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旋花科植物裂葉牽牛或圓葉牽牛的乾燥成熟種子。全國大部分地區均產。秋末果實成熟、果殼未開裂時採收,曬乾。生用或炒用,用時搗碎。
主要功用:
使水溼從二便排除,適用於水腫、腹水等證。其逐水力雖比甘遂、大戟等緩和,但究屬峻下逐水之品,以水溼停滯,正氣未衰者為宜。可單用,或入複方。單用如《千金要方》治水腫,單用牽牛子末服以小便利為度。複方常與木香、厚樸等行氣藥配伍,以提高療效。如《普濟本事方》治四肢腫滿,配以厚樸;《鄭氏小兒方》治小兒水腫,配青皮或木香;《儒門事親》禹功散,治停飲腫滿配以小茴香,或加木香。
本品能瀉肺氣,逐痰飲,用治肺氣壅滯,痰飲咳喘,面目浮腫者,如《保嬰集》牛黃奪命散,治小兒肺脹喘滿,胸高氣急…痰涎潮塞,用黑醜、白醜與大黃、檳榔為末服。
本品有瀉下、通便、去積作用。用治腸胃溼熱積滯,便秘腹脹。如《本草衍義》治大腸風秘壅熱結澀,以牽牛子配桃仁為丸服。
本品能去積殺蟲,並可借其瀉下作用排出蟲體。治蛔蟲、絛蟲及蟲積腹痛者可與檳榔、使君子同用,研末送服,以增強去積殺蟲之功。
【藥性】苦,寒;有毒。歸肺、腎、大腸經。
【功效】 瀉下逐水,去積殺蟲。
【應用】
1、 水腫,膨脹
本品苦寒,其性降洩,能通利二便以排洩水溼,其逐水作用雖較甘遂、京大戟稍緩,但仍屬峻下逐水之品,以水溼停滯,正氣未衰者為宜。治水腫膨脹,二便不利者,可單用研末服(《千金方》);或與茴香為末,薑汁調服(《儒門事親》);病情較重者,可與甘遂、京大戟等同用,以增強瀉水逐飲之力,如舟車丸(《景嶽全書》)。
2、 痰飲喘咳
本品能瀉肺氣,逐痰飲,用治肺氣壅滯,痰飲咳喘,面目浮腫者,可與大黃、檳榔為末服,如牛黃奪命散(《保嬰集》)。
3、 蟲積腹痛
本品能去積殺蟲,並可借其瀉下通便作用以排除蟲體。治蛔蟲、絛蟲及蟲積腹痛者,可與檳榔、使君子同用,研末送服,以增強去積殺蟲之功。
【用法用量】煎服,3-9g。入丸散服,每次1,5-3g。本品炒用藥性減緩。
【使用注意】孕婦忌用。不宜與巴豆、巴豆霜同用。
【古籍摘要】
1、《名醫別錄》:「主下氣,療腳滿水腫,除風毒,利小便。」
2、《本草綱目》:「逐痰消飲,通大腸氣秘風秘,殺蟲。」
【現代研究】
1、 化學成分
含牽牛子苷、牽牛子酸甲、沒食子酸及生物鹼麥角醇、裸麥角鹼、噴尼棒麥角鹼、異噴尼棒麥角鹼、野麥鹼。
2、 藥理作用
1) 牽牛子苷在腸內遇膽汁及腸液分解出牽牛子素,刺激腸道,增進蠕動,導致強烈的瀉下;
2) 其黑醜、白醜南下作用元區別。在體外實驗,黑醜、白醜對豬蛔蟲尚有一定驅蟲效果。
3、 不良反應
本品對人體有毒性,大量使用除直接引起嘔吐、腹痛、腹瀉及黏被血便外,還可刺激腎臟,引起血尿,嚴重者可損及神經系統,發生語言障礙、昏迷等。
【編者按語】
中國中醫學自古以來就有「藥食同源」(又稱為「醫食同源」)理論。這一理論認為:許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藥物,食物和藥物一樣同樣能夠防治疾病。從今天開始美伶營養將給大家介紹藥食同源的食材,以便讓大家更好的了解食材,做到科學養生。
便秘,對於現在的白領一族來說,可是訴不盡的內心苦痛啊!儘管自己很努力地在保持體形,但一個便秘,吃的進去卻排不出來,讓自己漸漸變成一個「小腹婆」或是「小腹翁」,體形瞬間走樣的感覺真是難過。而民間就記載了一個食療方,可以治療便秘。這其中用到的就有牽牛子,加上生薑片和粳米,煮成粥,每天食用1次,就可以對付便秘。另一個更簡單的方法就是單用牽牛子適量研末服。
後語:希望大家閱讀後在右下方「在看」處點個讚,以示鼓勵!堅持是一種信仰,專注是一種態度!感謝!免責聲明:本文系本號編輯轉載,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