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新政策下我們該怎麼學英語?
10月21日,北京市向社會公布了中高考改革框架方案的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方案」),立即引發了廣泛的關注,其中尤以「2016年高考英語從150分下調到100分,實行社會化考試,一年兩次考試」這一條最為引人注目,成為社會爭議的焦點。
在各路專家學者就考試新政發表意見的同時,各種情緒也在家長圈中發酵:「英語課外班還要繼續嗎?」「會不會換教材?」「學校不重視英語了,是不是要到課外班去補呀?」「有專門練聽力的培訓機構嗎?」……
雖然家長們所焦慮的內容不盡相同,但是迷茫、觀望、不知所措成了多數家長共同的心態。
鑑於此,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了多位中學英語教師、英語教育專家,請他們就「改革後還要不要重視英語學習」、「新政策下該怎麼學英語」等問題給廣大家長和學生提出建議,幫助大家找到科學的英語學習路徑。
英語很重要還要好好學
方案中英語分值的下降,以及最近其他省份陸續出現「高考取消英語科目」的傳言,都會讓一些家長產生這樣的揣測:對於今後的中小學生而言,英語在學習中的重要性降低了,而一些不喜歡學英語或者英語學得不好的學生則歡呼雀躍,認為可以不用學英語了。
顯然,這種想法是對改革的錯誤理解,降低高考英語分值並非弱化其重要性。
「當今世界變化之快,發展之多極化,比以往任何一個時期都更加錯綜複雜。因此,從世界發展的總體趨勢和主要態勢出發,從中國在國際事務中所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出發,從國家人才培養規格以及學生未來發展的需要出發,從語言所承載的文化和價值觀對學生的影響出發來認識英語課程的價值是非常必要的。」北京教育學院督導室專家、曾擔任北京教育學院外語系主任的袁昌寰教授說,有的家長從高考英語分數在高考中所佔的權重判斷英語的重要性,認為英語不重要了,這種想法顯得比較片面。
北京市教委新聞發言人在發布改革信息時也強調:「現在世界上百分之七八十的信息、材料都是英文的,學生要有這個能力。」
2011年教育部新頒布的英語課程標準,在前言中就回答了這個問題:開設英語課程不僅僅對國家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對青少年的未來發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首先,少年和青少年時期是接受新事物、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方法的最快時期,他們對外面的世界和新鮮事物都具有很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這個年齡段的學生相對成年人而言,學習外語的心理負擔輕,思維活躍,敢於開口,不怕犯錯,樂於表現,記憶力好,這都是學習外語的有利條件。因此,為8~15歲的學生開設英語課程,不僅有利於他們更好地了解世界,學習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促進思維發展,豐富認知方式,傳播中國文化,增進他們與各國青少年的相互溝通和理解,還能為他們未來發展提供更多的機會,包括升學、接受職業教育以及就業等奠定有利的發展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