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銷思維是做好產品運營規劃需要具備的底層思維,能夠讓產品運營方案呈現出的產品和內容足夠有趣、有創意,從而引發用戶的關注、參與以及傳播。但營銷思維不僅僅是策劃一則精彩的廣告、或是一個有爆點的活動,它與我們對產品、用戶、市場、競爭關係的理解息息相關。
用戶、企業、勢能決定了營銷方向,產品、附加值、調性氛圍、產品賣點決定了營銷動作。想到營銷動作,很多人就會想到裂變、線上宣傳促銷、贈品等方式。但是有一個我們不得不考慮的問題——營銷動作是否符合產品的調性。
營銷動作符合產品調性有多重要呢?
前不久LV直播賣貨被唱衰,許多人直接吐槽LV「很low」、「很土」,可見操作得不好就會影響產品本身的調性。
又比如總是排著長隊的各大網紅奶茶店,如果突然做線上裂變、打折促銷,自然就沒人願意去實體店排隊了。
當然,這些例子並不是在鼓勵品牌堅持某種路線,最重要的不是「高端」,而是「合適」。網紅奶茶是為了傳遞受眾「我很受歡迎、很好喝、很有風格還很難排隊,不來後悔」的信息,所以有了大排長龍;高端奢侈品為了傳遞受眾「我很獨特、很有品味,想要與眾不同有格調就來買我」的信息,所以總是高高在上,不走親民路線。不論是哪種營銷方式,最終是為了用合適方法使品牌盈利且長壽。
我們再看看,以文案出名的杜蕾斯是如何進行品牌營銷的。18年,杜蕾斯大膽跨界與食品品牌合作,它不觸碰對方的品牌調性,而是選擇強化自身品牌調性,以感謝的口吻完成了自身與合作品牌之間的連結。這些文案贏得到圍觀群眾的喝彩,更使杜蕾斯的文案一度成為文案界的長期學習對象。
杜蕾斯文案的出彩,在於通過一些浪漫的、幽默的隱喻,讓人會心一笑卻又不覺得低俗,直呼妙哉。其實,杜蕾斯的許多節假日的文案中也有著明確的定位與分寸感,塑造了幽默詼諧懂浪漫、又智慧理性懂尊重的品牌形象。
嘗到甜頭的杜蕾斯當然想吃更大的蛋糕,於是在19年聯合喜茶、餓了麼、淘票票等一眾品牌進行大型品牌跨界活動。這些品牌本身質量就很高,加上優秀選手杜蕾斯,這本該出現完美的共贏局面,但是卻翻車了。為什麼?成也文案,敗也文案。
杜蕾斯品牌自身的敏感性是不可忽略的因素。這次活動中,杜蕾斯或許是決策失誤,又或許是飄了,在文案上強行將自身品牌調性與這些合作品牌調性進行深度融合,這反而使大量圍觀群眾感到不適,甚至有消費者覺得自己不被尊重。可見,遵從產品調性、尊重品牌本身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情。
如何找準品牌調性?
美國學者瑪格麗特·馬克和卡羅·比爾森認為,有生命力的長壽品牌是具有人格原型的。他們把品牌人格劃分為了12種調性:
創造新東西的創造者(微軟);發揮控制力的統治者(美國運通);照顧他人的照顧者(大姨媽);快樂一下的弄臣(杜蕾斯);自在做自己的凡夫俗子(Facebook);尋找愛並愛人的情人(香奈兒);做出勇敢行為的英雄(耐克);打破規劃的亡命之徒(蘋果);蛻變的魔法師(Uber);維持和重塑信仰的天真者(麥當勞、可口可樂);保持獨立的探險者(Discovery頻道);了解周圍世界的智者(知乎)。
當然,調性是一種主觀的感受,並非客觀判斷,無法依葫蘆畫瓢地去設計,這是一個不斷摸索的過程。到底應該給品牌營造什麼樣的調性和氛圍,在更多時候是感受與感受之間的差別。在調性的營造上,我們只有不斷地去看更好的作品,更優秀的案例,去思考這些優秀案例背後的調性,不斷去分析、跟進我們嘗試之後的用戶反饋,才能找準適合自己品牌調性。
以上就是《營銷方案總被PASS掉?你的點子符合品牌調性嗎?》的全部內容了,感謝閱讀,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