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了初一,媽媽想放手,可放手後的孩子狀況不斷,讓媽媽擔憂和害怕。「愛你我要怎麼做?」也許正是媽媽心中最大的困惑。心理聊吧收到的這則傾訴,引起了很多媽媽的共鳴。到底該怎麼做?聽聽心理專家的分析。
孩子成長路上一步一個坑
孩子以前在我任教的學校就讀,周圍人都勸我放手,說孩子再被我像老母雞地護在身下就養廢了。今年小升初,就將孩子學籍轉到離家幾裡遠的實驗中學。假期幾次領他去熟悉校園環境和行走路線,還買了一支千元的電話手錶方便聯繫。
暑假裡有一天,走得匆忙,忘記把家裡Wifi的電源線拔下來藏起來。到了辦公室,就收到孩子看電視、吃零食、玩手機的自拍照。真是明晃晃地氣人啊。
軍訓第一天,他不停地給我們發語音、表情包來表達他的情緒變化,害得我的心也跟著跌宕起伏,不得安寧。
第二天,他忘帶水瓶,渴得不行,頻頻發語音詢問解決辦法。他爸給他出各種主意都被他哭唧唧否決。直到下午他匯報說跟同學借到水瓶,喝到水了,我胸口卡著的那口氣才算忽忽悠悠地喘了出去。
第三天,正趕上颱風天,學校臨時通知半天課,雨衣被壓在書包最底下,來不及翻出來,被澆得像水鴨子似的。他到了家,才發現忘帶鑰匙,抱著幾十斤大書包,吭哧吭哧爬上樓,蜷縮在陰暗的樓梯間,等他爸請假冒雨趕回家給他開門。
想想那畫面,多麼悽涼可憐。可是賴誰?做爸媽的一天天嘴皮都磨破了,衣食住行沒有一處不讓大人操心的,說了多少遍晚上寫完作業就收拾好書包。紙巾、洗手液、口罩、零錢、鑰匙、眼鏡都要放在書包固定位置,用完立即放回原位。可人家膽子小可脾氣大啊,聽煩了就梗著脖子喊「不用你管」,我能怎麼辦?
跟同事朋友親戚訴了一圈養孩子的苦,沒換來一句感同身受的安慰,倒是挑起了她們的傾訴神經,接收了大量的吐槽信息:上幼兒園的不適應,一天哭五場;上小學一年級的,去廁所不敢舉手,憋得臉通紅渾身冒汗;上八年級的,一對一補課英語還沒及格;上高三的,一考試就上火牙疼,臉腫得老高;大學畢業的,四處應聘考試,至今都沒收到滿意的結果;工作五年的,孤苦伶仃,對象影兒沒一個;結婚三年的,檢查也做了,藥也吃了,一直要不來孩子;辭職在家哄孩子的,被磨得要得抑鬱症的……
原來孩子的人生路上步步都是坎,家長再未雨綢繆運籌帷幄也不能為他規避所有風險和動蕩,而只要身為人母似乎就沒有退休的機會。 恆恆媽
孩子,你可以慢慢來
仲海慧(南京文樞初級中學心理老師):讀媽媽的全文,能感受媽媽對孩子一份深深的愛。可「愛你我要怎麼做?」也許正是媽媽心中最大的困惑。這裡,我想引用龍應臺先生一句話:孩子,你慢慢來。我們做媽媽的也可以「穩穩等」。我們給自己,給孩子一份等待的信心。
一、媽媽首先要自己穩定,再穩定地陪伴孩子。
對於剛剛放手的孩子,如同蹣跚學步的小孩,出現狀況是正常的現象。媽媽的情緒如果因為孩子出現波動,對自己首先保持一個察覺,問問自己:我擔心的到底是什麼?是孩子離不開我還是我離不開孩子?當對自己情緒背後的原因有了察覺,及時做出調整,保持了自己「定海神針」的穩定狀態,就不會被孩子帶入和影響,孩子也會慢慢地進入自己的軌道。
對於剛上初一的孩子,媽媽對孩子出現問題有心理準備,出現狀況保持冷靜,啟發孩子積極思考,點讚和誇獎他肯動腦筋的行為,鼓勵他依靠自己解決,逐步學會自立自強。比如:「孩子軍訓第三天,帶了雨衣壓在書包底,來不及翻出來,最後澆成水鴨子。」媽媽可以引導孩子思考如何下次不被雨淋:家門鑰匙放書包、雨衣放書包外側方便拿、睡前查看第二天天氣預報等等都會是孩子獲取生活經驗的好方法。總之,即使是「坑」,也可以看作是獲得經驗的橋梁。孩子正是在一個個「坑」中找到經驗,體會解決問題的快樂。
二、媽媽對自己和孩子都要保持足夠的信心。
「原先在家裡藏Wifi,後來忘了藏Wifi」,孩子「明晃晃氣人」,這份看似對孩子的了解,也隱藏了對孩子的不信任,是信心不足的表現。很多時候,想什麼就會朝著想像的樣子發展。相反,讓你美好的東西,也總會為你引來更多美好。
所以,我們帶著對自己和孩子足夠的信任,一點點地去發現和肯定,欣賞孩子成長中的小變化,運用小步子、搭臺階的方式,激發孩子內在積極性。
三、媽媽敢於讓孩子去試錯,做好孩子的堅強後盾。
孩子每一步的成長,離不開媽媽的放手,就像「斷奶」的孩子,媽媽的割捨成全了孩子的獨立。
如同《千與千尋》裡的「坊寶寶「,即使外面有「危險」和「細菌」,孩子只有離開了過度的愛和保護,才有機會擺脫幼兒期,開始他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成長。
所以媽媽不妨試著放手,讓孩子獨自去面對困難,嘗試解決問題,在一次次問題的解決中獲得成長。比如,軍訓第二天孩子沒帶水瓶,習慣性地求助之後並沒有解決問題,但孩子最終靠自己借到水瓶喝到水。所以媽媽可以放下顧慮,放手孩子,讓孩子去「試錯」,「錯誤」也是成長的機會,成長就是朝著正確的方向改變,媽媽所要做的,就是做好孩子的堅強後盾,堅守一份愛的祝福和期待。
相信成長永遠在發生,這份成長在孩子,也在家長,與時俱進,更新迭代。(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王睿)
來源:揚子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