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澱,讓成都古鎮遊一直就是網紅熱點,「我心中的網紅打卡地」互動活動推出後,周邊區(市)縣的推薦中,古鎮的身影時常閃現,古鎮既能讓區(市)縣找到代表自己當地文化特色的標誌,又能得到廣大遊客的認可,是一個兼具文化遊和休閒遊的好地方。今天,我們再次從各區(市)縣的推薦中選出三個古韻悠長的打卡地,向你推薦郫都唐昌古鎮、臨邛古城鐵花巷、「最後的川西壩子」大邑新場古鎮。
郫都唐昌古鎮
尋古探幽 感受鄉村振興的勃勃生機
郫都唐昌古鎮,這個已有1300年歷史的這個川西古鎮,似乎有一種超凡的魔力,吸引著一代又一代名人在此居住生活,西漢著名哲學家嚴君平、唐代文學家羅隱、明蜀王朱椿之子朱悅燇……
走在古鎮的大街小巷,那些具有年代感的公館和遺蹟,似乎都在講述著這裡的繁華和歷史。其中最有名的要數「西南馬道——大椿巷」特色街區,它位於唐昌古鎮核心區,巷深300餘米,在整個街區中保留著抗日英雄楊靖中故居在內的約2000平方米公館建築。巷裡古建築大都保存完好,碧瓦青牆、雕欄花坊、巷院幽深,穿行其中,就像走入了時光隧道。透過斑駁的痕跡,依然能夠感受到曾經的繁華興盛。
唐昌古鎮最有分量的古建築莫過於文廟,它始建於宋朝,是四川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廟的一磚一瓦都反映著儒學思想,光是大門就暗藏玄機。文廟的正門設兩入口分置兩側,中間是一面十餘米寬的朱紅色廟牆,上面寫著「萬仞宮牆」四個金色大字,這是文廟的第一道屏風,取意「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以此告誡眾學子,萬事只有找對門路,才能收穫真知博學。
如今來到唐昌古鎮,不僅能尋古探幽,還能感受到鄉村振興的勃勃生機。唐昌鎮相關負責人表示,唐昌正搶抓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重大機遇,規劃建設唐昌國家農業大公園。依託已有的生態、產業、文化等各類特色資源,規劃建設了42公裡鄉村旅遊車行環線和60公裡的鄉村旅遊綠道環線,形成八個發展組團。
大邑新場古鎮
時間駐足的地方 探訪「最後的川西壩子」
大邑新場古鎮距成都城區58公裡,始建於東漢時期,是茶馬古道上歷史文化名鎮之一。這裡曾經商賈雲集,商店、商號、攤販林立,商人集資修建湖廣館、廣東館、陝西館、江西館等會館,素有「一新(場),二唐(場),三灌口(場)」之說。新場古鎮有著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農耕文化,被稱為「最後的川西壩子」。
遊古鎮,看老建築是一大樂趣,在新場古鎮,街上還有不少上個世紀的門板鋪面,每天需要下木板開門、上木板關門。鎮內保存有清朝、民國時期的川西民居建築20萬平方米,是四川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好的西蜀水鄉古鎮,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李氏舊宅、福臨社、天主教堂、福音堂、璧山寺等。
街道布局呈船形,兩條由近百年歷史的老房子組成的街道保存完好,而且,最重要的是,裡面依然住著當地的原住民。
遊古鎮還有一大看點,就是很多現在城市已經消失的老手藝,仍然在古鎮頑強生存。竹篾匠、打鐵匠、制香匠、裁縫……走在古鎮老街,街沿上坐著納鞋底的老人,街上曬著豆豉和成捆的香,鋪面裡縫紉機的嗒嗒聲,打鐵的叮叮噹噹聲,篾匠刀劈竹條的刷刷聲,老街仿佛讓時間駐足,慢了下來。
當然去古鎮還有一項少不了的樂趣,便是嘗嘗當地特色美食。在古鎮走累了,可以臨河坐下,便是嘗嘗古鎮有名的「新場周血旺」「麻油鴨」「葷豆花」「謝油糕的窩子油糕」等美食。
臨邛古城鐵花巷
漫步小巷 邂逅古城千年風光
邛崍古稱臨邛,築城2300多年,在城市的高樓中隱藏著許多幽深的巷子,至今有上百條小巷保存完好,是街巷文化保存得極為完整的城市之一。與快節奏的城市生活相比,這些巷子自有一番靜謐安閒,一條條青磚古巷觸摸著歷史文化的脈絡,保留下舊時生活的詩意。
在眾多巷子中,不得不提的便是鐵花巷。鐵花巷主巷1條,長570米;支巷12條,長1290米;合計總長1860米,被天慶街、七星街、花園巷、南環路四條街道包圍其間。據近代考古證實,鐵花巷曾是司馬遷筆下的西漢首富卓王孫冶鐵之所。作為卓王孫冶鐵的歷史遺址,鐵花巷是展示古臨邛漢文化和產業盛況的重要文化地理坐標,見證了古代臨邛的繁庶,也是文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自從鐵花巷經過改造煥然一新後,這裡就成為不少市民休閒打卡的好去處。
走進鐵花巷,沒有高樓大廈的浮華,只有街坊市井的恬靜。這條淡雅的文藝小巷,也是邛崍人悠閒、溫潤氣質的縮影。城市華燈初上,夜色中的鐵花巷愈發美麗,一盞盞中國彩燈隨著街巷一路延伸,在燈光的映照下,行走其間,仿佛穿越回到了千年前的繁華市集,體味了一把充滿文化底蘊又悠舒愜意的市井生活。
本報記者 洪繼東 趙一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