎖鏈。」

因為蔣介石的極力推動,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秘書處行動迅速,於該年8月份即秘密出臺了收回琉球的「五點意見」,該意見隨即被秘密送往外交部,責成外交部嚴格照辦。其內容如下:

1、由臺灣省黨部秘密與琉球內向團體聯絡,並商同臺灣省政府及警備司令部,協助各該團體或個人從事回歸祖國運動;2、各地政府對留居當地琉胞之管理應特予放寬,俾增加其內向情緒;3、請臺灣省政府修正僱傭琉籍技術人員登記規則第五條,對船隻僱傭琉籍技術人員不作比例限制,並準許該項被僱傭人員及其家眷在僱傭市鎮轄區內居住;4、請臺灣省政府及臺灣警備司令部對被僱用琉籍技術人員之有家眷在琉者,準其自行設法以用品送返其家中,勿予留難;5、由臺灣省方面選派小學教員分赴琉球各小島施教,以爭取第二代並藉以從事宣傳。

此後,國民政府事實上制定了一種「對外公開宣稱託管,對內秘密籌劃收復」的雙重琉球經營策略。至1949年國民黨敗退出大陸,這一計劃也隨之終結。

結語

蔣介石開羅會議期間,是否誤判了羅斯福的本意,而失去了一個收回琉球的好時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可以討論。但若說「蔣介石是真的不想要琉球群島」,恐怕就不符合史實了。

今日話題歷史版79期 出品 騰訊歷史 責編 諶旭彬

相關焦點

  • 殊不知蔣介石曾兩次拒絕收回琉球群島!
    且不說臺灣的歷史遺留問題,今天我們就先談談琉球群島,琉球群島上過去存在著琉球國,就在一百年前這個王國還有著自己的語言,自古以來琉球一直是我國的附屬國,不管中國王朝如何更替,琉球國王和人民一直奉中原王朝為宗主國。幾百年矢志不渝。1609年。
  • 蔣介石的一念之差,讓中國錯失收回琉球的最好機會
    日本對琉球的強行侵佔曾引起許多國家的不滿,琉球人民也曾用各種方式進行過反抗,但都失敗了。1943年,二戰進入新階段,中國、美國以及英國首腦於11月22日到26日在埃及開羅開會,蔣介石作為中國首腦參加了此次重要會議。美國總統羅斯福期間共於蔣介石會談四次,其中兩次談到琉球群島問題。
  • 阮次山:蔣介石不願收回琉球 釣魚島給了日本
    核心提示:二戰即將勝利時,戰勝國召開開羅會議討論戰後問題,蔣介石作為四大戰勝國之一的代表出席,然而出於種種考慮,蔣介石並沒有藉機提出收回琉球群島,結果琉球群島與釣魚島被劃歸日本。鳳凰衛視8月20日《新聞今日談》,以下為文字實錄:阮次山:過去有人講,我們跟臺灣之間,在釣魚島問題上面可以合作。我一直反對合作之聲。為什麼?過去釣魚島的事情,今天我們也沒有時間講了,過去蔣介石在二戰開羅會議的時候,他不願意收回琉球,所以琉球就跟著釣魚島給了日本,他把行政權給了日本,造成了現在這種狀況。
  • 桃花舍主人:蔣介石曾經事實上「不要琉球群島」
    因此,駁文認為「1943年美國不存在什麼想把琉球交給中國的問題」,當然更不存在蔣介石「不要琉球群島」的事兒。汪幸福的文章後面註明「本文參考資料:《中國國民黨與臺灣》,臺灣『中央文物供應社』1985年2月印,作者陳三井;《雷震全集》,臺灣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版,雷震著。」
  • 琉球歷史問題,胡煥庸:中國若不能收回琉球就不能成為太平洋國家
    一,琉球國歷史與中國關係琉球群島位於中國臺灣和日本九州島之間的海洋上,陸地總面積3,090平方公裡,包括大小島嶼55個,分為3個較大島群:北部為奄美島鏈,中部為衝繩諸島,南部為先島諸島。琉球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作為東北亞和東南亞貿易的中轉站,貿易發達,號稱「萬國津梁」。
  • 琉球有三次加入中國的時機,蔣介石就浪費了兩次
    琉球群島位於中國大陸的東南邊,和臺灣省毗鄰,面積約4600平方公裡。這個島國在歷史上和中國淵源極深,還曾有三次加入中國的機會,可惜蔣介石浪費掉了兩次,還有一次是誰呢?當然是大清宰相李鴻章了。1879年,日本在籌備多年後吞併琉球。自1879年琉球滅亡至1885年間,大量琉球人流亡中國,要求母國主持公道。日本害怕列強交涉,故而向清政府提出「分島、改約」案,即琉球群島的北部和中部島嶼屬日本管理;琉球群島的南部諸島如宮古島、八重山,則歸清政府管轄。李鴻章不想得罪日本,清政府拒絕在談判條約上簽字,協商破裂。
  • 二戰後期,美國曾提出要把越南和琉球送給中國,蔣介石為何拒絕?
    二戰後期,美國曾提出要把越南和琉球送給中國,蔣介石為何拒絕?三巨頭出賣中國眾所周知,在二戰的這段歷史中,中國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在中國戰場上,中國拖住了日軍的大部分兵力,這才使得美國在後期的對日戰爭中佔據主動。
  • 《開羅宣言》海報爭議背後歷史細節:蔣介石兩度拒收琉球群島 沒敢...
    蔣介石夫婦參加開羅會議 開羅會議上,蔣委員長兩次拒絕收回琉球群島 11月23日晚,蔣介石帶國防最高委員會秘書長王寵惠與羅斯福單獨會談他對蔣介石說:「琉球系許多島嶼組成的弧形群島,日本當年是用不正當手段搶奪該群島的,也應予以剝奪。我考慮琉球在地理位置上離貴國很近,歷史上與貴國有很緊密的關係,貴國如想得到琉球群島,可以交給貴國管理。」但是再想了半天之後,蔣委員長才回答道,「我覺得此群島應由中美兩國佔領,然後國際託管給中美共同管理為好。」蔣介石這麼一說,羅斯福覺得蔣介石不想要琉球群島,故未再往下說。
  • 蔣介石拒收琉球群島,毛主席一句話,讓人疑惑不已
    縱觀我國近代歷史,就是一部西方列強奴役、戰火連天的歷史,我國大片土地被西方列強侵佔、中國人民被西方奴役,特別是自1931年以後,日本更是舉國入侵中國,使得中國老百姓流離失所、民不聊生。直到現在,依舊有諸多土地還未收回,其中特別值得我們注意的便是,位於中國東部的琉球諸島,每當想到此處,小編就痛心不已。
  • 蔣介石不但放棄了琉球,甚至連澎湖都差一點丟掉
    蔣介石抱定了此行不卑不亢無予無求的想法,卻沒有料到天上也有掉餡餅的事情。1943年11月23日晚上,羅斯福在住所舉行晚宴,晚宴上,蔣介石和羅斯福有過一番深入交流,開始還是聊著美方的援助,中國如何更好的抗戰及東南亞的戰勢問題,聊著聊著,羅斯福突然問蔣介石:「琉球是否在戰後交由中國管理?」突遭羅斯福如此一問,蔣介石有些措手不及。
  • 開羅會議上,羅斯福提出要把琉球和越南歸還中國,蔣介石為何拒絕
    11月21日,蔣介石夫婦抵達開羅,不過四方會談卻變成了三方會談,其主要原因就是蘇聯當時由於和日本籤訂了《日蘇中立條約》,所以不是很方便見蔣介石,怕日本誤會,當時蘇聯正在和德國開戰,如果引起日本的不滿,東西兩線夾擊蘇聯那就麻煩了,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史達林當時拒絕和蔣介石見面。
  • 再議琉球
    我曾寫《誰該向中國懺悔——抗戰勝利紀念日反思:羅斯福建議收回琉球始末》,於2006年在本刊10月號、11月號連載,縱談琉球歷史,與中國親密的宗藩關係,及國民黨政府未能把握二戰勝利的良機,聽從羅斯福建議收回琉球(該章與其它在本刊連載的談釣魚島、外蒙古、對日受降等章節合編成書,即將由遼寧人民出版社出版)。上述在本文中節略不再述及,著重談「再議琉球」。  其實,琉球問題一直沒有停止過爭議。
  • 二戰後中國試圖收復琉球 但為何被日本強佔
    歷史上,中國明清政府與琉球保持著宗藩關係,但到了19世紀70年代,奉行對外擴張政策的日本出兵琉球,於1879年將其變為衝繩縣。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後,對於這塊與中國淵源頗深的土地,中國國內發出收回琉球的強烈呼聲,只可惜因各種原因未能實現。
  • 專家:琉球再議議什麼?絕不是「中國要琉球」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我和我的朋友李國強合寫了一篇文章,題為《論〈馬關條約〉與釣魚島問題》,發表在5月8日《人民日報》第9版。日本官房長官當天表示了強烈的反對意見,日本安倍首相第二天表示要向世界說明日本的立場。日本政府向中國政府提出了抗議,中國拒絕了所謂「抗議」。接著,美國國務院表示:「美國承認日本對衝繩的主權。
  • 望琉球興嘆:李鴻章蔣介石先後錯失良機
    明朝皇帝還曾贈送閩南人的三十六姓給琉球。明朝滅亡後,琉球王國繼續與清朝保持藩屬關係。  明朝冊封琉球200多年後的1609年,日本薩摩藩諸侯島津氏用武力徵服琉球,並強迫琉球進貢,從此琉球進入了「一國兩屬」時期。初期,日本一直要求琉球對中國隱瞞其向日本進貢的情況。後來,清朝由於國力衰弱,自顧不暇,雖已知悉卻「未予過問」,但也從未正式承認琉球系日本屬國。
  • 聞一多七子之歌有: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臺灣 琉球應屬中國?
    聞一多關於「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臺灣。」自然不會沒有根據。那麼根據何來呢?我們先看看琉球群島的歷史。琉球群島位於中國東海的東部外圍,南北總長度達1000多公裡,呈東北西南向,大隅諸島、吐噶喇列島、奄美諸島、大島諸島、衝繩諸島、大東諸島和先島諸島,共有60餘個有名稱有人居住的島嶼和400多個無名小島。
  • 【琉球前沿問題二】曲金良:關於琉球歷史與現狀研究的幾個基本理論問題
    這些基本理論問題不揭示出來,不說清楚,許多問題的研究認知和解決,很可能似是而非,與歷史不符,與正義南轅北轍。 一、琉球歷史上是不是「獨立王國」? 什麼是「獨立王國」?今日學界為什麼說琉球是「獨立王國」?其基本立場、用意是什麼?誰在說?為什麼說?其可能的效果如何?這是我們認識和定義琉球群島及其歷史上的政權的性質首先要搞清楚的基本問題。
  • 1943年美國想將琉球群島交給中國,蔣介石聽後說:將來再說吧
    琉球群島系中國的東大門,歷史上又與中國關係密切。琉球群島位於中國臺灣島和日本九州島之間,包括先島諸島、衝繩諸島、奄美諸島、吐噶喇列島、大隅諸島等島嶼,面積約4600平方公裡。12世紀琉球群島上出現了中山、山南、山北3個小王國,公元1372年開始向中國明朝進貢,國王分別受明朝冊封。
  • 羅斯福曾建議讓中國管理琉球,還提議中國駐軍日本,結果很可惜
    而且羅斯福建議把琉球交給中國管理的時候豫湘桂戰役還沒打呢?1943年11月底的時候,開羅會議上羅斯福第一次對蔣介石說道:「琉球群島系許多島嶼組成的弧形群島,日本當年是用不正當的手段搶奪該群島的,也應予以剝奪。我考慮琉球在地理位置上離貴國很近,歷史上與貴國有很緊密的關係,貴國如想得到琉球群島,可以交給貴國管理。」
  • 日本唯一吞併的國家,一心「回歸」中國,因蔣介石失策未能如願
    琉球人被迫為日本做出巨大犧牲,但是日本人卻待琉球人如牛馬:琉球人講琉球方言不講日語,都會被日本認定為「間諜」而遭殺害;無辜的琉球平民被轉移到壕溝內集體殺;老人小孩被活活餓死……二戰之後日本投降,琉球原本有機會脫離日本的。雖然蔣介石曾經表態「琉球、臺灣澎湖、東北、內外蒙古、新疆、西藏,無一處不是保衛民族生存之要塞,這些地方之割裂,即為中國國防之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