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微博上有個熱搜話題是「該不該學英語」。
事情的起因是,網絡作家花千芳,發表了一些「英語對人生有什麼意義」的觀點,他認為中國強大了,學英語是自我矮化,而且很多人年輕時學英語也沒有使用,學了就是資源浪費。
一時間,引爆了網友對這個話題的瘋狂討論。
所以,到底該不該學英語?
小編認為,聰明人會選擇前者:應該。
我們當然該學英語,這不是什麼崇洋媚外,更不是自我矮化,這就跟拿起順手的工具一樣簡單。
而且,我們不該只是學習英語,更要讓英語為我們所用。
不僅僅是英語,小編相信,每一門外語都該是如此。
1. 習得英語——代表你的能力(Ability)
學習一門外語,是個人的一種能力體現。
毫無疑問,一紙證書可能不能證明你的真實英語水平,但卻可以增加你能力天平的籌碼。
而且在如今這個全球化時代,很多公司都會有英語成績的要求,例如有的公司會要求四級六級等,即使英語的頻繁使用在工作中的佔比很少。
這個時候,英語的學習就顯得尤為重要。它是一個人的學習能力,乃至更多方面能力的體現。
2. 使用英語——讓你更加理性(Rationality)
你有沒有這樣的時刻,有些話到嘴邊卻說不出口,而英文卻能幫助你更好的表達。一點也不奇怪,心理學家說,這是一種拉開情感距離的辦法。
有的時候,我們都是將英語在腦子裡過濾一遍,然後說出口,這跟使用母語脫口而出的情況不同,說英語時我們或許會思考得更多。
換句話說,英語能幫助我們理性思考。
小編不太贊成什麼學習英語就會有英語思維的觀點,不過學習使用英語,確實會讓我們在開口講外語的時候,更加理性,更具有邏輯性。
比如我們寫中文文章總想抒情,寫英文文章首要考慮的卻是,把事情講清楚。
是不是這個樣子?
3. 使用英語——開闊你的視野(Insight)
目前來看,英語仍然還是國際通用的語言之一。
據不完全統計,全世界 60% 的廣播節目是用英語進行的,75% 的電視節目是英語,網際網路上多達 80% 的信息都是英文,絕大部分國際會議以英語為第一通用語言,英語還是聯合國的正式工作語言之一。
現代人與現代人最大的差距,在於眼界。
但我們會英語時,我們可以使用英語,翻閱最新的外文資訊;我們可以使用英語,了解最近的局勢變化;我們使用英語,吸取更多的異鄉文化。
我們可以去國外旅遊,跟當地人交流,與外國人工作談判等等。
多會一門語言,我們就能多一種選擇,也就能有更寬闊的國際視野。
海乃百川,有容乃大。
有人認為,我們學習外國的思想語言,就是異化了,就是崇洋媚外。
但學習英語,不是什麼非此即彼的事,更不會使我們忘本。
「該不該學習英語?」這個問題或許不該拿到微博上作為「唇槍舌戰」的話題,吵得沸沸嚷嚷。
該或不該,聰明人心裡早有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