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質」提升,「顏值」在線,天空一「藍」無遺。「十三五」時期,海澱區以改善轄區環境質量為核心,以PM2.5治理為統領,聚焦重點領域精準施策,分階段持續深入開展大氣汙染治理工作,圓滿完成清潔空氣行動計劃,全面推進打贏藍天保衛戰行動,取得顯著成效,優良天數比例繼續呈向好態勢,空氣品質為城六區最優。2020年1-11月,海澱區PM2.5月均濃度為3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7.5%,較2015年下降54%,提前實現「十三五」規劃目標,空氣品質大幅改善。
清潔能源代替土暖氣無煤化藍了天空暖了人心
2016年,我區實現四環以內基本「無煤化」,同時對26個村開展了「煤改清潔能源」工作,共涉及15267戶;2017年完成四環路以外剩餘村莊(社區)「無煤化」工作,涉及21個街鎮26000餘戶。自此,我區實現了轄區「無煤化」的工作目標,對冬季空氣品質改善起到積極作用。
「以前燒煤取暖,每年要成噸成噸地買煤,每家每戶你去看吧,地上一溜煤印子,到處還有散落的煤渣,而且再早的時候,也沒有什麼環保煤,買到什麼算什麼,有時候買不好那煤煙可嗆人了,光呼呼冒煙火苗卻不大。」馬春英家住蘇家坨鎮西小營村,據她回憶,一到取暖季,空氣裡都是煤煙味兒,「誰都知道嗆人,但過去沒有什麼環保意識,家家都那樣,尤其早晚,每家煙囪都『比著賽』地冒煙,拿紙一擦鼻孔都是黑的。」
據了解,煤燃燒的主要汙染物包括二氧化硫、粉塵、氮氧化物等,尤其是二氧化硫有刺激性氣味。直到2017年,西小營村進行了無煤化改造,村民家裡的煤爐子扒掉了,不見了煙囪和爐渣灰,也不用再囤煤和起夜添煤,冬天室溫可以基本穩定在20度左右。屋裡更暖了,空氣裡卻少有了煤煙味兒。大家這才逐漸意識到,原來煤煙味並不是冬季的「標配」,取暖季的空氣也可以這麼清新。
回顧無煤化改造的過程,區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當時是經過各相關單位和街鎮地反覆調研、多輪論證,又結合現場實際情況,我區煤改清潔能源工作最終確定了分戶「煤改電」「煤改氣」和空氣源熱泵、地源熱泵等集中供暖模式,並在北京市相關政策的基礎上,出臺了若干專項配套政策,形成了更加有效的政策保障體系。
此外,區生態環境局牽頭組織全區402家企業和7家區屬全額事業單位進行「無煤化」改造,開展拆除燃煤設施專項執法活動和「散亂汙」清理工作,加強相關政策法規的宣傳講解,對拒不拆除燃煤設施的企業加大執法力度,通過各街鎮和有關部門的共同努力,2017年全區企業單位「無煤化」改造工作順利完成。
通過一組數據,我們也可以看出「無煤化」改造帶來的環境效益非常明顯。2016年以來,全區通過「無煤化」、燃煤鍋爐改造等,共削減燃煤19.82萬噸,實現二氧化硫減排1700.9噸,氮氧化物減排390.9噸。
鍋爐房不再「灰頭土臉」低氮改造讓空氣更潔淨
過去在人們的印象中,鍋爐房因為燒煤、排煙,都是汙染嚴重的地方。而如今,海澱的鍋爐房早已不是這樣的狀態。近日,記者在世紀城小區的鍋爐房看到,整個區域也十分乾淨整潔。
「十三五」時期,我區結合新排放標準要求,按照北京市清潔空氣行動計劃「兩年完成、分步推進」原則,全面開展燃氣鍋爐低氮燃燒技術改造,在用鍋爐通過更換燃燒器、煙氣再循環、整體更換等,實施低氮燃燒技術改造或脫硝治理,新建燃氣鍋爐採用超低氮燃燒技術,確保2017年底前全區在用燃氣鍋爐基本實現達標排放。
那麼,為何要進行鍋爐低氮改造呢?區生態環境局工作人員介紹,作為PM2.5的重要前體物,鍋爐排出的氮氧化物是霧霾天形成的一大因素,也是大氣汙染治理的重點之一。「如果鍋爐不能夠充分燃燒,那麼燃料在燃燒過程中與氧發生反應,會生成氮氧化物。另外空氣中的氮氣和氧氣在高溫下也會發生反應,從而產生氮氧化物,這也是其主要來源。」但由於採暖季節鍋爐燃燒是剛需,所以要想降低氮氧化物排放,只能通過改造現有設備來實現。這也是從氮氧化物產生源頭進行控制,實現深度減排的重要手段。
為高效推進燃氣鍋爐低氮改造工作,海澱管理與服務並重,在環保、質檢、供暖等區級部門信息共享的基礎上,結合屬地街鎮管理建立區級管理臺帳,依法依規推進燃氣鍋爐低氮改造。區生態環境局還通過開展培訓會,利用微信、QQ等方式線下線上做好政策解讀、改造指導等服務,邀請市環科院專家答疑解惑,讓改造單位少走「彎路」。
2016-2017年,燃氣鍋爐減排措施效益最終體現在區域大氣質量的改善中,通按照市級部門公布的年度減排數據,與改造前相比,我區已經實施改造的燃氣鍋爐,累計實現氮氧化物減排919.43噸。「十三五」期間,海澱區空氣品質持續改善,2019年,PM2.5年均濃度40微克/立方米,較改造前的2015年下降50%,二氧化氮(NO2)和可吸入顆粒物(PM10)年均濃度首次達到國家二級標準。2020年1-10月,海澱區細顆粒物(PM2.5)月均濃度為37微克/立方米,創有監測數據以來歷史同期最優。
掐準「七寸」精準治理收緊機動車排放「出風口」
在G7高速沙河收費站,執法人員把大車攔停後,將儀器靠近車輛尾氣排放口,檢測車輛排放情況,檢測結果現場就會顯示到手機App上。針對不合格的車輛,執法人員會出具記錄單,詳細記錄具體問題和維修治理提示,要求車輛進行維修,排放達標後方可上路行駛。
大氣汙染治理必須要理清源頭,打中「七寸」。「十三五」期間,我區緊緊抓住本地大氣汙染排放貢獻特徵,堅持問題導向,將重型柴油車監管作為轄區移動源監管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前所未有的工作力度推進重型柴油車監管,全面加強移動源監管,取得了積極成效。
2017年,我區成立重型柴油車排放監管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涵蓋17個部門和29個街鎮,負責全面統籌各項工作。先後出臺《海澱區強化重型柴油車排放監管工作方案》《海澱區落實〈柴油貨車汙染治理攻堅戰行動計劃〉細化方案》《海澱區2020年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放汙染防治工作方案》等重要工作方案,進一步細化措施、夯實責任、狠抓落實。
加強高排放老舊機動車、老舊柴油貨運車的淘汰力度,將高排放老舊車淘汰工作貫穿於入戶檢查、路檢夜查、遙感檢測及檢測場巡查等日常監管工作中,加大對高排放老舊車的監管處罰力度,疏堵結合,促進車主儘快淘汰高排放老舊機動車,2016年以來階段性淘汰各類高排放車輛128545輛。
生態環境、公安交管部門通過完善道路車輛「閉環」執法模式,持續開展重型柴油車專項整治行動。2016年以來通過入戶、遙測、路檢、夜查共檢查重型柴油車44萬餘輛次,處罰超標排放車2.7萬餘輛次,其中2017年本市建立「環保檢測、公安處罰」的聯合執法機制以來,人工檢查重型柴油車18.98餘萬輛次,處罰2.4萬餘輛次。
此外,海澱區持續加大非道路移動機械的監管力度,統籌建立了企業自管、行業監督、執法嚴查的「立體化」管理體系,全面提升管理效率。2020年1月1日起,海澱全域劃定為非道路移動機械低排區,採用全覆蓋、多輪次檢查的方式,對轄區內施工工地在用機械進行排放檢測,嚴厲懲處使用高排放非道路機械等違法行為,持續推進非道路移動機械摸底排查和編碼登記工作。2017年以來,累計檢查非道路移動機械2000餘臺次,處罰違法機械300餘臺次,今年以來,累計完成非道路移動機械登記1000餘臺次,發放非道路移動機械信息卡近700張。
走到哪兒測到哪兒科技助力治汙手到擒來
在海澱鎮城管監督分中心工作人員甄晨光的手機上,有一個手機App,甄晨光介紹,這是可攜式空氣品質檢測儀的手機監測端,可以隨時查看空氣檢測數據。「看到PM2.5高了以後,我們就要去排查,看是周邊的工地有揚塵還是哪裡有焚燒,或者是油煙排放不達標。」
今年8月,區生態環境局為全區29個街鎮配了29套可攜式空氣品質檢測儀,提供環境數據服務,打通精準治汙「最後一公裡」有了技術支持。
手持式空氣品質檢測儀個頭和手機差不多,具備多項功能,目前主要用於檢測PM2.5、PM10等空氣環境數據。由於身形小、易攜帶,可應用於辦公室、學校、購物中心、機場、港口、工地等室內外區域,極大地方便了街道工作人員的日常執法檢查。
據了解,過去街鎮工作人員只能通過區生態環境局大氣科每日下達的日報來了解空氣品質有問題的點位,因為轄區設置的監測點有限,每小時才更新一次,效率不高。「有了這個設備就不一樣了,走到哪兒監測到哪兒,而且是實時的。尤其是在疑似有揚塵或肉眼可見有揚塵的地方,我們在執法過程中能做到有理有據,及時、高效地處理揚塵問題。」甄晨光表示。
可攜式空氣品質檢測儀有效提升了街鎮網格員及汙染源信息排查員的專業能力,提高準確找出汙染來源的效率。設備刷新時間僅用1秒,續航可達8小時以上,街鎮在大氣環境質量汙染源的日常巡查及突發汙染事件上可以做到實時監測,再配套溯源督察App,即可實現數據聯網、監測軌跡可視化等功能,為精準定位汙染源提供技術支撐。「當應用時間和場景進一步擴展後,在大數據理念下,為海澱區未來精細化管理也可以提供更多科學依據。」區生態環境局大氣生態環境科副科長蘆辰介紹。
為充分發揮區域科技創新資源優勢,區生態環境局還加強科技手段應用,在全市率先開發、運行首個多車道固定式遙感監測設備,創新監管手段,對機動車尾氣排放進行全天候實時監測。使用OBD檢測儀、氮氧化物檢測儀等儀器,在轄區各檢查點位開展執法檢查工作。同時積極探索智慧型移動源監管模式,目前「天地人車一體化」式的移動源監管平臺已上線試運行,系統融合了海澱城市大腦區1200多路微卡口、9000路探頭設備、5+1套固定式黑煙抓拍設備等數據資源,為移動源精準執法、有效管控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撐。
展望「十四五」,我區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鍥而不捨,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按照大氣汙染防治攻堅新階段新特徵,推進PM2.5和臭氧協同治理、大氣汙染物減排和溫室氣體排放協同控制、本地治汙和區域共治協同推進,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標準不降,深化重點領域源頭減排,強化全過程汙染管控,不斷深化空氣汙染治理成果,全力守護好人民群眾的藍天福祉。(記者 高玉超 攝影 徐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