託育真的僅僅只是為了滿足家庭對孩子的看護需求嗎?
其實孩子去託育中心的好處還有很多很多。
01
隔代教養耽誤了孩子的未來
小蝌蚪是個可愛的女寶寶,送來的時候才11個月大,真的像個小蝌蚪一樣,圓圓的腦袋,大大的眼睛,但是有個瘦瘦的小身子,十分讓人憐愛。
她的媽媽是一名從事學前教育的管理層老師,外表看起來十分幹練,由於工作的特殊性,平時非常地忙碌。
在送孩子來到我們中心之前,已經走訪過多家託育中心了,從她第一次來我們中心問的問題的專業度,看得出對孩子的教育十分重視。
小蝌蚪入託兩周之後,我們慢慢了解到,小蝌蚪爺爺奶奶也和她們一家三口一起生活,而且老兩口還非常硬朗,時不時還會來中心接送孩子。
小蝌蚪不是因為沒有人帶而來到託育中心的,那是什麼原因呢?
3個月後的家園共育講座上,我們和蝌蚪媽媽有了深入的交流,我們了解到了真實的原因:蝌蚪媽媽看到了隔代教養帶來的弊端。
「爺爺、奶奶會不自覺的嬌慣孩子」小蝌蚪媽媽無奈地說,「我看到了不合理的地方,如果不說出來,我心裡不高興,說出來,爸媽不高興」。
確實,託育中心的老師專業有耐心,某些方面比自己的父母還了解孩子。她們都接受了科學系統的育兒知識,在「閱兒」無數之後,老師們自然能夠更好發現孩子的缺陷與特長,更好地帶養寶寶。
來到中心半年之後,小蝌蚪已經可以自如的走動,甚至跑上幾步;自己用收抓東西吃;和小朋友一起快樂的玩耍,能用簡單的語言表達出自己的需求,比如「要丫丫」、「不要」……
小蝌蚪在也不是瘦瘦身子的小蝌蚪了,而是活蹦亂跳的「小青蛙」了。
02
家裡的看護很難解決早期教育
源源寶貝來中心上體驗課的時候大約1歲,他不喜歡爬,喜歡被抱著,於是家裡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四個老人,每周輪流帶。
有次媽媽帶著寶貝去做了兒保測評,測評結果是1歲的寶貝目前只有8個月階段的發育,也就是說身體各智能發育遲緩。
測評結果讓媽媽突然醒悟過來,隔代餵養、不科學餵養的方式不能繼續下去,早期教育對孩子至關重要。
源源媽媽來到萌寶園跟老師溝通之後,當天便果斷選擇了日託班。在寶貝剛開始送過來的時候有一兩天的分離焦慮,但是在老師的引導下很快就度過了分離焦慮,從日常的抱著到自己能慢慢地下地爬,從不願意做嬰兒椅子到自己爬到椅子上坐好,並等著老師上課,源源的進步令人驚喜。
在託班的生活中短短的幾個星期,源源寶貝不僅從睡眠、飲食、爬行有了很大的進步,在大運動及精細動作上也進步很明顯。
在一個月後寶貝學會了行走,寶貝挑戰了曾經不敢嘗試的陽光隧道爬行訓練(感統訓練);寶貝三個月學會了自己拿勺子吃飯。
因寶貝的右腿下肢肌肉無力,每天在託班的生活上加強寶貝的爬行訓練,還有手推車站立行走的訓練。
在語言能力上也突飛猛進,每天家人們和媽媽們都會不斷地跟我們分享寶貝進步的點點滴滴。
寶寶長得好,媽媽放心,爺爺奶奶也輕鬆了。
03
誰能拯救我自閉的
沐沐來到萌寶園早教的時候剛被醫院診斷為輕度自閉兒童,第一次見到沐沐寶貝時,老師從爸爸媽媽眼中看到的是無奈和無助。
而沐沐則表現出孤立在環境之外,既不與人對視,也不理會他人的呼喚,老師們從沐沐的表現中看到了現代孩子的孤獨。
爸爸媽媽告訴老師,由於工作太忙,早上出門孩子還沒醒,晚上回家孩子已經睡了。
孩子幾乎一直是爺爺奶奶在帶,兩個來自小縣城的老人本就不善言辭,再加上講的是方言,導致孩子2歲了還不開口講話,而且幾乎不與人互動,一旦有不順心的事就大發脾氣、尖叫、摔東西、打人咬人。
他們已經在醫院的專業機構人工幹預矯正,這是一段非常難熬的日子,甚至有醫生建議他們做好心理準備,考慮是否再要一個孩子。
在此之前他們已經走訪和諮詢了多家機構,各種各樣的原因讓他們不敢把這樣一個特別的孩子交給其他機構。而選擇萌寶園僅僅因為老師對孩子情況的仔細詢問和了解,讓他們感受到了老師對孩子的在乎和責任感。
這樣的一個孩子來到萌寶園,老師們又自發的成立了專屬的照顧小組,課上為了防止沐沐與其他孩子的衝突,又不能讓孩子感到被孤立。
老師們要隨時觀察孩子們的表現,在沐沐表現出和其他孩子的友善時讓他及時融入集體,當孩子的情緒需要發洩時給他空間,而更多的時候,老師們會對沐沐描述他看到的各種事情。
奇蹟發生在第一學期末,一天早上,沐沐在進園區後,對見到的第一個老師說,「老師,早上好」。從那天開始,沐沐漸漸話多了起來,他學會了用語言表達情緒。
沐沐對數字很敏感,在老師的鼓勵下,甚至成了很多小朋友的小老師。沐沐還很喜歡角色扮演,很有小大人的模樣。
一年之後,沐沐的父母嘗試讓沐沐進入了幼兒園,雖然剛開始對幼兒園的接受沒有那麼快,但是後來仍然很好的適應了。
沐沐的父母說,孩子現在不僅學會了說話,撒嬌賣萌,調皮搗蛋,樣樣都沒落下。
你送孩子上託育早教了嗎?人生贏在起點的關鍵點就在0-3歲。
0-3歲的孩子世界裡,不應該只有體弱衰病的老人,也不應該只有每天握著手機打發時間的父母,他們應該有自己的群體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