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人物之:杜少卿

2021-01-16 小螺螺讀書筆記

終於要寫杜少卿了,之前有寫過杜少卿的文字,現在回頭再看,不甚滿意,遂決定重寫一篇。

杜少卿應該是《儒林外史》一書中性格特點刻畫得最淋漓盡致的人物了吧!

有做「大老官」的愛慕虛名;有做《詩說》的曠世文採;有做丈夫的始終如一和浪漫情懷;有做朋友的真誠包容;還有做自己的豁達灑脫。

閱讀有關杜少卿的幾個章節,情緒總是隨著他的一舉一動而變化。

初讀到杜少卿廣撒錢財,忍不住罵他傻子、敗家子;

後讀到杜少卿敗光家產後,面對管家王二鬍子拐走自己二十兩銀子,仍能付之一笑。

不禁暗贊一聲:「豁達!」

剛要為杜少卿能在南京城安身而長出一口氣,卻見他裝病拒絕一次當官的好機遇。

又激動地怒噴四個字:「無藥可救!」

不曾想氣還沒來得及消,又被杜少卿驚豔到。

杜少卿攜杜娘子醉遊清涼山,站在山頂看山,看竹,看靈隱觀;與娘子手牽手漫步,毫不在意四周詫異或者鄙夷的眼光。

這日杜少卿大醉了,竟攜著娘子的手,出了園門,一手拿著金杯,大笑著,在清涼山岡上走了一裡多路。

歐陽修醉遊琅琊山與民同樂;杜少卿醉遊清涼山與妻同樂。一個詮釋了如何當官;一個演繹了何為浪漫。

再讀就是杜少卿與遲衡山、莊紹光、虞博士、武正字等名副其實的豪傑成為好友。

再贊一句:「好眼光!」

最後讀到有關杜少卿在書中的最後一條信息——去浙江尋虞博士了。

終於嘆息一聲:「不知杜少卿命運如何?」

杜少卿的命運,書中沒有明說,但通過婁太爺臨終囑託杜少卿的話,或許能推測出來。

南京是個大邦,你的才情到那裡去,或者還遇著個知己,做出些事業來。

杜少卿依靠著在南京遇到的幾個知己,相互扶持,優雅地走完一生。

杜少卿身上有很多的閃光點,但他愛做「大老官」、盲目助人的「缺點」,一直都在,似乎沒有因為窮了就改掉了。

季葦蕭看見杜少卿住的河房漂亮,也要買河房搬來跟杜少卿做鄰居,還說買房子的錢要杜少卿出。杜少卿滿口答應。(沒幫買)

季恬逸、諸葛佑、蕭金鉉沒錢付房租和酒飯錢,找杜少卿擔待。杜少卿也替他們陪了幾兩銀子。

為什麼不管是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如沈瓊枝、郭孝子,還是如季葦蕭一樣的無恥小人,杜少卿總是有求必應呢?

我想,大概是「有其父必有其子」吧。

高翰林說杜少卿是杜家第一敗類,原因無他,就是說他杜家三輩,不會搞錢。

到了他家殿元公,發達了去,雖做了幾十年官,卻不會尋一個錢來家。到他父親,還有本事中個進士,做一任太守——已經是個呆子了,做官的時候,全不曉得敬重上司,只是一味希圖著百姓說好。又逐日講那些『敦孝弟,勸農桑』的呆話。這些話是教養題目文章裡的詞藻,他竟拿著當了真,惹的上司不喜歡,把個官弄掉了。他這兒子就更胡說,混穿混吃,和尚、道士、工匠、花子,都拉著相與,卻不肯相與一個正經人!不到十年內,把六七萬銀子弄的精光。

三代人何其相似!

杜少卿對父親、祖父的崇拜到了近乎盲目的地步。只要是父親、祖父賞識過的人,自己就要照顧;只要是父親、祖父建的祠堂,倒塌了自己就要蓋好……

杜少卿也把書上「教養文章的詞藻」當了真,還沉浸在祖輩給他構建出來的理想世界當中——做個好人。

杜少卿做「大老官」真的是愛慕虛名嗎?其實不是,他只是在做自己,內心平靜的自己。

杜少卿評價虞博士的慷慨行為時說的話很好!

杜少卿道:「這些做奴才的有甚麼良心?但老人家兩次賞他銀子,並不是有心要人說好,所以難得。」

虞博士和杜少卿其實是同一種人,他們眼睛雪亮著,是可以分辨賢惡的,之所以施恩不圖報,不是做「大老官」有心要人誇他們樂善好施,而是真正的內心平和,寵辱不驚。

還有一個疑問:杜少卿為什麼辭了朝廷的徵辟,不願做官?

因為,他嫌官太小!

是的,你沒有看錯!就是嫌官太小了。

杜少卿要當官就是要當「為朝廷立法」的官。

杜少卿面對季葦蕭攛掇他娶妾,回答說:

小弟為朝廷立法:人生須四十無子,方許娶一妾;此妾如不生子,便遣別嫁。是這等樣,天下無妻子的人或者也少幾個。也是培補元氣之一端。

杜少卿與好友談論風水之術,說起那些利用風水騙人的風水師,和盲目迷信風水的人,也要朝廷立法。

杜少卿道:「我還有一句直捷的話。這事朝廷該立一個法子:但凡人家要遷葬,叫他到有司衙門遞個呈紙,風水具了甘結,棺材上有幾尺水、幾鬥幾升蟻。等開了,說得不錯,就罷了。如說有水有蟻,挖開了不是,即於挖的時候。帶一個劊子手,一刀把這奴才的狗頭斫下來。那要遷墳的,就依子孫謀殺祖父的律,立刻凌遲處死。此風或可少息了。」

先不說這些「法」好不好,單說這分氣魄,這種為國為民的大義氣節就不是那些酸儒、那些只知道逢迎鑽營的官吏所擁有的。

杜少卿的「法」很好!在當時明中晚期的時代背景下,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思想。

遲衡山曾問過杜少卿為何不應徵闢,杜少卿說:

少卿道:「這徵辟的事。小弟已是辭了。正為走出去做不出甚麼事業,徒惹高人一笑,所以寧可不出去的好。」

他知道,他得的這個官,也只是「世家子弟」這個光環發揮的餘威,與他個人無關,與他的理想和抱負無關。

只有當能「為朝廷立法」的「大官」,才能施展自己的才華,做一件大事業!

嶽飛說:「武官不怕死,文官不愛錢,則天下太平。」

當所有人當官都想撈錢的時候,那個不想當官的人才是最值得信任的人。

相關焦點

  • 《儒林外史》中的吃喝:桂花樹下陳酒香
    杜家是天長的大族,「一門三鼎甲,四代六尚書」,是書香官宦之家。鮑廷璽年輕時候,曾經隨著父親為杜家老太太拜壽演戲,算是有一份香火故交之情。杜慎卿給鮑廷璽出主意,讓他去先找杜儀的管家王鬍子,讓他替鮑廷璽說項。
  • 《儒林外史》中的正面人物形象
    杜少卿是作者著筆最多、用力最勤的一個正面人物形象, 在他身上比較全面地體現了作者的思想。 他反對科舉制度,瞧不起作八股文的儒生,認為「這學裡的秀才,未見得好似奴才」。他極端蔑視功名富貴,甚至不喜歡人在他跟前說人做官,說人有錢。
  • 《儒林外史》第一回就交代得很清楚
    而吳敬梓的主要人生經歷則寫在了後文杜少卿的故事中,開篇並沒有提及。《儒林外史》第一回「說楔子敷陳大義,借名流隱括全文」,寫的是元末明初時期著名畫家、詩人王冕的故事,其實也可以說是吳敬梓給王冕做的小傳。表面上看第一回是一個獨立的故事,與後文的五十幾回都沒有任何聯繫,但是仔細想想,如果第一回真的是完全獨立的章節,那把這一回刪掉豈不是更好?
  • 《儒林外史》人物
    《儒林外史》主要人物王坐館先生,喜飲酒,在杜少卿家中大醉。臧三爺,臧荼,字蓼齋,和杜少卿是同學,杜稱他是學裡翹楚。和杜少卿借三百兩銀子買了一個廩生。盧華士,南京倉巷裡人,官宦之家。有製作禮樂之才,組織了建造吳泰伯祠。和杜少卿相交甚好。杜少卿,天長縣人,秀才,喜結交名士,裝病推辭做官。薛鄉紳,南京鼓樓街,請杜少卿去吃飯,杜沒去。
  • 《儒林外史》中的吃喝:桂花樹下陳酒香,一場最美的儒林盛宴
    杜家是天長的大族,「一門三鼎甲,四代六尚書」,是書香官宦之家。鮑廷璽年輕時候,曾經隨著父親為杜家老太太拜壽演戲,算是有一份香火故交之情。杜慎卿給鮑廷璽出主意,讓他去先找杜儀的管家王鬍子,讓他替鮑廷璽說項。 鮑廷璽於是奔天長而來,而《儒林外史》中承載著作者情懷與寄託的正面人物杜少卿,終於在千呼萬喚中出場了。
  • 《儒林外史》:杜少卿是「第一敗類」,還是真正的風流文雅之士?
    《儒林外史》不僅僅享譽中國,它的英、法、德、日、西班牙等譯本早已走向世界。甚至有人認為,《儒林外史》是可以與狄更斯、塞萬提斯等人作品相比的世界級文學著作。《儒林外史》的作者吳敬梓出身於名門望族,祖父和父親兩代為官,可以說是「鐘鳴鼎食之家,詩書簪纓之族」。吳敬梓於康熙六十一年考取秀才,父親不幸於同年去世。
  • 【名著導讀】《儒林外史》中考考點整理+思維導圖解析
    典型人物分析 《儒林外史》中寫得好的不是完人,而是卑微的小人物,或是醜人。 閒齋老人的《儒林外史序》說:「其書以功名富貴為一篇之骨。 四、正面典型——王冕、杜少卿 《儒林外史》中不僅有對儒林醜類的揭露和諷刺,而且有對正面人物的肯定和歌頌。作者肯定的最多的是那些不慕功名利祿的知識分子,王冕和杜少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 大學中文系課堂詳錄:《儒林外史》詳解
    一、《儒林外史》的人物塑造《儒林外史》一書一共出現了一百多為人物,通過這些任務的故事來揭露封建科舉制的種種弊端,諷刺封建人物的種種醜態。全書大多數人物都是反面的,如匡超人、王惠、王仁、王德、周進、範進、嚴貢生等形形色色,但也塑造了幾個代表作者理想的正面人物,如王冕、杜少卿、遲衡山、莊紹光、虞育德、蕭雲仙等。
  • 《範進中舉》是《儒林外史》中極為精彩的故事之一,最為讀者熟悉
    又看一遍,才發現是「天地間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取了第一名。臨了,周學道鼓勵範進參加鄉試,會試,說此科一定發達。範進送別了周學道,連夜趕回家來,拜見母親。《範進中舉》是《儒林外史》中極為精彩的故事之一,曾多次被選進中學語文課本,最為讀者所熟悉。
  • 「戚而能諧,婉而多諷」,《儒林外史》中國古代諷刺小說的高峰
    魯迅有幾句話說得非常中肯:……惟全書無主幹,僅驅使各種人物,行列而來,事與其來俱起,亦與其去俱訖,雖雲長篇,頗同短制;但如集諸碎錦,合為帖子,雖非巨幅,而時見珍異,因亦娛心,使人刮目矣。(《中國小說史略》第二十三篇)「雖雲長篇,頗同短制」二語,真是一針見血之談。
  • 中考名著閱讀《儒林外史》閱讀重點、習題全面整理
    作者以如此寒酸之筆來寫這位「成功者」,其畫外音顯然是說,以整個的個人尊嚴和物質生活享受為代價換來的翰林編修之職,除了徒有虛名外,沒有任何實際意義。他們是八股文的典型。(四)王冕、杜少卿 《儒林外史》中不僅有對儒林醜類的揭露和諷刺,而且有對正面人物的肯定和歌頌。作者肯定的最多的是那些不慕功名利祿的知識分子,王冕和杜少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 《儒林外史》中的師生關係
    儘管三令五申,嚴予禁止,但師生攀援、夤緣勾結之風並未根絕。《儒林外史》中即有生動描寫。小說的楔子回是作者「敷陳大義」、「隱括全文」的重要開篇,回中就出現了壬午鄉試的主考官危素,他因故離開京城返回故鄉浙江諸暨縣。諸暨知縣時仁原是他主持鄉試時錄取的門生,又聽說危素「就要做官」,豈敢怠慢,立即搜羅王冕所畫「冊頁」和其他「幾樣禮物」送上,以「作候問之禮」。
  • 《儒林外史》中是怎樣描寫三百年前的江南風景,南京城獨樹一幟!
    寫作背景:儒林外史作者吳敬梓先生出生於康熙年間,他的一生跌宕起伏,他厭倦官場,鄙視那些虛情假意的人情世故,所以寫下了驚世巨著《儒林外史》。這本書故事講述以明朝為背景,實際上是影射清朝,所以書中很多風俗習慣,所見所感都是清朝雍正、乾隆年間的真實寫照。
  • 儒林外史:天長名士杜少卿,不願做官不愛錢,只做天下有情人!
    《儒林外史》記述了這樣一位人物,祖輩世代行醫,後來又幾代為官,或做尚書,或做知府,可謂榮華富貴,享之不盡。到了他這一代,堂兄弟六七十個,大部分依舊埋頭苦讀,堅持仕途正道。唯有他一個人走了歪路,放棄官途,一心只想要逍遙快活,恣意灑脫的生活。這人姓杜,名儀,字少卿。天長縣名士。
  • 中考語文名著閱讀之《儒林外史》知識點匯總(附習題)!
    工詩詞散文,尤以長篇小說《儒林外史》成就最高。又有《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詩說》等。《儒林外史》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傑出的現實主義長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寫的是「儒林」之「外史」。換句話說,《儒林外史》不是正史,不體現官方意志,也不是稗官野史,其主旨是「寫世間真事」窮極文人情態,針砭時弊,諷喻世人。
  • 舊照片裡看《儒林外史》中的南京利涉橋
    手繪利涉橋《儒林外史》第56回,京師禮部門口懸出儒林榜之後,書作者以第一人稱寫一首詞,作為大結局:記得當時,我愛秦淮,偶離故鄉……沒說他在城南的具體住處。杜少卿道:「這也罷了,先租了住著,再買他的。」南京的風俗是:要付一個進房,一個押月。當下房牙子同房主人與他寫定租約,他付了十六兩銀子。第36回:武書道:他(杜少卿)現住在利涉橋河房裡 -- 這是最具體的地點。同在這一章回裡伊昭說杜少卿,「南京人都知道,他本來是個有錢的人,而今弄窮了在南京躲著,專好扯謊騙錢。」
  • 《儒林外史》中有關書法情節的諷刺藝術,對沒有真才實學者的嘲弄
    《儒林外史》是一部現實主義小說,它以儒者為主要描寫對象,這一對象也是與書法文化關係最為密切的一個群體。作者吳敬梓充分利用書法文化的獨特表達作用,使其在描寫人物特點以及烘託文化氛圍等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 孟寶躍:《儒林外史》中有關書法情節的諷刺藝術
    《儒林外史》是一部現實主義小說,它以儒者為主要描寫對象,這一對象也是與書法文化關係最為密切的一個群體。作者吳敬梓充分利用書法文化的獨特表達作用,使其在描寫人物特點以及烘託文化氛圍等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評價《儒林外史》時說:「迨吳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擿時弊,機鋒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慼而能諧,婉而多諷:於是說部中乃始有足稱諷刺之書。」1在小說中作者也利用有關書法的情節並通過對比、誇張、隱喻、細節描述等諷刺手法,將書法文化生存的真實狀況呈現在讀者面前。
  • 《儒林外史》中的請託現象
    今天筆者結合《儒林外史》中的幾則案例,談一談古代司法實踐中的請託現象。  案件請託 所在多有   請託幹預析產繼承案件。第六回「鄉紳發病鬧船家 寡婦含冤控大伯」中,嚴致和之妾趙氏在正妻王氏病故前,由嚴致和主持、在親族見證下被立為正室。後王氏、嚴致和相繼病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