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再過半個月不到,就要過春節了,真是有點小激動。大掃除、貼春聯、年夜飯、放鞭炮、逗利是……這些傳統春節的習俗想必大家再熟悉不過了。在東莞,過年有什麼特別的習俗嗎?在東莞過新年,有什麼特別讓人難忘的傳統小吃呢?各位趕緊跟著小編去領略一下東莞特有的新年傳統小吃文化吧!
===============
【鹹丸】:鹹丸東莞人冬至、除夕、元宵都吃。表示合家團圓之意,東莞鹹丸用料精細、講究、糯米粉製作,隨意捏成團,不加餡。用雞作,佐以魷魚、蝦米、冬菇、臘肉碎粒、鹹菜鮮甜美味,是東莞傳統美食。
【冬果】:東莞人說的冬果絕非冬天的水果,其音為「終果」,是年終、過年用的小食。春節時,冬果與瓜子、糖蓮子、糖瓜條、糖椰角、糖椰片、糖木瓜等各種各樣的糖果,組成很有風俗特色的春節糖果。家家戶戶的八仙臺上都擺有糖果盒(稱全盒,內多有八卦和8個間隔),盒中必有冬果。冬果多用糯米製作,因為糯米椿成粉後,起膠,堅韌,保留時間長,可以度過整個年節,時間達三個月久。餅家所制冬果品種極多,一般有雪條、雪耳、雪符、雪扣、雪繩、雪球、通條、蛋扣(亦稱鵝腸)、油欖、雲耳、雲片(稱粉片)。雪者熔白糖搗拌上面後,其色白如雪之謂也,其餘的是未經上糖,保持原色。冬果經猛油炸脆後,攤凍,熔糖,攪拌,再攤凍,擎分,放在空糖缸或龍埋裡,用布封住,隨時可以取用。冬果製作的關鍵是浸米,需經二次浸泡和曬晾。浸泡時間長,或遇到雨天,容易發黴變味。浸泡時間短,會特別堅硬,咬不動。冬果的糯米粉需人力製作——椿粉。冬果在春節主要在於品嘗居民製作冬果要小巧玲瓏,雪條做得要小於末指,才顯得高雅雪耳、雲耳都像小猴子耳朵般。雪符更講究,符上有紅粉作線,似古箋身符一般。粉底是黃色,像玉扣仔,炸出來像掛在身上的護。
【麻橛】:橛者,東莞人稱之為一小段。麻橛是東莞春節前的傳統小食。祖母(阿嫲)多在製作炒米餅時,隨手先做一些,給孫子解饞,人們戲稱是「阿嫲從炒米餅中,割出一些米,給小孫子吃」的小食,訛稱麻葛。麻橛常常在炒糯米粉中,拌入炒花生(研碎),更有芝麻。一粒粒麻橛大小相近,若2—3公分長,如欖尖形,即菱形,其色如麻。一把麻橛在手,往往相桑相連,成方勝圖案。菱形相套,中國民間稱為方勝圖案,用於建築、什器、服飾,婦女用作首飾,寓意為方正無邪,同心合意,優勝吉祥。因此春節期間麻橛成為東莞人互相贈送的小食,互祝吉祥如意。
【魚龍】:年二十四為小年晚有開龍、炸油角。俗語說「魚龍是本,碌堆是利。」家家戶戶少不了魚龍、魚龍即年糕。東莞風俗年糕叫「魚龍」,取步步高升、取魚躍龍門之意。因多是出嫁女送娘家禮品或姑嫂姐妹、親家互送禮品,亦寫作「貽籠」。舊俗不論貧富,家家都有魚龍、碌堆。富有的大些、用料好些。魚龍製作講究,用料精良。先要浸糯米、磨粉、乾粉,制粉最好在冬至節前做,叫冬前粉。在粉裡加配料,鹹的加蝦米、臘肉、金華火腿、油鴨等,熟前加棗在面上,以求早(棗)日高(糕)升。甜的加黃糖即可,而今有的加瑤柱等。同樣,熟後加紅棗。為求體面,魚龍越大越厚越好,往往要炊一日一夜,而且非熟不可。半生不熟,被認為來年不順,因此異常小心,十分繁瑣。
【松糕】:年二十五炊松糕,祈求來年高升。松糕亦用糯米粉做,將糖粉和入糯粉中,棲入松糕格內。到一半時,放人花生米碎與糖粉。然後再棲滿糯粉,蒸熟。新鮮時鬆軟香甜,美味可口。
【煎堆】:明農曆正月十九日,東莞舊俗家家戶戶煎堆。煎堆,在廣州、香港、澳門等地,是指拳頭大小、油炸糯粉團,表面滿是芝麻的食品。東莞人稱的煎堆,廣州人稱作薄罉,是用糯米粉加糖、油炸花生碎、芝麻等,放到鍋裡用油煎成。若怕太糯、太粘、吃後飽脹,可加2—4成粘粉。東莞煎堆以艾堆為最佳,正氣、去溼毒。這種艾是春頭天越冬的稻田裡野生出來的,常常是嫩綠的一片,枝頭淡黃色小花,採摘回來,用滾水煮過,用刀斬碎,和糯米粉、糖,用油煎就。由於煎堆的做法最簡單,一些來不及做年果的人,除夕之日,只好最簡便的方法做年果——煎煎堆,因此有「年晚煎堆 人有我有」的歇後語。為什麼農曆正月十九日要煎煎堆呢?民間有個美麗的傳說。傳說女媧一邊補天,一邊製造牛馬雞羊等生畜,初七才做了人。十九日太累了,睡了。人們見女媧這樣苦、累,不去驚動女媧,又不會鍊石,只好家家戶戶用粉做煎堆,繫上紅線,放在屋頂上,以補天穿。其實,正月十九日前後是雨水節令,大多年份都會下雨,如天機籟敗。春天下雨,人們又凍又餓,最簡便的是做煎堆,補肚又暖身,於是形成習俗。
【糖環】:糖環是東莞著名小食,更是春節不可缺少的「冬果」之一,有悠久的歷史,也是東莞先人南遷.由北方帶來的傳統小食。糖環在東莞已經改麵粉為糯米粉。為了喜慶,部分加花米染成紅色。與陸遊所說「簇青紅」同。糖環製作,由「組之成束.扭作環形」,改為用餅印印壓、批切出來。但傳統的糖環,仍不用餅印,只搓成長條,捏作環形,吃時夠硬。 糖環形狀大環套小環,環環相扣,寓意連綿不斷,生生不息。春節時,糖環總與甘蔗等一起擺貢、待客。本意是子子孫孫生生不息,連綿不絕,而且生活幸福,節節甜蜜。水鄉人家取之屋前屋後祭神,以其「環」諧「還」, 「蔗」諧「借」,簡稱「有借有還」保佑鄰裡關係,常常有借有還,互相幫助,團結友愛。
【油角】: 居民的食量較少,製作的一般較小、較松、較香、互相拜年時只求試香品味,不求飽肚。居民製作的油角較小,不及農民製作的油角大。廣州人的油角更小,是莞城油角的一半左右。農民製作的炒米餅、油角較大、較粗、較甜、較硬,以便作乾糧。農家的炒米餅,用糖多,一斤米配六兩糖(糖要煮溶〕。炒米粉配以炒熟、研爛的花生碎和芝麻,放進放進木餅印,用木錘打實,再用火焙乾。居民的炒米餅有的還配有桂花、梅花。以求香雅。餅家的炒米餅取乎兩者之間,因不是木錘錘的,比較鬆化。
【硬餅】:相傳宋朝後期,當時陽江城附近農村有一個老太婆。有一天,討到了很多人家棄之不要的鍋巴,她拿回來泡上殘湯,當飯吃了兩天,後將這些鍋巴放到屋頂上曬乾,以備日後討不到飯時當乾糧。她把那日前儲備的鍋巴拿出來充飢,又把討來的糖和著鍋巴吃,吃剩的,老太婆就捏做成一團,烤乾,留作下頓作「飯」吃。吳老太的「粉酥」(炒米餅)從那以後就在社會上流傳開了,這就成了現在炒米餅的雛形。
炒米餅是澳門禮記餅家的特色糕點之一,已經有百年的歷史,好吃的炒米餅咬下去口感獨特,入口甘香鬆化,還有杏仁的脆口,滋味無窮!
產品特點:使用黃奶油調味,炒米餅有點鹹有點甜,薄薄酥脆讓人回味無窮,一個接一個,吃不停手,是老少鹹宜的飯後小點心.
普通的炒米餅一般都是炒米粉加糖做的,而正宗的禮記炒米餅則採用上等炒米粉、白芝麻、和香香脆脆的美國大杏仁經過傳統的工藝、古法秘制而成。
禮記炒米餅配方:食用植物油、黃奶油、炒米粉、杏仁、白芝麻、白砂糖等。
(轉自:流行東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