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沒有走,他以另外一種方式;透過現象看本質,這裡是缺舟也渡人」
無人明知身後事。
人在走了之後,按照不同的說法,有著不同的存在形式。
有些人活著,但是他的精神已經腐爛;有些人已經走了,但是卻會永遠存在我們心中。
對於人去世之後的遺體處理方式,都應該遵循當事人的意願。
有的選擇海葬,有的選擇直接下葬,還有的選擇火化。
不過因為我們的傳統觀念影響較深,所以大家覺得去世之後一定要保證自己屍身的完整程度。
在眾多處理方式之中,遺體捐贈是最少的,但也是最讓人敬佩的。
記住這個名字,他叫周巖坤,山東樂陵人,享年15歲。
他將自己的遺體捐贈。
他已經走了,但是他以另外一種方式讓人們在心裡記住了他。
12月8日,周巖坤走了,家人遵循他的意願,將他的遺體無償捐贈用於醫學研究。
生前他曾表示:「學業未完成,沒為社會作出貢獻,希望捐獻遺體貢獻微薄力量。」
缺舟:
一個人的力量或許是微薄的,但是積沙成塔,集腋成裘。
小小的涓流匯聚起來那就是氣勢磅礴的大海。
我相信沒有人比他更不甘心了,只有快要失去的時候,才能明白生命的珍貴。
所以我們這些活著的人有什麼不理由不去珍惜自己的生命呢?
在患病過程中,他所呈現出來的狀態是那樣樂觀和開朗,也沒有抱怨自己的命運,沒有怨恨這個社會。
感受到社會暖意的他,還想著為社會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這就是一種善心的傳遞吧。
遺體捐贈對於社會醫療衛生事業來說是大有裨益的。(人體解剖,人體器官移植等都需要大量的遺體來源)
這種行為是一個人高尚品格的體現,是一種對自身對社會乃至對自然的一種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
說了這麼多,但有一個概念需要明確這個是需要自願和無償的。
他只是一個選擇,我們之所以感動和覺得觸動,正是因為這樣的品德很高尚,我們做不來,所以很憧憬。
其實很早之前我看感動中國人物的時候就明白,那些人幾十年如一日的做著常人難以堅持的行為,秉持著別人難以理解的思想,而最後的出發點都是回報社會。
這才是真正值得被銘記和讚揚的人啊!
他們或許上不了所謂的熱搜,但是我們會在我們的心田上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