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記者 歸欣
7月14日凌晨4點多,天剛蒙蒙亮,滎陽市高村鎮後圈子村的綠碩蔬菜基地已經提前「醒來」。洗菜、稱重、裝車,十幾個工人爭分奪秒、忙而不亂。
「咱基地種的都是葉子菜,主要供應鄭州市內的餐飲企業。如果不早點出發,遇上早高峰就麻煩了。」基地負責人毛遠峰告訴記者。
今年49歲的毛遠峰是鄭州市惠濟區毛莊村人,搞過裝修、幹過工程,卻一直對早年間種菜的經歷念念不忘。2015年1月,適逢脫貧攻堅戰打響,他停下了其他生意,在後圈子村流轉土地200畝種菜,做回「老本行」。
「當時也沒想太多,到4月底菜長出來我有點慌了,要是賣不出去咋辦?基地還帶著一二十家農戶呢。」毛遠峰迴憶。無巧不成書,五一節剛過完,創立不久的生鮮電商蓮菜網找上門來。「葉子菜不易保鮮,運輸半徑在50公裡以內最好,綠碩蔬菜基地這個位置正好符合我們的要求。」蓮菜網採購部門負責人鄭輝告訴記者。
「相看兩不厭」之下,兩個「年輕」的涉農企業成了彼此的第一個合作夥伴。5年間,蓮菜網發展到日均配送客戶6000餘家,綠碩基地規模也擴張了一倍。「合作以來,我們最大的收益是兩個。」毛遠峰介紹,一是賣菜不愁,去年基地向蓮菜網供貨價值超過700萬元;二是品位提升,訂單生產的「指揮棒」,倒逼著基地蔬菜種植更加標準化、規範化,目前,綠碩蔬菜基地已通過了省農業農村廳的「無公害農產品」認證。
基地的「茁壯成長」,讓當地群眾也得到了真金白銀的實惠。「以前我在外地打工,離家遠、活也累。現在在蔬菜基地幹活,三兩分鐘就到家了,工資不少拿,還能照顧家裡。」後圈子村村民李愛芬告訴記者,像她這樣的「老員工」,一年能掙五六萬元。
在毛遠峰眼裡,蓮菜網是其事業壯大的「催化劑」;但在通許縣鄉戀種植合作社的鄉親們看來,蓮菜網的到來不啻一場「及時雨」。
今年春節期間,受疫情影響,該縣長智鎮套樓村數百畝大白菜一度滯銷,「眼看要爛在地裡」。大年初三,蓮菜網迅速行動,通過鄉戀種植合作社採購當地蔬菜450噸,解了群眾的燃眉之急。「我在合作社找到了一份包裝蔬菜的活,每個月收入近2000元。雖然不能出去打工,也不用擔心返貧了。」套樓村建檔立卡貧困戶于吉忠說。
一頭連著農戶,精準破解「賣菜難」,一頭對接市場,精準服務「小餐桌」,蓬勃發展的蓮菜網在資本市場受到青睞,6月底完成B+輪融資1.55億元,其中省返鄉創業投資基金連續兩次投資。該基金相關負責人表示,支持這樣的本土電商,有利於不斷提升返鄉創業、就業質量,助推我省產業扶貧和經濟高質量發展。
【來源:大河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