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暗訪中國論文市場:科研誠信何在?

2021-03-02 三叉神經痛伽瑪刀治療

SCI是什麼?它本來是指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國際上公認的最具權威的科技論文檢索工具。 而現在,在科研人員的前途與其論文數量直接掛鈎的中國,SCI成了「中國人的愚蠢想法」(Stupid Chinese Idea)的代稱。今年夏天,一封「出售SCI文章第一作者身份」的郵件寄到了《科學》工作人員的郵箱裡。隨後,《科學》展開了針對中國論文買賣現象的調查,將一個令人心寒而又日漸繁華的「學術黑市」揭示在人們面前。

「人們為了在國際期刊上發表文章,已經不惜一切代價。」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的樊東升說。《科學》雜誌的記者偽裝成科學家,從兜售作者身份的萬方匯智公司得到「代價」:第一作者售價9萬元,同時買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身份則要16萬元。《科學》隨後調查了27家買賣SCI論文的機構,發現購買文章作者身份的費用從1600美元(約人民幣9750元)到26300美元(約人民幣16萬元)不等——成為SCI文章作者的最高價格,已經高於一些中國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美加教育體系中的職稱)的年收入。

學術黑市的「商品」並不只有作者身份,還包括捉刀代寫、將已發表的中文論文翻譯再轉投英文期刊、乃至直接買別人的論文草稿。8家被暗訪的中介聲稱能夠直接買通《中華醫學雜誌》的編輯,幫助委託人發表文章,費用則從約9750元到28000元不等。該期刊的負責人則否認了論文交易的說法。

學術黑市日漸興旺的原因或許在於大多數論文買賣都沒有明確的受害者:急於求成的科學家、遊走的中介和腐敗的期刊編輯都從中獲利。一些傑出的科研工作者擔憂地指出:真正在遭受傷害的,是中國日後的科學發展。中國科學院物理所的曹則賢說:「一些科研人員在雜誌上發越來越好的文章,但他們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發的文章說了什麼——他們只是花一大筆錢找人代寫而已。」

在中國,SCI論文是衡量科研人員前途的標尺。在五年時間內,研究者所發表在SCI收錄期刊上的論文數目(往往只算作為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的情況),是關係到研究者晉升大事的決定性因素。一些大學中,博士生需要發表一篇或多篇SCI論文才能夠畢業。這種考察標準使得中國的科研人員變得「重量不重質」,也孕育了這可怖又可悲的論文市場。

所幸,科學界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並有所行動。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教育部正和湯森路透合作,希望引入其他方法對科研論文作者進行評估。另一方面,許多科學家對放棄使用影響因子來評估研究者水平表示支持,也呼籲對學術欺詐被揭發的科研人員採取更嚴格的懲罰措施。

相關焦點

  • 論文不再獎勵!二部委打出科研改革「組合拳」,主攻學風科研誠信
    為了消除影響我們科學研究事業發展的不良科研作風學風、不良科研誠信問題,科技部、自然科學基金委聯手出擊,對科研活動中存在的問題予以「精準打擊」。一、明確「科研作風學風和科研誠信建設」的責任主體,並對相關制度執行情況進行常態化管理各類科研院所、高校、企業、社會組織等,作為從事科研活動的第一責任主體,在開展科研活動過程中,對本單位的科研風氣和科研誠信負責,在加強制度建設的同時進行常態化的管理,並把相應責任逐層傳導。嚴格執行科研作風學風和科研誠信相關信息報送制度。
  • 立規明矩全流程加強科研誠信治理
    科研誠信是科技創新的基石,是完善社會信用體系的重要內容。在科教興國和創新驅動等戰略的推動下,我國的科學研究近年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進步。與此同時,論文造假、剽竊事件也屢屢見於報端,這不僅破壞了我國學術研究的氛圍,也嚴重影響了我國科學研究在國際上的名譽。如何重塑科研誠信?
  • 聊聊科研誠信,說說信用科技
    科研人員要恪守科學道德準則,遵守科研活動規範,踐行科研誠信要求,不得抄襲、剽竊他人科研成果或者偽造、篡改研究數據、研究結論;不得購買、代寫、代投論文,虛構同行評議專家及評議意見;不得違反論文署名規範,擅自標註或虛假標註獲得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等資助;不得弄虛作假,騙取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項目、科研經費以及獎勵、榮譽等;不得有其他違背科研誠信要求的行為。
  • 論文買賣,損傷的不止是學術誠信
    9月16日,科技部通報9起論文造假等違規案件處理結果。其中有7起涉及論文買賣,如中國醫科大學腫瘤醫院張睿購買論文問題、中國醫科大學腫瘤醫院於韜購買論文問題、青島大學附屬醫院張堅購買論文問題。  論文買賣,在學術界並不鮮見。長期以來,論文是職稱晉升、項目評比以及人才遴選的重要「敲門磚」。有需求,就有買賣。
  • 誠信風暴直擊科研領域,64種違規「誠信」成重災區
    比如《規定》中明確的科學技術人員的違規行為,提供虛假材料、故意誇大研究基礎、學術價值或科技成果的技術價值、社會經濟效益,隱瞞技術風險;抄襲、剽竊、侵佔、篡改他人科學技術成果;編造科學技術成果,侵犯他人智慧財產權等多種情形,都是與科學工作者個人職業道德、誠信品質欠缺有著直接關係。
  •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
    科研人員要恪守科學道德準則,遵守科研活動規範,踐行科研誠信要求,不得抄襲、剽竊他人科研成果或者偽造、篡改研究數據、研究結論;不得購買、代寫、代投論文,虛構同行評議專家及評議意見;不得違反論文署名規範,擅自標註或虛假標註獲得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等資助;不得弄虛作假,騙取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項目、科研經費以及獎勵、榮譽等;不得有其他違背科研誠信要求的行為。
  • 科研工作者應該遵守的學術誠信與規範
    ,應該實事求是、不欺騙、不弄虛作假,恪守科學價值準則、科學精神以及科學活動的行為規範ì 科學研究要建立在信任與誠實的基礎上ì 科研誠信堅持的五個基本價值觀:誠實、信任、公正、尊重和責任學術規範 (academic standard):ì 科研工作者在進行研究時應該遵守的規則和範式
  • 人民網評:論文買賣,損傷的不止是學術誠信
    9月16日,科技部通報9起論文造假等違規案件處理結果。其中有7起涉及論文買賣,如中國醫科大學腫瘤醫院張睿購買論文問題、中國醫科大學腫瘤醫院於韜購買論文問題、青島大學附屬醫院張堅購買論文問題。論文買賣,在學術界並不鮮見。
  • 人民網評:論文買賣,損傷的不止是學術誠信
    人民網-觀點頻道 原創稿9月16日,科技部通報9起論文造假等違規案件處理結果。其中有7起涉及論文買賣,如中國醫科大學腫瘤醫院張睿購買論文問題、中國醫科大學腫瘤醫院於韜購買論文問題、青島大學附屬醫院張堅購買論文問題。論文買賣,在學術界並不鮮見。長期以來,論文是職稱晉升、項目評比以及人才遴選的重要「敲門磚」。有需求,就有買賣。
  • 第四屆「科研誠信與學術規範」研討會開幕
    會議首次同步在騰訊會議平臺進行全程直播,讓更多學界相關人士以及高校學子、各屆家長有機會一同感受中國教改的浪潮新風,看到中國教育教學的下一站。王餘光教授指出,學位論文要具備獨有的個性化和生命力,要保證在科學研究上的獨創性和創新性,不能被模式化格式化的論文格式所束縛。陳傳夫教授表示,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德在才之前是共識,而學術規範在其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
  • 朱邦芬:中國學術誠信問題的兩個 「史無前例」
    「史無前例」:一是中國學術誠信問題涉及面之廣和嚴重程度史無前例,二是我們社會對科研誠信問題的關注史無前例,並給出了遏制學術不端問題的幾個建議。最近,科研誠信建設聯席會議聯合工作機制發布的「有關論文涉嫌造假調查處理情況的通報」引發網絡關於科研誠信的激烈討論。如何更好地促進我們國家的科研誠信建設,弘揚科學家精神?歡迎讀者朋友們留言發表建議。本文首發於2019年5月4日的《知識分子》微信公眾號。
  • 記者暗訪論文網店:售賣SCI論文百餘篇,店主稱「不違法」
    據悉,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指由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1961年創辦出版的引文資料庫。SCI(科學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會議錄索引)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獻檢索系統,是國際公認的科學評價系統,其中以SCI最為重要。
  • 【科研誠信】引以為戒!增強誠信意識,踐行誠信要求,遵循學術規範
    科研誠信建設是科技創新的內在要求與前提,是營造良好科技環境、激發科技人員創新活力的重要基礎。日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公布了2019年科研不端行為查處情況,並對相關案例進行了通報批評,與此同時,科學網微信公眾號發布《關注!20種常見科研不端行為及其認定要點》,對科研不端行為進行了梳理。
  • 江蘇:進一步壓實科研作風學風和科研誠信主體責任 - 信用連雲港
    近期,江蘇省科技廳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壓實省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任務承擔單位科研作風學風和科研誠信主體責任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明確從事各類科研活動的高校院所、企業、社會組織等是科研作風學風和科研誠信建設第一責任主體,在承擔省級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任務時要將科研作風學風和科研誠信建設作為重要任務,不斷加強內控制度建設,開展常態化管理;要建立並嚴格執行科研數據匯交制度
  • 「科研誠信與學術規範」學習平臺上線
    新華社北京5月5日電(記者史競男)為營造風清氣正的學術環境,「科研誠信與學術規範」在線學習平臺日前在中國知網正式上線發布。近年來,學術造假、撤稿事件時有發生,學術不端問題受到社會普遍關注。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加強科研倫理和學風建設,懲戒學術不端,力戒浮躁之風。教育部也將強化對學術不端行為的監督查處列為2019年工作要點,對學位論文作假行為「零容忍」。
  • 全國政協委員丁奎嶺:加強學術規範強化科研誠信建設
    人民網北京5月28日電(李依環)科研誠信是科技創新的基石,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現世界科技強國目標的重要基礎。2020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常務副校長丁奎嶺接受人民網專訪,就「加強學術規範 強化科研誠信建設」話題進行了交流與分享。
  • 縱容中學生寫假論文,破壞教育的公平與誠信
    有的在非洲建立扶貧點,有的在歐美建立科研發明基地,更多的,則是拉著美國一些大學的教授,為申請者量身定做各種「科研項目」,最後申請一個專利,發表一個論文,拿到一個推薦信,而目的只有一個:讓學生申請到更好的大學。這些在留學領域已經成為常規操作。但是,中學生怎麼可能都有如此高的水準?於是假論文與其他虛假包裝開始泛濫,更有甚者,直接辦一個假的在線學術期刊,製造廉價的假論文。
  • 誠信科研,從你我做起
    《意見》提出,科研誠信是科技創新的基石,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目標的重要基礎。此次發布的意見,進一步明確了科研誠信建設的總體要求、工作機制、責任體系、重點任務、主要措施等,對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切實解決制約科研誠信建設突出問題,鼓勵科研人員潛心研究、勇攀科學高峰,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意義重大。
  • 記者再次暗訪論文網店…
    據悉,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指由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1961年創辦出版的引文資料庫。SCI(科學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會議錄索引)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獻檢索系統,是國際公認的科學評價系統,其中以SCI最為重要。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按照各類期刊影響因子劃分了四個區,一區為其中5%的頂級期刊,水平較高。
  • ...市五部門聯合發布《關於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學風與科研誠信...
    尤其是強調論文發表的署名、論文研究數據真實性、實驗可重複性的審核等;以及要求科學理性看待學術論文,不將論文發表數量、影響因子等作為職稱(職務)評聘、學位授予的硬性指標,不允許使用國家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專項資金、北京市科技計劃項目(課題、工作任務)資金獎勵論文發表。強化制度規範建設:一是明確相關部門、單位在作風學風與科研誠信制度建設與政策制定方面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