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等待遇 曹一作(新華社發)
《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簡稱「31條惠臺措施」)發布一年來,大陸已有25個省區市72個地方分別制定具體落實舉措,涵蓋東部全部省份、中西部和東北大部分省份及全部計劃單列市。
從產業、財稅、用地、金融,到就業、教育、文化、醫療,涉及諸多領域的「31條惠臺措施」彰顯「兩岸一家親」理念,體現大陸率先同臺胞分享發展機遇的真誠意願,給在大陸發展的臺企臺胞帶來了實實在在好處。
春風化雨顯真情,落實承諾暖人心。「31條惠臺措施」突出的「含金量」「含情量」,正不斷轉化為臺胞在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中的參與感、獲得感和融入感。
在蘇州,源成鋁製品製造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裡,機器開足了馬力,工人緊張忙碌,生產形勢喜人……這家臺企在大陸發展已10餘年,主要研發生產汽車、摩託車用鋁合金輪圈及相關模具。
董事長蔡禮文辦公桌上,放著一本《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彙編》小冊子。他常常翻看,還與公司高管和財務人員一起研究。
「『31條』出臺後,大陸各地惠臺措施不斷落地。2018年度,我們公司申請高新技術企業、研發技術中心的縣級以上獎勵約17萬元,高新技術企業彙算清繳後可享受退稅款208萬元。」蔡禮文說。
圖為蘇州源成鋁製品製造有限公司董事長蔡禮文向記者展示他時常翻閱的《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彙編》(新華社記者陸華東 攝)
「31條」提出,臺企可以特許經營方式參與能源、交通、水利、環保、市政公用工程等基礎設施建設。江蘇崑山臺企研華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受益者。
去年6月,研華科技與崑山交發集團達成戰略合作。「我們實質參與了崑山軌道交通規劃,還得到政府在研發及智能化改造方面的支持。」總經理陳順浪說,「這些政策鼓勵使公司更堅定在大陸永續發展的信心,我們將加大投資建設研發機構和實驗室。」
據不完全統計,一年來,已有2000餘家臺企享受到高新技術企業等各類稅收優惠,100多家臺企獲得工業轉型升級、綠色製造、智能製造等專項資金支持,一批優秀臺企中標北京新機場、港珠澳大橋、武漢天興洲長江大橋等政府採購項目。
「『31條』讓我們充分感受到祖國大陸對臺商的全方位關懷。」蔡禮文說。
「31條惠臺措施」為臺企在大陸實現更好更大發展注入新動力。2018年,兩岸貿易額達2262億美元,同比增長13.2%;臺商投資穩步增長,全年共批准臺商投資項目4911個,同比增長41.8%。
1992年,14歲的曾仁宏從臺中隻身來到福州八中讀書,福建中醫學院畢業後又在北京中醫藥大學獲得碩、博士學位。如今,他已是福州市第六醫院康復科副主任,併入選市級臺灣人才專家庫。
來自高雄的劉其享擁有博士學位,因為島內高校工作難找,便將目光投向大陸,在湖北經濟學院找到了專業對口的舞臺。他現在是一名副教授,去年還榮獲「湖北青年五四獎章」。
「31條」提出,逐步為臺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待遇,包括鼓勵臺胞參加大陸職業考試、參與人才計劃、參加榮譽稱號評選等。一年來,100多名臺胞獲得大陸各地「五一勞動獎章」「三八紅旗手」「五四青年獎章」等榮譽稱號。
圖為劉其享執教的湖北經濟學院,該校現有臺籍教師約40人(圖片來自湖北省人民政府網站)
去年,臺生報考大陸高校人數、臺青來大陸就業人數以及由大陸就業創業機構提供服務的新增臺企數量,都保持兩位數增長。
越來越多臺胞選擇來大陸發展,實現人生理想。曾仁宏說:「『31條』及配套措施,讓臺灣人才在大陸找到更好發展平臺。」
為臺胞在大陸安居樂業創造更便利優越的環境和條件,是大陸各地落實「31條」共同努力的方向。
在同等待遇方面,湖南提出,持居住證臺胞可辦理機動車登記、申領駕照、購買商品房、參加社保、繳存住房公積金、享受同等就醫待遇;江蘇崑山明確,在當地生活的臺胞及家屬享有與崑山居民同等的醫療衛生服務待遇等。
在涉臺服務方面,天津將《臺灣醫師短期行醫執業證書》辦結時限由原來近1個月縮短至3個工作日;浙江設立聯繫服務窗口,為臺胞來浙投資、學習、工作、生活提供政策諮詢和輔導。
「『31條』讓我們安心,在大陸工作、生活更有家的感覺。」劉其享說。
2018年,臺灣桃園青年範姜鋒在網絡社交平臺發得最多的內容就是大陸各地惠臺措施和相關信息,他希望第一時間分享給臺灣朋友。
作為廈門啟達海峽雙創基地聯合創辦人,範姜鋒特別關注面向臺灣青年的政策。「以『31條』為中心的系列惠臺措施在島內引起廣泛迴響,加上大陸各地為臺青提供的服務周到妥帖,越來越多臺灣青年看到大陸的好機遇。」他說。
「31條」出臺一年間,海峽兩岸青年就業創業基地和示範點新增23個,累計達到76個,共入駐或服務臺企及團隊約2000個,逾萬名臺灣青年在此逐夢。
「去年以來,我們基地收到臺灣青年創業諮詢量明顯增長。」範姜鋒說,以前多是餐飲、文創等行業人士,現在多了不少醫師、教師、社工等專業人士,還有人諮詢市政、水利、環保等「31條」提及的新領域。
圖為今年1月,林智遠(左)和範姜鋒在福州開會(新華社記者許雪毅 攝)
對平潭自由貿易區兩岸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林智遠來說,「31條」最大好處是「為臺灣青年的未來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2015年,這位臺灣嘉義青年和妻子來到平潭創業,打造了「石頭會唱歌」藝術聚落,創業成功後又入職國有企業,擔任副總經理。
榮獲2018年福建省勞動模範稱號,讓林智遠很有成就感。「年輕人需要機會、舞臺,榮譽是大家對我工作的肯定。」他說,「作為沒資源、沒背景的臺灣年輕人,大陸正幫助我實現自己的最大價值。」
為臺灣青年提供更大舞臺,讓他們盡情揮灑才華,是「31條」的初心之一。
「湖北62條」裡,涉及鼓勵臺灣青年創業就業的內容多達18條。該省加快實施「千崗迎臺青」計劃,在武漢的首場大型招聘會上,武漢大學、烽火科技、長江產業投資集團等近百家單位提供1700多個實習就業崗位。
全國臺企聯副會長、臺青企業管理諮詢有限公司董事長林子凱坦言,臺灣市場有限,人才飽和,發展機會較少。大陸經濟發展機遇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等政策本就十分吸引臺灣青年,「31條」更是為他們來大陸圓夢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我們生逢其時,在大陸這片熱土上觸摸到逐夢的人生舞臺。」林子凱說,在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浪潮中,臺灣年輕一代將更好地放飛青春、實現夢想。
▲「31條措施」實施後,廈門制定具體落實舉措,去年首批臺青入住廈門公共租賃房(圖片來源:中新網)
2018年2月28日國臺辦發布「31條惠及臺胞措施」在兩岸間引起巨大反響,在此措施發布實施一周年之際,全國臺企聯常務副會長、廈門日月谷溫泉度假村董事長陳信仲昨天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31條措施」實施後,大陸各省市積極推出具體實施細則進行落實,廈門推出了「惠及臺胞60條舉措」,臺商、臺胞切實感受到「同等待遇」,也在創業、就業、學習、生活和企業經營等方面體會到實實在在的好處。
陳信仲表示,他對廈門60條惠及臺胞舉措中印象最深的其中一條是,支持臺資企業參與廈門基礎設施建設。「據我了解,好幾家做水泥澆注的臺資企業,現在都參與到廈門地鐵建設中去了,而以前臺企參與地鐵建設,是不允許的。」此外,陳信仲還指出,廈門設立了專門的臺灣創業館,很多臺灣青年在這裡創業獲得了補貼。
昨晚,廈門臺商協會會長吳家瑩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31條措施」是推動兩岸融合發展的一個大邁進,在短短一年中,確實看到兩岸青年的交流非常頻繁,臺灣青年一撥接著一撥「登陸」實習、就業、創業,島內科技人才來大陸的也多了。
在廈門,他有更深感受。他說,在「31條」發布後,廈門很快推出「60條舉措」,在就學、就業、創業、生活等諸多方面進行接地氣落實,反響很好。在實施過程中,相關政府部門非常重視政策落實情況,經常到廈門臺協調研、了解政策推行有哪些不足的地方,優化營商環境,引得其他省市臺商羨慕,為此,吳家瑩開心表示:幸福的臺胞在廈門。
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副院長、教授李振廣對導報記者表示,31條惠及臺胞措施已經在大陸各地全面鋪開,不僅受到廣大臺灣青年的熱烈歡迎和積極響應,而且兩岸經濟社會融合效果明顯。兩岸經貿聯繫越來越密切,更多臺灣同胞來大陸就業、創業、學習、生活。據了解,2018年臺灣同胞來往大陸首次突破600萬人次,「首來族」達到了40萬人,均創歷史新高。
此外,「31條措施」在臺灣島內產生巨大正面反響。越來越多的臺灣同胞感受到了大陸對臺灣同胞福祉照顧的真誠,對大陸的好感度和對「九二共識」的認同度大幅提升,對「兩岸一家親」理念的認知也有了更切身感受。這一積極現象為進一步推動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營造出良好的島內社會氛圍。
「31條惠臺措施」移動應用產品在京舉行發布儀式 朱樂/攝
「31條」APP的「形象大使」融融 朱樂/攝
在《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簡稱「31條惠臺措施」)發布實施一周年之際,為向兩岸同胞提供優質資訊服務,中國網際網路協會海峽兩岸網際網路交流委員會27日在京正式發布「31條」移動應用產品。
發布儀式以「融愛·融合·融慧」為主題,展示了「31條」APP的權威信息發布、兩岸資訊聚合和社區問答互動三大主體功能,集合了大陸25個省區市72個地方落實「31條惠臺措施」的實施細則、最新資訊並解答網友的提問。據介紹,這是目前首款提供兩岸資訊服務的權威移動應用平臺,也將大陸為臺胞提供的線下服務實現了線上延伸。
記者現場下載該App試用,發現三大主體功能區域已有豐富的文字、圖片與視頻內容,為方便臺胞使用,所有文字均以繁體漢字呈現。許多在大陸發展的臺胞在微信朋友圈裡轉發推薦「31條」App。據悉,該款App將在網際網路各大應用市場陸續上架,內容和服務功能也將不斷充實完善。
圖為「31條」APP的主界面截圖。(新華社記者趙博)
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副主任陳元豐出席發布儀式,並與四名臺灣同胞一同按下按鈕,正式發布「31條」APP。臺商、臺青代表及兩岸網際網路業界人士、兩岸專家學者等近百人共同見證。
儀式上,北京市臺資企業協會會長章啟正等四名臺胞代表講述了在大陸追夢、圓夢的故事。作為「31條」APP的「形象大使」,承載著滿滿祝福的卡通形象「融融」也同步與大家見面。
北京首鋼基金創業公社港澳臺總經理鄭博宇接受採訪 朱樂/攝
北京首鋼基金創業公社港澳臺總經理鄭博宇作為臺青代表之一,在分享自己的創業故事時表示,很多臺灣年輕人在「登陸」時不了解當地情況,這使得「接地氣」成為他們面臨的最大困難,「我認為31條惠及臺胞措施是這幾年大陸出臺的整體上最完整、最全面,也是讓臺胞最有獲得感的政策。」 鄭博宇說,各地陸續出臺的「31條」落地細則,讓這種獲得感更加地實實在在。
中國人民大學中法學院經濟學系主任林承鐸接受採訪 朱樂/攝
來自臺南的林承鐸已經在大陸學習、工作二十年有餘,如今擔任中國人民大學中法學院經濟學系主任的他,成為許多臺灣的同學、朋友「登陸」發展之前首選的諮詢對象。「有了『31條』APP,就像擁有一個免費的資訊超市,需要什麼都可以自己選擇。」 林承鐸告訴記者,以後他就可以把「31條」APP直接推送給同學、朋友們,為他們提供「31條」官方、權威的解讀,也為他們找到溝通、聯絡的渠道,「互動很重要,大家可以在這個平臺上,分享各自經驗,共同解答問題。」
「臺灣同胞對『31條』及其實施細則有什麼樣的疑問,大陸的年輕人覺得有什麼可以跟臺灣同胞合作的項目,我覺得未來都可以通過這個平臺得到媒合。」致力於為兩岸青年搭建起溝通橋梁的「葉班長」葉青林說,他相信,「31」條APP將成為推動兩岸青年交流融合的一個絕佳平臺。
「31條惠臺措施」於2018年2月28日發布,實施一年來給臺企在大陸的投資興業和臺胞在大陸的發展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提升了臺灣同胞在大陸各地學習、工作、生活的便利化程度,使臺灣同胞享受同等待遇在更大範圍和更多領域得到了落實,讓臺灣同胞有更多的參與感、獲得感和融入感,進一步促進了兩岸經濟社會的融合發展。
據介紹,未來「31條」APP將致力於實現更權威、更專業的信息聚合;進一步精準定位,突出本地化服務;強化社區互動,實現信息共享;打造會員成長體系,讓更多用戶參與「31條」的成長和建設。
資料圖:國務院臺辦發言人安峰山。 中新社記者 張勤 攝
國臺辦發言人安峰山27日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披露,《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31條惠臺措施」)提升了臺灣同胞在大陸各地學習、工作、生活的便利化;臺胞享受同等待遇在更大範圍和更多領域得到了落實;臺胞有更多的參與感、獲得感和融入感,進一步促進了兩岸經濟社會的融合發展。
據介紹,目前,大陸已有包括25個省區市在內的72個地方分別制定了具體落實舉措,涵蓋東部地區的全部省份、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大部分省份及全部的計劃單列市。不少地方公布包括政策解讀、辦事流程和聯繫電話等內容的實施細則,基本做到「條條有案例、項項有著落」;一些地方結合本地實際先行先試,為臺胞臺企提供更多的與當地居民和企業的同等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