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是什麼?它本來是指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國際上公認的最具權威的科技論文檢索工具。 而現在,在科研人員的前途與其論文數量直接掛鈎的中國,SCI成了「中國人的愚蠢想法」(Stupid Chinese Idea)的代稱。今年夏天,一封「出售SCI文章第一作者身份」的郵件寄到了《科學》工作人員的郵箱裡。隨後,《科學》展開了針對中國論文買賣現象的調查,將一個令人心寒而又日漸繁華的「學術黑市」揭示在人們面前。
「人們為了在國際期刊上發表文章,已經不惜一切代價。」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的樊東升說。《科學》雜誌的記者偽裝成科學家,從兜售作者身份的萬方匯智公司得到「代價」:第一作者售價9萬元,同時買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身份則要16萬元。《科學》隨後調查了27家買賣SCI論文的機構,發現購買文章作者身份的費用從1600美元(約人民幣9750元)到26300美元(約人民幣16萬元)不等——成為SCI文章作者的最高價格,已經高於一些中國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美加教育體系中的職稱)的年收入。
學術黑市的「商品」並不只有作者身份,還包括捉刀代寫、將已發表的中文論文翻譯再轉投英文期刊、乃至直接買別人的論文草稿。8家被暗訪的中介聲稱能夠直接買通《中華醫學雜誌》的編輯,幫助委託人發表文章,費用則從約9750元到28000元不等。該期刊的負責人則否認了論文交易的說法。
學術黑市日漸興旺的原因或許在於大多數論文買賣都沒有明確的受害者:急於求成的科學家、遊走的中介和腐敗的期刊編輯都從中獲利。一些傑出的科研工作者擔憂地指出:真正在遭受傷害的,是中國日後的科學發展。中國科學院物理所的曹則賢說:「一些科研人員在雜誌上發越來越好的文章,但他們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發的文章說了什麼——他們只是花一大筆錢找人代寫而已。」
在中國,SCI論文是衡量科研人員前途的標尺。在五年時間內,研究者所發表在SCI收錄期刊上的論文數目(往往只算作為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的情況),是關係到研究者晉升大事的決定性因素。一些大學中,博士生需要發表一篇或多篇SCI論文才能夠畢業。這種考察標準使得中國的科研人員變得「重量不重質」,也孕育了這可怖又可悲的論文市場。
所幸,科學界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並有所行動。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教育部正和湯森路透合作,希望引入其他方法對科研論文作者進行評估。另一方面,許多科學家對放棄使用影響因子來評估研究者水平表示支持,也呼籲對學術欺詐被揭發的科研人員採取更嚴格的懲罰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