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清時:如果真的做了教育部長……

2021-02-08 團結湖參考

日前,南方科技大學兩位學生因成績優異提前畢業,並獲得了南科大的自授文憑,同時兩人還被國外名校錄取。校長朱清時稱,這是中國半個世紀以來,第一次有一所大學發自己的文憑和畢業證書。在卸任南科大校長之前,朱清時為兩位學生頒發了學位證書,兌現了四年前的諾言。


遙想去年和朱校長面對面的對話,猶如昨日,一個人對一個學校能產生多大影響,從朱清時身上,我們還是能看到一些端倪。不管未來如何,他為我們開啟的不僅是一所大學之門!


當問及如果把您放到教育部長的位置上您會怎麼樣時,他這樣說道……


本期文章發表於《北京青年報》「青評論」周刊,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可看到全文,以下是小編為你特別呈現的精華節選。



朱清時:如果真的做了教育部長……


訪談者:王石川

受訪者:朱清時(中國科學院院士 南方科技大學校長)


  

青評論:南科大與其他高校最主要的區別在哪裡?


朱清時:推進教授治校,探索建立現代大學制度,實行理事會治理制度。南科大既是教學單位也是研究單位,為學生設置的課程少而精,比如學生一進校就可以參加科研等等。



讀大學不是為了簡單就業


青評論:現在一些家長往往盯著老牌名校,如果孩子報考了南科大,他們擔心孩子的就業,南科大畢業生以後存不存在就業問題?


朱清時:南科大立足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激活學生的想像力,主張「拋棄虛文憑,追求真本事」。學生有了創新能力,未必能成為劉翔,但可能成為比爾·蓋茨。讀大學不是為了簡單的就業,就業只是一個較低的層次,如果創業能力很強,就業根本就不是問題,完全可以創造出一個產業。

青評論:南科大一直處在風口浪尖,她最為人關注的是去行政化改革,您能介紹一下南科大去行政化的現狀嗎?您最大的感觸是什麼?


朱清時:最大的感觸是去行政化比想像中還要艱難,教育改革的步伐沉重,推進緩慢。一方面,上級部門仍然習慣於用行政化的思維來管理,用權力幹預學校的正常運行。對南科大不放心,老是來檢查,老是要求我們匯報,老是對南科大的具體事務直接幹預,這說明上級部門還不太適應尊重教學規律。另一方面,在南科大內部,不少管理幹部、行政人員仍有根深蒂固的行政化思維,不接受去行政化,不習慣讓教授治校。從內到外的雙重阻力,使南科大徹底去行政化變得緩慢而遙遙無期。

其實,學校是一個學府機構,學府就應該按照教學規律來辦事,誰掌握教學規律就應該讓誰來管理,教授掌握教學規律最多,就要尊重教授管理學校的權利。


南科大是學府不是企業


青評論:辦大學畢竟不是搞企業,如果設定過於功利化的量化要求,會不會干擾你們辦學?


朱清時: 當然會。這是行政幹擾,政府一旦急功近利,就會要求南科大儘快有產出,有收穫,這樣才有政績。我們也在努力,既要嚴格按照教育規律辦學,也要讓政府意識到,辦學不能太急功近利,不能以簡單的投入產出來衡量辦學成果,南科大是學府,不是企業。我相信政府領導最終會意識到行政權力必須讓位於教育規律。


青評論:現在社會上有一種擔心,如果去行政化的理念難以貫徹,「教授治校,學術自主」成了泡影,南科大就可能成為第二個深大。


朱清時:對!因此就更應該堅定地推進教育改革,去行政化不僅是南科大的事,也是政府部門的責任,少在具體事務上插手,多從制度創新上扶助,南科大才有希望。誰都不願意看到南科大成為第二個深大,我希望全社會一起推動教育改革,支持南科大。




去行政化阻力大但我不會妥協


青評論:面對去行政化的巨大阻力,你會否妥協?


朱清時:去行政化的阻力雖然非常大,遇到的困難也非常多,但我不會妥協。攀登高峰,實現目標,不可能一步到位,也不可能走直線,迂迴前進,最終也能抵達終點。我剛到南科大時,去行政化的願望很強烈,但現在看,去行政化的改革,追求一步到位不太現實,一步一步地來,不是退縮也不是妥協,而是一種技巧。改革方向比改革方法更重要,堅定改革方向,一步一步地走下去,阻力小一點,步伐更穩一些,離目標就會越來越接近。


青評論:現在大家一直在談去行政化,如果沒有體制上的根本變革,高校去行政化會不會很難單兵突進?


朱清時:是的。體制是個很大的原因,但是不能因為體制沒有根本變革,就放棄去行政化的努力,坐等改革,一事無成。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可以去行政化,去行政化很難單兵突進,但不突進就不可能有一點進展。體制改革和去行政化是互動的,相輔相成,互相配合,去行政化改革能夠推動體制的根本變革,體制的變革又能推動去行政化改革。


青評論:近年來輿論對教育部推動的去行政化改革頗有微詞,應該說,無論原教育部部長周濟還是現任教育部部長袁貴仁,都曾做過高校校長,對高校過度行政化一定深有感觸,為何他們的改革措施沒能大刀闊斧?


朱清時:我的理解是,位置決定思路,無論誰坐在教育部部長的位置上,一般都有求穩的心態。過多地考慮維穩,做起事來就會束手束腳,沒有改革銳度,不敢大刀闊斧。


青評論:如果把您放到教育部部長的位置上,您會有什麼大的動作呢?


朱清時:這是一種假設。如果真的做了教育部部長,我也會有很多壓力和顧慮。不過事在人為,一些有魄力的改革家到了關鍵位置,還是能夠有所作為的,比如胡耀邦,他在任時就突破了很多束縛,推出了一系列改革,並且卓有成效。可以說,一個人在關鍵位置上能不能改革,跟誰在這個位置上有直接關係,有的人就有魄力、有膽略、有決心改革,最好的例子是鄧小平。


來源:北京青年報



-我是分割線,我不切割觀點---



團結湖不是中南海,但能看見長安街。

如果眼神夠好,還能看見遼闊的大陸。



搜索微信號「Talkpark」

或點擊標題下方「團結湖參考」可訂閱。



相關焦點

  • 朱清時 「慘勝」
    這確實很有可能,單從利益上說,我們沒有理由請朱清時先生登上封面,可我們還是做了,因為這樣做是對的——他的身上含有真正重大嚴肅的公共議題:高等教育改革。「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聽過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這句名言的人很多,在現實中知道如何去實現的人寥寥無幾,朱清時是其中之一。
  • 朱清時:道路是對的
    日前,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在談到朱清時將要卸任南科大校長時對南科大改革表示遺憾,認為南科大既想改革創新,又想得到體制認可,只會陷入所謂的囚徒困境。「比較可惜的是,南科大還是採取了傳統思維方式和傳統管理模式,讓朱清時的很多理想沒有得到實現。」  全國政協委員、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也說,朱清時做的是一種特殊的事業,不要指望有推廣性和普遍性。
  • 朱清時南科大這5年:「慘勝」
    中科大化學物理系教授楊金龍從1997年起就在朱清時的實驗室工作,曾長期擔任朱清時的助手,他感到,「到南科大做,我想(他)還是想挑戰一些事情……他就覺得在科大有的事情他做得不是特別,體制內嘛,他動不了的東西嘛,他就想挑戰一下。他如果都覺得自己100%都把握了,他可能就沒太大興趣了。」《人物》記者接觸的大部分中科大老師都認為,兩所「科大」有諸多相似之處。
  • 朱清時:用科學的方法重新審視迷信的東西
    中科院院士、原校長朱清時的辦公室位於理化大樓二樓的角落裡。門口沒有牌子,很低調。辦公室裡生活痕跡很重,隨處是書和古玩,甚至有些凌亂。如果沒有外出計劃,他每天埋在辦公室看書寫文章,研究他心愛的古玩。與他在科學方面的成就相比,人們更熟悉朱清時在教育改革方面的嘗試。任中科大校長期間,他堅守「小而精」的辦學思路,不圈地、不擴招。
  • 記公派留學代表人物朱清時
    1989年11月  國家教育委員會在「關於出國留學若干方針政策問題的請示」中提出,在原來的「按需派遣,保證質量,學用一致」的方針中增加「德才兼備」的要求;在國家公派留學生的選拔方面,取消了將名額分配到具體單位的做法,實行「限額申報,專家評審,擇優錄取」,後來又實行了「按照項目確定人員,定向(項)派出」的方法;在留學生的類型方面,規定「今後除少數學科外,原則上不派出國攻讀學位的人員
  • 南科大校長朱清時將卸任:不改革對社會是打擊
    南科大一位學生將朱清時比作教育界的袁庚(曾經的蛇口掌門人,打響改革開放第一槍),朱清時很尊敬袁庚,但自認與他不能相提並論。袁庚所行的經濟改革得到理解,「不改不行,不改餓死」;相較之下,他的教育改革顯得有些孤獨,「不善溝通化解矛盾,做的事很多人不理解」。  袁庚在做蛇口工業區時,落下了三大遺憾;朱清時一路摸著石頭過河,也留下了兩大遺憾。
  • 人物 朱清時:南科大五年,艱難的改革
    兩年後的今天,朱清時卸任南科大校長。從2009年籌辦到2014年卸任的五年間,為南科大的各項改革努力的朱清時身心俱疲。其間,圍繞他的爭議一直未間斷。港科大三教授、耶魯大學副教授鍾偉民等人曾批評他急功近利、違背基本教育規律,但又有眾多的學生和家長是他堅定的支持者。一名家長對媒體說:「如果當時朱校長走,我們也就走了。屁股一拍,想都不用想。」
  • 爭議校長朱清時的5年教改成績單
    朱清時並不希望自己是南科大的形象代言人,如果說最初的「高調」是為了讓社會知道南科大要做什麼、怎麼做。在大家知道之後,朱清時寧願回歸「低調」,更希望用一盞燈來形容這樣的作用,「就像南科大校徽一樣,點亮了一個火炬、一盞燈,影響了很多人的觀念,把改革具體化,並都在做,做得還不壞,沒有失敗,就是很大的成功了。」
  • 朱清時或卸任南科大校長 拒回應"教改失敗"說法
    今年9月,朱清時校長職務的5年聘期屆時將滿,有媒體稱朱清時可能不會連任校長。南科大新任黨委書記李銘,幾天前從深圳市公安局局長的位置上卸任。據悉,李銘曾有高校工作經歷。但有教育專家認為,原政府公職人員任黨委書記,可能標誌著南科大去行政化的失敗。
  • 朱清時卸任南科大黨委書記 專家:標誌改革失敗
    (相關新聞:深圳原公安局長李銘接替朱清時任南科大黨委書記)朱清時:參加任免會並作現場發言網易教育第一時間聯繫朱清時,他的手機關機。工作人員透露,朱清時也參加了21日的任免大會,並在現場發言,情緒穩定。目前他已經回到安徽過年。
  • 朱清時:我們需要有批判思維的學生
    南科大校長朱清時走進考場時被媒體圍堵。朱清時校長稱參考學生有批判思維。  南科大筆試首次增加主觀題  南科大自主招生能力測試時長兩小時,從9點半到11點半,考試成績將於2周後公布。廣東省取得參考資格362人,缺考19人,其中來自深圳高中的有150人,共分為9個考場。  在考前的家長見面會上,朱清時校長介紹了今年的自主招生能力測試的一些新特點。
  • 南科大安徽學子獲劍橋大學錄取 記者對話朱清時
    「其實這三點大家不陌生,我們懷念的西南聯大就是這樣做的。」朱清時說,「南科大這五年辦學清楚地顯示了教育最重要的規律,只要做到以上三點,即便不順、也有不足,但成效還是很快就出來了。」他說。  朱清時坦言,南科大剛成立時,關於管理隊伍、教師人才、教學大綱等的抨擊並不「友好」,「新生兒頭幾年當然還不健全,這樣的氛圍不利於創新。」
  • 科學網—朱清時:盡全力回答「錢學森之問」
    揭牌儀式上,南方科技大學校長朱清時表示,今年學校採取了全新的「基於高考的綜合評價錄取模式」進行招生,這是中國在招生制度改革的關鍵環節的一次重要探索,也是為實現教育改革跨出的又一步。  據了解,南科大今年招收到188名新生。為避免新生選修過多選修課導致負擔較重,南科大將課程壓縮到了8門,並且第一年暫時不安排選修課。
  • 朱清時:中國大學「去行政化」改變很難
    朱清時:中國大學「去行政化」改變很難 17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校長朱清時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  因參照香港科技大學建校模式,要建成一所亞洲一流的研究型大學,南方科技大學被稱作「中國高等教育改革排頭兵」,自誕生以來一直飽受爭議和關注。在「去行政化、教授治校」理念下,朱清時也成為輾轉在中國高教改革風口浪尖的焦點人物。
  • 朱清時談中科大少年班:為教改創路 成本就不高
    不是我們強迫他讀書,是他自己喜歡讀書,如果不給這些孩子機會,就埋沒了他們。不讓他們學習,反倒讓他們難受。  他們就是與眾不同,需要特殊的教育。  新京報:對少年班的批評,主要集中在你任校長期間?  朱清時:對,我知道,那段時間批評很多,這個很自然。  我這一生也遇到很多批評。
  • 朱清時的「南科」一夢
    朱清時近影大師訪談錄第75期:朱清時的「南科」一夢 童年最大的快樂就是想像各種美好的事情大師:能不能先回憶一下您的童年和成長環境那時候我家兄弟姐妹很多,父親是1940年大學畢業的知識分子,解放前在國民黨政府裡面做職員。那個時候做職員就少不了集體加入國民黨,那時候國民黨也不像共產黨管得這麼嚴,還要申請,還要考驗。就是發個表格,讓大家都填表加入國民黨,他也加入了。結果在解放後,這個是說不清的歷史問題之一。國民黨逃跑之後,他就留用在四川省政府,跑到金堂縣去徵糧。
  • 最具爭議校長朱清時:這五年沒有失敗,把南科大好好交給深圳
    9月1日,南科大即將結束「朱清時時代」。       當有媒體以「遺憾朱清時」為標題做了報導,朱清時認為這個標題很糟糕,他對此有意見,也很失望。「學生基本上對教學是滿意的。(用)遺憾吧,就讓別人以為好像是朱清時出了什麼大問題。」
  • 南科大校長朱清時:高校去行政化需大批有風骨的人
    齊魯晚報:您卸任南科大校長後,將要做什麼?  朱清時:其實我到南科大工作之前,已經在故宮博物院的古陶瓷研究基地工作。我想我離任之後,還是會去故宮博物院做我喜歡的事。  朱清時:從一開始,我就能理解大家對南科大的關注。因為在我們國家,教育改革是一個大問題,很多人對教育改革都有意見,但是真正實踐的人又很少。南科大從一開始就想探索高校改革的問題,因此我們有了教育去行政化改革,我們還要回答錢學森的問題——「我們的學校為什麼培養不出傑出人才?」這些都是社會很關注的問題,想要看看南科大究竟能做成什麼樣。
  • 中國科大校長朱清時榮獲日本創價大學最高榮譽獎
    10月5日至8日,中國科技大學校長朱清時應邀赴日,訪問了日本創價學會和創價大學。    日中友好知名人士、日本創價學會名譽會長、創價大學創始人池田大作先生會見了朱清時校長一行,雙方進行了親切友好的會談。
  • 朱清時:一些沒有辦好的大學就得倒閉
    核心提示: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南方科技大學校長朱清時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時發出警報:「一些大學沒有辦好,沒有含金量,就得倒閉!」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南方科技大學校長朱清時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時發出警報:「一些大學沒有辦好,沒有含金量,就得倒閉!」「生源危機,這是中國高等教育新陳代謝的一次機會。」朱清時委員說,一方面,適齡高中畢業生越來越少;另一方面,過去一些年大學建的越來越多,畢業證書的含金量越來越低。有此擔憂的不止朱清時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