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二胎」的話題很火。
前兩天,章子怡二胎產子的消息上了熱搜。
章子怡曬出的照片中,一家四口看起來特別幸福,網友也紛紛送上祝福。
但這之中最引起我注意的,卻不是章子怡,也不是汪峰,而是他們的女兒醒醒。
4歲的醒醒在旁邊看著弟弟,一臉寵溺。
從這點就可以看出,章子怡夫婦平時肯定沒少疼她。
就像奇葩說的最新辯題「生二胎該不該經過老大同意」中,傅首爾說的那樣:當一個孩子手裡有一百顆糖的時候,她不會介意分享。
章子怡跟汪峰一定給夠了她足夠的糖:滿滿的愛與安全感。
奇葩說的最新一期,辯論主題是「生二胎該不該經過老大同意」。
認為不該的,要麼是把二胎當做個人私事,覺得孩子做不了大人的主。要麼是覺得,拒絕老二的老大太自私。
而傅首爾一句,「孩子堅決的背後,是父母給的不夠」打得對方啞口無言。
沒有足夠的愛和安全感,大孩子當然會緊緊死拽著手裡不多的糖。
這不是老大的自私,不是他們對老二的冷漠,而是對父母的不信任。
歸根結底,是父母對孩子的關愛做的不到位。
這場爭議裡,不想要弟弟或妹妹的老大沒有錯。
他們只是不想,自己僅剩不多的疼愛被瓜分無幾。
想要多個孩子的爸爸媽媽也沒有錯。
他們只是想,讓幸福的家庭再多點人氣更溫暖些。
錯就錯在,做爸媽的沒給夠老大安全感的前提下,還一而再再而三地忽略他們的感受。
生育的決定權是個人的,但這個家是整體的。
與其著急懷上二胎,不如多陪伴陪伴老大。學會陪伴、關心、引導孩子,才有資格去談下一步。
畢竟,成人的一個決定,可能是孩子一生的牽絆。
但事實是,有太多做爸媽的,還沒帶好一個孩子,就急急要了第二個第三個。想像中和諧的幸福美滿,亂成一鍋粥。
可能會指著吵架互掐的兄弟姐妹吼,一個個的怎麼就不懂事,不懂相親相愛呢!
唯獨忘了,自己當爸媽也是不懂事的。
不懂事的父母,往往給不到孩子足夠的安全感,也沒法把一碗水端平。
《請回答1988》裡,最懂事的二女兒德善,總是被忽略。
很聰明的姐姐,老么優勢的弟弟,都被偏愛著。而她,只能謙讓。
因為和姐姐生日差三天,生日乾脆被提前三天,和姐姐一起過。
沒有人問過她願不願意。
可她,的的確確說過,今年不想這樣過,但沒人在意。
在姐姐吹完蠟燭,爸媽再給她點上蠟燭時,德善的委屈爆發了。
為什麼她的訴求,要麼被忽視,要麼被放到最後。
「我是可以隨便對待也無所謂的人嗎?」
爸媽對她虧欠的愛,又何止是蛋糕而已。
早餐姐姐和弟弟都有的荷包蛋,她沒有。
姐姐滿桌子的化妝品,她沒有。
弟弟總能吃到的世界盃冰淇淋,她沒有。
就連她帶回來的炸雞,都被媽媽扯掉雞腿拿給姐姐和弟弟;而她,只能吃雞翅。
她以為,她的這些謙讓,爸媽能懂。
實際是,粗心的爸媽,根本忘了懂事的二女兒也需要疼的。
在德善爆發的那瞬間,他們還不懂。
還在疑惑,一個生日蛋糕而已,女兒怎麼就大哭崩潰了。
一個蛋糕,一個荷包蛋,一個雞腿,一件件細碎的小事,不斷積壓重複,就好像在時刻都在提醒著德善:
她,不是被愛著的。
所以她不安,甚至崩潰。
在愛和安全感的獲得上,她和那些拒絕二胎的老大一樣,都遇上了還不懂事的父母。
在這方面,孫儷簡直是行走的教科書。
娘娘孫儷在生二胎之前,就一直給等等做心理建設:在懷孕時就要讓等等對新來的妹妹有好感,這樣他能更容易接受妹妹的到來。
妹妹「小花」的名字,就是等等取的,因為等等喜歡看巧虎,而巧虎的妹妹就叫小花。
孫儷還說:
「有了第二個孩子後,真的要更多的關注老大。
因為他長大,他會有自己的想法,這會影響到妹妹以後的性格。
老二還小,稍微可以忽略一點點,只要滿足她吃好、喝好就可以了。
反而,老大需要更多的引導。」
現實中,在老二剛出生時,父母尤其是媽媽的精力會被老二分去大半,無法平衡照顧兩個孩子的時間;當兩個孩子出現爭執時,父母也很難做到絕對的公平平等。
兩個孩子對分享父母的愛,有著不同的敏感度和評判標準。
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有一個著名的家庭排位理論:每個老大都會經歷一段集全家寵愛於一身的時光,直到老二出生。
對老大來說,老二就是來搶奪父母的愛的,而老二不一樣,他們一出生就有了哥哥或姐姐,對分享父母的愛有著很高的接受度。
二胎家庭不要總是把大的晾在一邊,而是要讓他參與進來,如果兩人發生了爭執,要把教育的重點放在大的身上,而不是放在護小的身上。
因此,面對兩個孩子,尤其是在老二出生後的頭幾年,我們應該更加關注老大的感受。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的生命,從搖籃到墳墓,都圍繞著各種親密的依戀展開。
我們都希望自己的父母,可以很疼愛我們,能給我們無條件的愛,我們在他們心裡永遠是第一位的。
這也是為什麼,在二胎來臨時,那麼多孩子會陷入惶恐和焦慮之中。
一般來說,「一胎焦慮」普遍源於老大覺得媽媽、爸爸被老二「搶走」的內心感受。
孩子天生具有競爭意識,自己並不能處理負面情緒, 因此非常容易引發焦慮。
首先,生二胎前,父母沒有給老大打「預防針」,詢問一下他們是否歡迎弟弟或妹妹。
即便得到老大同意,有些家長忽視了對孩子進行必要的培訓,這會讓孩子感到二胎的到來太突然,面對這個小生命會讓他們很不習慣。
如果老大拒絕,家長仍堅持把二胎生下來,勢必給老大心裡留下陰影,也就談不上喜歡弟弟或妹妹了,久而久之,心理或行為易出現問題。
其次,二胎出生後,家長把主要精力從老大轉到老二身上,忽視了對老大的關心,從而讓他們有種被拋棄、失寵的感覺。
看著全家上下圍住家庭新成員,老大心裡感到孤獨和不痛快。
其實不論老大還是老二,只要是孩子,就需要被呵護。
如果二胎到來前後,父母對第一個孩子的關愛差別太明顯,必然給他們內心造成落差,老大適應不了這種改變,心理就會出現問題。
最後,有的家庭二胎出生後,父母由於太忙,便把老大託付給家中老人照顧。
如果時間短還可以,時間太長,對較為依戀父母的孩子來說,極易產生分離焦慮。
老大會以為父母不要他們了,即便等他們長到一定的歲數,被父母再接回身邊,孩子心中也可能產生怨恨。
而針對大寶對家中弟弟或妹妹抗拒所引發的心理問題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定時炸彈」。
為了避免老大因為弟弟妹妹到來產生心理負擔,父母需要正確的教育和引導,這對老大的身心健康非常關鍵。
01
一胎5歲左右再要二胎
相關研究表明:
年齡差別小於18 個月,第一個孩子不會有嫉妒情緒,因為他們還沒有理解發生了什麼;
年齡差別為2歲,孩子間的競爭則非常突出;
年齡差別4~7歲的孩子,求知慾強,並開始出現創造性思維,對周圍人和事充滿好奇,自理能力也會得到提高。
老大成長到這個時期,父母選擇要第二個孩子更為明智,父母也能騰出更多時間照顧老二。
02
徵求年長寶寶的意見
打算生二胎的父母,一定要徵求老大的意見,這樣可有效降低老大的危機感。
同時一定要事先儘量做好老大的思想工作,通過耐心的溝通讓孩子明白,生二胎是一件好事,弟弟妹妹是爸爸媽媽送給他們的一份非常珍貴的禮物。
最好能夠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讓老大喜歡尚未出生的弟弟或妹妹。
可以通過撫摸媽媽肚子等方式,讓老大與父母一起期待老二的出生。
並在這個過程中讓老大了解父母對他的愛不會因為一個新生命而減少,幫助老大的情緒漸漸正常化。
03
維持家庭情感的平衡
很多家長忙於照顧小寶寶,很容易忽略老大的感受。
儘管很多孩子表面看上去懂事,幫大人一起照顧小寶寶,但事實上老大的心裡未必真正快樂。
孩子的心靈有時非常敏感,他們都需要媽媽的擁抱和愛的承諾。
父母千萬不要在老二出生後,忽略老大。不要讓老大感到有差距,進而覺得父母偏心。
當孩子產生排斥情緒時,父母要表示理解;當孩子還不能完全接受時, 應適當接受孩子的壞脾氣。
父母不能忽略日常小事,要清楚地讓老大感覺到家中的無差別對待,這樣老大感覺到父母在重視老二時,也會重視自己。
給小的餵奶,也把大的摟過來;
給老二買東西的時候,也要詢問一下老大要什麼。
要讓老大感覺到父母其實也是愛他的,沒有放棄他,這樣心裡就會好受多了。
04
對兩個孩子儘量事事公平
平時教養中,父母要儘量平等地對待兩個孩子。
即使其中一個孩子老是犯錯,也要抓住機會表揚他、肯定他的優點;即使另一個孩子較完美,也要抓住機會批評他的缺點、指出其不足的地方。
這樣才能確保兩個孩子的心理平衡,感受到同樣的愛,千萬不能出現偏愛或情感傾斜,給孩子造成心理陰影。
當孩子發生衝突鬧矛盾時,父母出面幹涉,無原則偏袒老二,老大會不服,當父母走開時很可能會報復性欺負小的。
對於有些很逞強的老二,家長更不能一味偏袒,否則不但會讓老大產生心理不平衡,更會滋長老二囂張逞強,加深兩個孩子的矛盾。
父母應嘗試啟發孩子尋找更好的解決方案,讓孩子在矛盾中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果生活中老大確實有不妥的地方,父母應單獨與老大交流,儘量不當著老二的面訓斥。
有些父母喜歡拿兩個孩子比較,或是認為老大謙讓老二理所當然,這都會導致同胞間矛盾激化。
05
給孩子們單獨相處的時間
在保持親子交流的基礎上,父母應讓孩子們單獨相處,培養他們的互助能力和責任感。
老二出生以後受到父母的照顧,父母要經常和老大交流,試著告訴老大,爸媽以前也是這樣照顧他的。
等老二稍大一些,父母可以創造條件,讓孩子們單獨相處,並要求他們相互配合完成一些「任務」。
比如讓孩子們參加某項活動,一起在陌生環境中體會團結互助,更可以讓老 大漸漸明白自己的責任和擔當。
因為老二年齡較小,父母給予的愛會多一些,父母應適時告訴老大要多理解:弟弟妹妹還小,很多事情不懂,所以需要哥哥姐姐的照顧和愛護。
慢慢地,老大會漸漸懂事和理解,在一些事情上會主動讓著老二。
06
始終以孩子健康成長為重
日常繁複的瑣事,很可能讓家長們無意間忽視幫助孩子健康成長的細節。
都市生活節奏快,撫養兩個孩子對一個家庭來說,開銷也會比較大,因此很多父母在努力工作,為孩子們賺 「奶粉錢」。
然而父母再忙,也應以孩子的健康成長為重心,要儘量讓孩子留在自己身邊照顧,實在沒辦法暫時將老大寄養在老人家裡的,也要時常去看看孩子。
家裡生了第二個孩子,第一個孩子都會有心理上的落差,其實這是孩子一種自我吃醋或者是自我求愛的方式。
試想一下,老大已經有了心理隱患,父母還因為忙碌忽視他,甚至和老大一年半載不能見面,對孩子的健康成長顯然十分不利。
本文轉自青青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