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三首詩,我看到另一個不一樣的徐志摩

2020-12-22 雨中行走的樹

我們認識、喜歡徐志摩,大都是通過他的《再別康橋》。當然,像《沙揚娜拉》、《偶然》和《翡冷翠之夜》,也是他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徐志摩

《再別康橋》之於徐志摩,正如《雨巷》之於戴望舒,已然成為一個符號或名片,跟他們的名字綁在了一起。

同時,徐志摩與陸小曼、陳幼儀之間那纏綿悱惻、繾綣奇詭的愛情故事,也成為喜歡他詩歌的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但是,徐志摩的詩歌,還有不被人了解的另一面,也即還有另一個徐志摩。

先不妨百度一下: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原名章垿[xù],字槱[yǒu]森,留學英國時改名志摩。浙江海寧硤石人。現代詩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詩人,新月詩社成員。

徐志摩一生創作了至少二百首以上的詩歌;同時還寫下大量散文、翻譯了許多外國著名詩人的作品,比如哈代、華茲華斯、拜倫、惠特曼等。

徐志摩的詩歌以情感唯美、浪漫;辭藻怡麗、濃釅;音韻婉悅耳、婉轉而著稱。

除了以上提到的《再別康橋》等作品,卻很少有人提及徐志摩寫於1920至1930年代,那些非浪漫,敢於直面社會,立場鮮明的「現實主義」作品。這些詩作以平白的語言,寫出了那個年代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普通人狀態。它們甚至擯棄了形容詞,以照相機般的冷靜截取的「瞬間」真實,成為了歷史的見證。

文學永遠與時代同步。在那個中華民國伊始,「新文化運動」全面展開、民主與科學成為一種追求,令人眼花繚亂,思想紛紜的年代,人們對突然湧入生活的諸多事物深有「猝不及防」的感覺。軍閥的統治與把持,仿佛讓眼前的一切失去平衡。於是,《為要尋一個明星》應時而生。全詩如下:

我騎著一匹拐腿的瞎馬,

向著黑夜裡加鞭;――

向著黑夜裡加鞭,

我跨著一匹拐腿的瞎馬!

我衝入這黑綿綿的昏夜,

為要尋一顆明星;――

為要尋一顆明星,

我衝入這黑茫茫的荒野。

累壞了,累壞了我胯下的牲口,

那明星還不出現;――

那明星還不出現,

累壞了,累壞了馬鞍上的身手。

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的光明,

荒野裡倒著一隻牲口,

荒野裡躺著一具屍首。――

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

很顯然,這首詩以每一節為單位,都是按「迴文詩」的形式寫就的。只是從第二節起,有個別詞在相同位置上有變化。但基本形式未變。這種迂迴、遞進的寫法,造成情緒的緊張,從而積聚出一種力量。對於這首詩,我說不出什麼,緣於它的優秀。讀者還是好好讀讀這首詩吧!

徐志摩和陸小曼

徐志摩還是一個「在場者」,下面這首《先生!先生》就是佐證。

鋼絲的車輪

在偏僻的小巷內飛奔——

「先生我給先生請安您哪,先生。」

迎面一蹲身,

一個單布褂的女孩顫動著呼聲——

雪白的車輪在冰冷的北風裡飛奔。

緊緊的跟,緊緊的跟,

破爛的孩子追趕著鑠亮的車輪——

「先生,可憐我一大化吧,善心的先生!」

「可憐我的媽,

她又餓又凍又病,躺在道兒邊直呻——

您修好,賞給我們一頓窩窩頭,您哪,先生!」

「沒有帶子兒,」

坐車的先生說,車裡戴大皮帽的先生——

飛奔,急轉的雙輪,緊迫,小孩的呼聲。

一路旋風似的土塵,

土塵裡飛轉著銀晃晃的車輪——

「先生,可是您出門不能不帶錢您哪,先生。」

「先生!……先生!」

紫漲的小孩,氣喘著,斷續的呼氣——

飛奔,飛奔,橡皮的車輪不住的飛奔。

飛奔……先生……

飛奔……先生……

先生……先生……先生……

已無須說什麼,面對這樣一首詩,沒有一個善良的人不會流下悲憫的淚。它仿佛一部黑白紀錄片:當那罪惡的「鋼絲的車輪」無情碾過「旋風似的塵土」,空白的畫面裡只剩下「破爛的孩子」那「賞給我們一頓窩窩頭」的悽涼哀聲……

設若詩人寫於1924年的《蓋上幾張油紙》是一出獨幕劇,那麼它的背景音樂就沒有比《二泉映月》更適合的了。那一刻,詩人是一個「見證者」。詩裡寫到:

一片,一片,半空裡,

掉下雪片;

有一個婦人,有一個婦人,

獨坐在階沿。

虎虎的,虎虎的,風響

在樹林間。

有一個婦人,有一個婦人,

獨自在哽咽。

為什麼傷心,婦人,

這大冷的雪天?

為什麼啼哭,莫非是

丟掉了釵鈿?

不是的,先生,不是的

不是為釵鈿;

也是的,也是的,我不見了

我的心戀。

那邊松林裡,山腳下,先生,

有一隻小木篋,

裝著我的寶貝,我的心,

三歲兒的嫩骨!

昨夜我夢見我的兒

叫一聲「娘呀――

天冷了,天冷了,天冷了,

兒的親娘呀!」

今天果然下大雪,屋簷前

望得見冰條,

我在冷冰冰的被窩裡摸――

摸我的寶寶。

方才我買來幾張油紙,

蓋在兒的床上;

我喚不醒我熟睡的兒――

我因此傷心。

一片,一片,半空裡

掉下雪片;

有有一個婦人,有一個婦人

獨坐在階前。

虎虎的,虎虎的,風響

在樹林間;

有一個婦人,有一個婦人,

獨自在哽咽。

這是寫過《沙揚娜拉》的徐志摩嗎?這是那個情感「濃得化不開」的詩人嗎?答案是肯定的。這是一首真正的哀歌!「天冷了,天冷了,天冷了」到底是一種怎樣的冷啊?!詩的最後兩節猶如音樂裡的主歌再現,使得整首詩牢牢地楔進讀者的心底。

由左至右:陸小曼,泰戈爾,徐志摩

如果您正在看這篇文字,還未覺厭倦,那我們不妨駐足於《一小幅的窮樂園》面前:

巷口一大堆新倒的垃圾,

大概是紅漆門裡倒出來的垃圾,

其中不儘是灰,還有燒不燼的煤,

不儘是殘骨,也許骨中有髓,

骨坳裡還粘著一絲半縷的肉片,

還有半爛的布條,不破的報紙,

兩三梗取燈兒,一半枝的殘煙;

這垃圾堆好比是個金山,

山上滿僂著尋求黃金者,

一隊的襤褸,破爛的布褲藍襖,

一個兩個數不清高掬的臀腰,

有小女孩,有中年婦,有老婆婆,

一手挽著筐子,一手拿著樹條,

深深的彎著腰,不咳嗽,不嘮叨,

也不爭鬧,只是向灰堆裡尋撈,

向前撈撈,向後撈撈,兩邊撈撈,

肩挨肩兒.頭對頭兒,撥撥挑挑,

老婆婆撿了一塊布條,上好一塊布條!

有人專檢煤渣,滿地多的煤渣,

媽呀,一個女孩叫道,我撿了一塊鮮肉骨頭,

回頭熬老豆腐吃,好不好?

一隊的襤褸,好比個走馬燈兒,

轉了過來,又轉了過去,又過來了,

有中年婦,有女孩小,有婆婆老,

還有夾在人堆裡趁熱鬧的黃狗幾條。

眼前的這幅「窮樂圖」,不禁讓我想到「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句詩。只不過是這幅畫用得是工筆加白描的技法創作的,從而更淋離盡致地表現出那一段晦暗歲月和慘澹人生。從「紅漆門裡倒出來的垃圾」竟成了窮人們的「金山」。多麼強烈的對比啊!他們因撿拾到別人的「牙慧」而欣喜若狂。試想一下,當一群人已淪落為「黃狗幾隻」境地;當她們已不介意從狗嘴裡搶食;當他們對世界的滿足僅僅來自於撿到的「一塊鮮肉骨頭」,我仿佛看到了作為「描繪者」的詩人徐志摩眼中悽楚而無奈的淚水。美,在此是不存在的。那道引領我們「飛升」的母性之光,在此已毫無尊嚴地隕落。這些身穿「襤褸,破爛的布褲棉襖」的女人,是女兒,是妻子,更是母親。我突然感到了洛爾迦詩歌裡的那陣「悲風」正掠過這腌臢的世界。

就寫到這兒吧。因為,這已足夠。我們真的不該無視徐志摩這類詩歌的存在。儘管其中少了批判、吶喊、痛斥和呼籲,但它揭開了即將化膿的惡瘡,把這些病相暴露在熾白的日光下。這不僅要有銳利的洞悉,還要有「直面慘澹人生」的良知和勇氣;更要有對於惡的拒絕和對善的期冀。

我想說的是,詩人徐志摩不光桂冠之上籠罩著「新月」的星輝,他的手中更是緊握著一把利劍――一把直指陰暗、醜惡的正義之劍!

――――

本文由「雨中行走的樹」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謝謝

――――

相關焦點

  • 徐志摩最美六首詩,一生至少讀一次
    今天是他的87周年紀念日,讓我們透過其詩文,去體會他一生追求的「愛」「自由」「美」,去真正觸摸一個純真赤誠、自由灑脫的靈魂。1924年5月,徐志摩陪泰戈爾訪日期間所寫,是長詩《沙揚娜拉十八首》(贈日本女郎)中的最後一首。沙揚娜拉即日語「再見」的音譯。
  • 林徽因的詩《仍然》是在回答徐志摩的詩《偶然》嗎
    林徽因結婚三年後,亦寫了一首叫《仍然》的詩,仿佛是對徐志摩的《偶然》一詩的回應。二林徽因的《仍然》分為三節,每節五句。前五句為一節,中五句為一節,後五句為一節。林徽因的這首詩雖然節構分明,但與《偶然》相比,很明顯要稍為鬆散,散漫些,字數未固定,只是行數固定為每節五行。但這一樣不失為一首抒情的好詩。
  • 跋《徐志摩詩全集》
    究其原因,他的行為罷了,他的行為就是一首詩。其次,中國新詩在二十年代幾乎才剛剛起腳,作為新月派的重要代表,他的詩在當時更重要的作用應該是「新」。如一輪新月,光亮皎潔,清新可人。而「新」具體體現在兩方面:白話與思想。胡適用三個詞概括徐志摩的一生:愛、自由、美。同樣我們也可以用這三個詞概括徐志摩的詩。愛、自由與美。
  • 徐志摩死後,林徽因始終忘不了他,寫首經典悼亡詩,風靡80多年
    1922年,25歲的徐志摩自英國劍橋學成歸國後,發表了一篇《徐志摩離婚通告》,要和髮妻張幼儀離婚,這件事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反對的人很多,頭一個就是徐志摩的恩師梁啓超。面對質疑,徐志摩這樣說:我將於茫茫人海中訪我唯一靈魂之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 徐志摩最美的一首詩,不是《再別康橋》,而是這首
    徐志摩短暫的一生令後人十分惋惜,他追求完美愛情的意念令後人心醉神迷,他獨特的詩歌魅力讓後人津津樂道。其中徐志摩的詩歌《偶然》是他眾多詩歌中不多見形式完美、哲理深刻的作品。《偶然》是一首情詩,但是這首詩的意境又超越了它本身,因此也可以看作是詩人人生路上的感嘆曲。從詩歌的文本、結構、情感和意象分析,都可以感受到這首詩內涵豐富、意象精美、韻味雋永,表現了作者對唯美的追求。徐志摩作為我國新月派代表詩人,「愛」、「自由」和「美」成為了他詩歌永恆的主題。
  • 徐志摩寫了首肉麻情詩,林徽因9年後回詩一首,文字靈動令人嘆服
    與徐志摩其它的情詩一樣,這首詩寫得浪漫唯美。在詩中徐志摩用極美的語句誇讚著林徽因的笑容和美麗,當時林徽因已決意不與對方糾纏,所以並沒有回這首詩。直到9年後,也就是1931年徐志摩離世前,林徽因在養病時想起了這首詩,也想起了過往的時光,便回了一首更絕的,詩名《笑》。
  • 在劍橋讀徐志摩的詩與散文
    獲得教育部留學基金資助,我於1998年3月來劍橋,到英文系做訪問學者。轉眼6年已經過去,回憶在劍橋的日子,心中仍然難以平靜。去劍橋之前,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已經使我對劍橋充滿了憧憬。剛巧我在劍橋市圖書館找到了徐志摩的詩與散文。一位朋友回國,大家聚在劍河邊上的一家灑館為她餞行。酒館裡擁擠、嘈雜,但我們望著窗外靜靜流淌的劍河水,都情不自禁地吟誦起這首詩。
  • 徐志摩的很多情詩林徽因都沒回,卻在他死後寫下這首詩,感人肺腑
    徐志摩劇照「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所以徐志摩、梁思成等人的愛慕也就在情理之中。林徽因嫁給了梁思成後,徐志摩就成了她的藍顏。他給生病中的她帶來各種詩集,她把寫好的詩交給他發表,這樣的友情一直維持到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的遇難成為了文壇之痛,也讓她斷腸。年少時徐志摩給她寫了很多情詩,她多數都沒回,但在對方去世後幾個月後,林徽因寫下了首意味深長的詩作,感動了許多男人,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首感人肺腑的《蓮燈》。
  • 除了《再別康橋》,徐志摩最好的一首詩堪稱現代體「絕句」
    提起徐志摩,人們首先想到的是他浪漫傳奇的風流韻事,其次才想起他是一個詩人,想起他的名作《再別康橋》。徐志摩的一生總是與浪漫分不開的,除了身體力行的浪漫故事,還有他浪漫的詩篇,徐志摩的詩歌語言華麗優美,再配以他寫給陸小曼的《愛眉小札》,簡直「濃到化不開」。
  • 徐志摩初遇林徽因,寫下了這首詩
    △徐志摩 《偶然》是現代詩人徐志摩於1926年5月創作的一首詩詞,乃是詩人徐志摩初遇林徽因於倫敦時所寫。昔時徐志摩偶識林徽因,燃起愛情之火、詩作之靈感,一揮而就有此佳作。此詩主要是詩人對人生、情感的深切感悟,詩人於其中表達了對愛與美的消逝的感嘆,也透露出對這些美好情愫的眷顧之情。此詩並非只是一首簡單的愛情詩,它更是一首對人生的感嘆曲,充滿情趣哲理。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原名章垿[xù],字槱[yǒu]森,留學英國時改名志摩。
  • 魯迅假裝失戀寫下一首詩,讀來捧腹大笑,實則是在諷刺徐志摩
    我的所愛在豪家;想去尋她無汽車,搖頭無法淚如麻。愛人贈我玫瑰花;回她什麼:赤練蛇。從此翻臉不理我,不知何故兮——由她去罷。魯迅這首令人捧腹大笑的詩到底寫的什麼?讀來捧腹大笑,實則是在諷刺徐志摩魯迅與徐志摩的恩怨糾纏可謂是翻臉無情卻又惺惺相惜:起初,二人還像朋友一樣禮尚往來,鬧掰之後各行其是,互相隱罵,而在徐志摩飛機墜亡後,魯迅又覺得惋惜。
  • 徐志摩死後林徽因寫下首情詩,堪稱中西合璧的典範,美得令人心醉
    而近現代用「無題」來寫現代詩的人也不少,最厲害的筆者認為是才女林徽因。林徽因的詩風一向清新中不失雋永,其經典作品《你是人間四月天》、《蓮燈》、《深夜裡聽到樂聲》等,都是現代詩中的翹楚。而本期筆者要和大家分享的這首《無題》,也是林徽因的經典作品之一,之所以會用這個名字是因為這是徐志摩死後,她回憶起從前的點滴寫下的。
  • 《再別康橋》是不是徐志摩寫給林徽因的詩?
    徐志摩與妻子張幼儀《再別康橋》是近代詩人徐志摩的詩,是一首寫景的抒情詩,其抒發的情感有三:留戀之情,惜別之情和理想幻滅後的感傷之情。1920年秋季,徐志摩到了英國。本來是準備去那裡拜劍橋大學的羅素為師。但他到了英國才知道羅素已不在英國,而到中國講學去了。而且,羅素反對第一次世界大戰而被劍橋大學除名。後來,徐志摩經英國作家狄更生介紹,才得以進入劍橋大學讀書。
  • 徐志摩的高徒25歲寫首詩,只有短短兩句卻獨步詩壇多年,百讀不厭
    因此,近些年現代詩一直受到各種爭議,青年作者韓寒甚至公開否定現代詩,對此小編不敢苟同。且不說徐志摩、林徽因、艾青、席慕蓉、戴望舒、海子等名家,就是與韓先生年紀相仿的80後詩人鄭小瓊、靈遁者、莫小邪等人,也都是有代表作品的。我們沒有必要拿現代詩和流傳了千年的經典古詩相比,因為確實不夠格。
  • 泰戈爾送給徐志摩和林徽因一首詩,僅有三行,卻一語道破兩人結局
    近百年的時光匆匆流過,才子徐志摩與才女林徽因的愛情故事卻還是充滿著吸引力,掀起了一浪又一浪的浪漫共鳴。雖然這兩個名字人盡皆知,但他們複雜迷離的故事卻很少有人能理得清楚,因此這一段愛情佳話同時也是一個未解的謎題,留下了諸多讓人參不透的遺憾。
  • 17·周末薦詩丨徐志摩:再別康橋
    徐志摩的一生,具有較強的「康橋情結」。1920年10月—1922年8月,徐志摩曾遊學於此。1928年,作者故地重遊。11月6日在歸途的中國南海上,他寫成了這首傳世之作。徐志摩創作生涯不長,約1922年登上文壇,至1931年飛機失事戛然而止,卻是中國新詩史上重要的一環。上世紀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一個活躍的詩歌流派是新月派。
  • 評讀徐志摩《雪花的快樂》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不去那悽清的山麓,也不上荒街去惆悵——飛揚,飛揚,飛揚,——你看,我有我的方向!.過去,有批評家說這首詩表現了徐志摩的低級下流,他們說這首詩不過是一首色情詩,詩中所謂徐志摩的「方向」,就是往女人的胸脯裡鑽。這是一種「正人君子」的藝術鑑賞,現在很少有這種鑑賞家了。實際上,這是一首很傳統的詩,詩中的兩個基本意象雪和梅,正好是傳統詩詞裡最常見的。
  • 最美現代詩,徐志摩《再別康橋》和戴望舒《雨巷》,你選哪個?
    至少在現代文學史上,這兩首的地位是非常之高的。這兩首不輸於古詩詞的現代白話文詩歌,一首是徐志摩的《再別康橋》,一首則是戴望舒的《雨巷》。戴望舒·雨巷如果讓你選中國最美現代詩,這兩首詩篇,你會選擇哪個?《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詩人的情懷,都在那個狹窄的雨巷,孤獨的獨行者,以及那個像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身上。
  • 徐志摩的這首詩:我不知道風在往哪個方向吹,適合你現在的心境嗎
    徐志摩是著名現代詩人,代表作有《再別康橋》《我不知道風》等。他寫的詩唯美,朦朧,充滿思索意味。其中,《我不知道風》這首詩主要表達的是,在經歷了百般挫折,痛苦之後的失意,以及繼續勇往直前的決心。尤其是在愛情上的失意,對想念心上人的情感。
  • 1924年,泰戈爾送給徐志摩一首詩,早已看出他和林徽因的結局
    近百年來,徐志摩與林徽因的「愛情故事」一直被人們津津樂道,有人相信他們之間有愛,也有人相信林徽因沒有愛上徐志摩。此前,高曉松欲拍林徽因傳,就被其女兒梁再冰懟:不許拍我媽和徐志摩一起,若拍必起訴。意思就是說林徽因和徐志摩根本沒有那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