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日敦社幼師學院 」
01 停課不停學,不是搞「線上公開課比賽」,也不是當「隔空保姆」
1月29日,教育部提出了利用網絡平臺,開展中小學校「停課不停學」的倡議,雖然並沒有要求幼兒園參加,但地方教育局和幼兒園都立馬響應上級號召,在公眾號、家長群等平臺如火如荼地開啟了線上活動。可是,這時距離幼兒園開學還有半個月之久,為此老師們不得不提前開工。
2月4日,教育部再發文,提醒各地原計劃正式開學前不要提前開始新課程網上教學。哦,原來我們搞了個烏龍!但開了頭還是得繼續下去吧。
在此期間,不乏一些盲目跟風的園所,不知道自己做的目的、要做什麼,或是打包幾十個遊戲教案甩給家長,或是錄製一堆臨時抱佛腳的教學視頻發到網上,甚至要求家長在群裡做吃飯、睡覺、穿衣的打卡。最後還可能因為活動太多、打擾家長而慘遭投訴……
一些老師也覺得自己「被迫營業」怨聲載道,推公號、錄視頻、開直播等都是看似簡單實則非常繁瑣的工作,加上疫情統計上報、社區防疫服務、「肝」論文等雜事一堆,猛然回首發現,放假竟比上班還累!
相信大部分幼兒園是希望在疫情期間,利用網絡的便利多跟孩子、家長交流,給家庭教育一些指導。但是不排除有些園所身上還刻著「做任務給上級看」的體制慣性——上面發話了,所以得加班加點地做出來亮亮相;市裡的幼兒園做了,我們縣上的也不能落後;別人做了的內容我們不要做;網上能找到的資源也得模仿著再錄一遍……
對於一些民辦園所機構來說,疫情對生存的打擊不小,老師閒在家裡還不如多做點服務留住家長,順便拍一些精美的原創視頻給機構做做宣傳。因此對老師錄的視頻要求很高,妝容身姿得到位,後期字幕特效不可少,一遍遍返工也說不準……本來家裡的材料和設備就不夠用,一個視頻前前後後錄下來,老師頭髮得薅一把下來。
難道只有做親子活動課程、開直播、錄視頻音頻才能彰顯幼兒園此時的專業價值嗎?我想不是的,我們還有很多重要的事情值得去做!
02 別著急錄網課,先問問孩子和家長需要啥
當教育的主要場所從幼兒園轉移到家庭中時,「基於幼兒年齡特徵和班級幼兒需要」的準則不會變,我們可不能忙中出錯,把平日裡一再強調的「兒童發展適宜性」都拋之腦後。那麼,老師在錄課、找資源之前,有沒有跟家長和孩子交流過呢?孩子的主要照料人需要什麼樣的支持方式呢?
儘管可能來不及了,但是面向家長做前期調查的重要性還是值得一提,畢竟了解家長在孩子教育上的實際需求,提供更適合的幫助,才是這項工作的出發點。
正如孫莉莉老師提出的:「不要用幼兒園課程的集體教育思路去指導家庭。」家庭場域有自己的獨特性,孩子家裡的場地材料,主要照顧成員的身份、年齡、作息,家長期待的線上更新頻率、活動內容,家長是否已有自己的安排等方面都是應該提前考量的。
正面案例:成都森林裡兒童託育中心家長調查問卷(節選)
在充分尊重家長意願的情況下,提供容易操作和堅持的項目,能避免線上課堂變成家長和孩子們的負擔。如果過程中能根據家長的反饋來調整活動,並邀請家長參與到內容的開發分享中,也不失為一場充滿趣味的「家園共育實驗」。
實施過程中,更加不可取的一點就是變相強制家長打卡、搞參與度公開評比,因為再有趣的活動失去了對個體自由意志的尊重都會變味。許多家長已經正式上班或是在前線防疫,不出門也得在家雲辦公。在群裡做任務打卡、幫孩子「做作業」、拍照錄視頻、抓住不配合滿地跑的孩子……參與的熱情難免日漸消退,群裡的回應也越來越少。
孩子在家裡,家長是主要教養人,幼兒園能提供的只是專業的支持和輔助,不可「喧賓奪主」,限制家長的教育自由;也不好過分熱心焦慮,畢竟我們叫不醒那些裝睡的人。
03 減少虛擬的線上教學,在真實的生活中生發教育資源
錄遊戲、美工、講故事視頻,再讓家長打卡,其實不是最有必要的家園共育形式,不能把眼光局限於此,孩子正在經歷的生活和事件才是廣博而深邃的教育資源。下面有三個值得關注的重點與大家分享。
1. 關注「病毒疫情」這個重要的教育契機
這次疫情是大部分孩子第一次經歷的危及自身的民生大事,對疫情本身的關注和探究本就是重要的學習資源,它遠比那些教學視頻意義深遠。
從這次疫情中,我們應該反思一直缺失自然教育和生命教育:為什麼人身上會有病毒?人與大自然的關係和界限是什麼樣的?人與人之間為什麼有欺騙?哪些善良的行為是孩子們的榜樣?……孩子以後會成為貪吃野味的食客、尸位素餐的官員,還是危險當前勇敢逆行的醫生護士、四處奔走籌集口罩的志願者?這些可能性不能說和我們的教育沒有關係。通過聊天、講故事、畫畫等,老師與家長可以做很多觸及心靈的嘗試。
佩莉奶奶在《沃利的故事——幼兒園裡的對話》這本書裡說:「你一定沒有辦法把思想拍成照片,但你可以寫一本關於思想的書——將事件和問題碰在一起時產生的對話、故事、遊戲都記錄下來,各種思想都會浮現出來,如同道德、科學與幻想共同享受著舞臺一樣。」
為此,成都市第五幼兒園就聯動家長群和微信公眾號做了《和孩子一起寫一本關於疫情的書》的活動,目前已經更新了《病毒從哪裡來?》、《傳染是什麼?》兩個篇章。他們讓孩子「通過繪畫、描述,傾述他們對疫情的看法,從而智慧地去面對它、穿越它,同時也分享孩子自己的故事,讓孩子們聽到、看到、感受到我們在一起。」
五幼豆丁譯如的作品:「自然之靈為了懲罰人類破壞環境,將病毒灑下人間,人們就會生病。」
「西湖兒童研究」公眾號的老師們設計了「家庭微項目」活動,「從孩子感興趣的話題入手,家長給予協助,支持著孩子圍繞某一個感興趣的主題開展一些實踐體驗性的探究活動」,從而把孩子零碎而隨機的探索轉化成有深度的學習。對疫情的關注就是其中重要的板塊。
西湖兒童研究《疫期家庭微項目指導手冊》
2. 做有溫度的情感聯結
長期被關在家裡不能出門,玩具也玩膩了,再加上對疫情的恐懼,孩子們開始出現了一些情緒問題。這時候,幼兒園可以以班級為單位,安排每天的線上分享時間,讓孩子們能通過手機看到自己的老師、小夥伴,和他們說說話,定能緩解內心的煩悶不安。講故事,分享日記、家庭錄像、親子作品等等都是很好的互動形式。
孫莉莉老師這些天就在倡議,「特別希望大家把老師們有限的精力、無限的熱情,放到切實為本班幼兒服務上去。和家長溝通每個孩子在家的表現,利用網際網路的便利,每天有計劃地和2-3個幼兒做一對一溝通,以一個班30個孩子計算,每天溝通3個,10天走一輪。在線家訪,請孩子給老師介紹自己的家、自己在家做什麼、喜歡什麼、幼兒園和家哪裡不一樣、說說自己一天是怎麼過的等等。每個家庭大概10分鐘就可以。這樣既能補足平時溝通不足的缺憾,建立每個孩子的家庭訪談檔案,對孩子和家庭了解更多,又能實時掌握家庭情況,給予更好的指導。孩子可以切實感受到老師對自己的關愛和想念,比看老師的視頻遊戲30秒有意義得多。我們的目標不是做業績,是為幼兒和家庭服務。」
杭州市西湖區學前教育教研員沈穎潔老師認為,「孩子和父母朝夕相處密切相伴的這些日子裡,是一個非常難得的增進親子關係的時機,如何幫助父母做到高質量的陪伴,如何幫助家長在遊戲、生活、閱讀等尋常時刻『看見並讀懂』孩子的成長也是非常難得的契機。」
孩子在家裡會鼓搗蔬菜、掃帚之類的物品玩角色遊戲,也會拿起一本大人的書咕咕噥噥念起來,聽到疫情的新聞還會發表自己的感想……所以平日裡沒有機會做的兒童觀察啊、沒時間寫的學習故事啊,都可以引導家長愉快自主地做起來。
3. 給家長傳遞「生活即教育」的理念
「生活即教育」不止發生在幼兒園的一日生活裡,家庭是主陣地。在生活中遊戲、在生活中學習,是最適合在家庭中開展的活動。疫情期間,家長和孩子有大把的時間和孩子呆在一起,平日裡沒有耐心等待孩子做家務勞動,在此時都可以好好實踐一番。一起關注和討論疫情,和家人一起準備晚餐,照顧家裡的動物和花草,利用居家環境可以生成很多有意義的親子活動。
「大人認為的勞動,在孩子手裡就是遊戲,大人認為的工具,在孩子手裡就是玩具。讓他們洗米、洗菜、擇菜、和面、擀皮、包餃子、打雞蛋、掃地、擦地、洗手絹、洗襪子、擦桌子……有的是事情可幹。慢慢幹,別著急,反正有的是時間。」孫莉莉老師說。
一直在提倡「生活化課程」的胡華名師工作室也分享了一份「居家趣玩清單」供大家參考。
胡華名師工作室《給幼兒園小朋友的疫情應對指南》
「生活教育」還有一個不可或缺的內容就是倡導規律健康的生活節奏。成人習慣了刷手機到半夜,被疫情打亂生活節奏是常態,但是對孩子來說,規律的作息飲食對身心健康穩定至關重要。當孩子每天有節律地生活時,他們在疫情中的混亂感、不安全感會有所減輕。
但我們也沒有必要完全套用幼兒園的一日生活流程,把各個時間段的活動安排都悉數塞給家長,這樣做不利於家長接受和堅持。幼兒園需要做的,是把作息時間安排背後的科學邏輯亮給家長看,比如告知家長幼兒在家也需要動靜交替的活動,參考科學制定的每日運動量(2小時)和電子產品使用時間(30分鐘)等,再由家長和孩子自己商量作息計劃。
04 網際網路時代,網絡資源是教師的減負利器
沒心思的家長讓孩子長時間玩手機、看電視,不懂教育的家長讓孩子練字、做數學題,在家憋悶和孩子大眼瞪小眼地鬧矛盾……當這些不太好的苗頭出現時,幼兒園就很有大展身手的必要了,所以我們得肯定幼兒園提供線上活動的意義。
但是為什麼線上的視頻音頻就一定得全部都要辛辛苦苦地原創呢?想讓老師輪流露臉和孩子交流,直接視頻聊天不是更貼心嗎?
平時沒有鑽研過線上活動和親子課程的幼兒園,不太可能在短時間內做出高質量的視頻。在網絡資源如此豐富以至於堆積成山的時代,更值得做的是去甄別優質的資源,根據園所的實踐和家長的需要,把開發原創與利用資源結合,給老師減減負,相信老師會主動去做更多更有意義的工作。
目前一些地區規定了三月前不開學,如果後期疫情不解除,無論是公辦還是民辦,更加系統化、專業化的線上保教支持方案還是會做起來。對此我們倡議,園長擦亮眼睛做,老師帶著心意做,不要做一堆吃力不討好的無用功,讓家長心累,讓自己心寒。
祝福老師們在做線上活動的過程中越挫越勇、學得一身本領,等待春暖花開,回到正常的教學中去!
主編 / 曄子
撰稿人 / 松松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日敦社幼師學院 」,原標題《停課不停學不是搞「線上公開課比賽」,也不是當「隔空保姆」,還有很多有意義的事可以做! | 日觀察》。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