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所體現的德育方法在榜樣法和陶冶法存在爭議。
最近幾年,在公招考試中頻繁出現以成語、文言文、俗語、名人名言等作為考試素材,值得引起考生關注。
【教師資格】14個教育類文言文考點
解答此題既需要掌握素材的含義和相關教育理論知識,還需要注意贈別以防跌入出題陷阱。
示範教育法又叫榜樣示範法,是給學生呈現一定的道德範例,讓學生敬仰和模仿範例,以正面人物去影響學生情感和行動的一種方法。
榜樣法中的榜樣是「顯性」的,看得見、摸得著的「偉人、英雄、模範、傑出人物」,讓學生感知他們,激起「仰慕之情」。
陶冶教育法是指教育者利用環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薰陶感染,使學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我國古代教育很重視用陶冶方法。「孟母三遷」,「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陶冶教育法的方式主要有:教師身教(教師對學生的愛、人格魅力等無言之教);環境陶冶(美麗的校園、優良的班風、校風);文藝薰陶(文學、音樂、美術、舞蹈、詩歌)。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這則成語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字面意思是說:桃李有著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實,雖然它們不會說話,但仍然會吸引人們到樹下賞花嘗果,以至樹下都走出一條小路。司馬遷在為李廣立傳時稱讚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比喻為人品德高尚,誠實正直,用不著自我宣傳,就自然受到人們的尊重和敬仰。
【舉例造句】:俗話說:「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你不必過於急躁。
——百度百科
雖然「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出處和李廣有關,其比喻意義更加強調感染、薰陶、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這不正是陶冶法的關鍵嗎?
在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塗豔國教授的《教育學導論》一書中有直接講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這句話。
桃李一語在塗豔國教授的教材中直接作為了陶冶法的例子來引用。
綜上,此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所體現的德育方法是( )
A.榜樣示範法
B.說服教育法
C.品德評價法
D.情感陶冶法
最佳答案應為D,情感陶冶法。
相關連結
【軍師答疑】《教育學》分家的那些事兒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