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三萬
摘要:二戰時期,隨著技術的進步,轟炸機機頭都開始採用擋風玻璃。那麼這種擋風玻璃到底有多牢?能夠防彈嗎?
二戰時期,隨著技術的進步,轟炸機機頭都開始採用擋風玻璃。那麼這種擋風玻璃到底有多牢?能夠防彈嗎?
由於飛機速度越來越快,在駕駛艙裡的飛行員飛行中要面對空中凌冽的大風洗禮,早期很多長期飛行的飛行員臉上都是被大風吹得枯乾甚至有些硬化的老皮,因此「老皮臉」也就成了老鳥飛行員的特有標誌。二戰後期的轟炸機速度都已經了500公裡/小時,這樣的速度下,迎面吹來的強風,甚至能讓人眼睛都睜不開,嚴重的還將危及飛行安全,所以,給飛機裝上擋風玻璃就是勢在必行了。
擋風玻璃由於對飛行安全至關重要,所以對材質和加工的要求很高,幾乎涵蓋了玻璃加工的所有高精尖技術,堪稱「玻璃加工技術的皇冠」。一方面要為飛行員提供良好的視野和充分的採光,又要能夠承受高速飛行狀態的強烈衝擊,這兩方面的要求簡直就是相互矛盾的,所以對擋風玻璃的技術要求,確實非常高難度。
當然,牢固度是首先要考慮的,因為軍用飛機還不同於普通的民航客機,不僅僅要面對自然界的環境,還要面對戰場上的各種情況,來確保飛行員的安全。
那麼有多牢?
當然是相當牢,就跟二戰時期所有相同厚度的玻璃一樣牢!就是說你只要捨得買那麼厚的玻璃做窗戶,你的窗戶也同樣牢。當然,轟炸機是軍工產品,窗框架子,安裝工藝肯定比民用的還要牢,但玻璃本身,也就是那麼一回事。照這麼說,那不就是普通玻璃嗎?
對了,就是普通的玻璃,也許在那個年代不算很普通,但肯定比不上如今的汽車擋風玻璃。轟炸機機頭的擋風玻璃,就是給機首機槍手擋擋風,然後利用玻璃的透明度獲得儘可能廣闊的觀察視野。
那個時代的空戰,肉眼觀察實在是太重要了,空軍招空勤人員時,眼神好視力佳是首先考慮的因素。二戰時期整個人類的工業水平擺在那裡,材料技術才剛剛開始萌芽。要知道二戰剛開始,膠合板機身,蒙布機翼都還沒淘汰呢,有的戰鬥機座艙甚至都沒有艙蓋,完全是敞開式的。等轟炸機機首加裝玻璃機槍艙,已經是航空技術在戰爭中飛快發展之後的產物了。
到二戰後期,全金屬機身的飛機逐漸成為主流,但是老實說,金屬機身真正遇到火力攻擊時,牢靠程度也說不上比機頭那個玻璃艙強到哪裡去。
前幾年有個網遊的宣傳視頻做的很不錯,其中一段是蘇聯空軍女飛行員拼命垂直拉起,後面德軍飛機也跟著垂直拉起,並進行咬尾攻擊,一顆子彈從艙蓋後方射入,從女飛行員臉側穿過,擊穿前艙蓋之後飛了出去,濺射的碎玻璃劃傷女飛行員的臉,畫面精緻唯美,可惜真的空戰裡這一幕根本不可能,航空機槍、機炮子彈與普通彈藥不同,它的鋼彈芯不是尖錐體,而是一個圓柱體,出膛時還有鉛包裹成圓錐體以保持飛行狀態,一旦擊中敵方飛機,第一次撞擊就會撞散包裹鋼芯的鉛,然後就剩一根手指那麼粗細的鋼柱體,在飛機座艙裡翻滾亂躥,撕扯著飛機裡所有它碰到的東西,在動能耗盡前,它會做出你根本意想不到的無序動作,就是不會直線飛行,所以一槍兩洞,在現實中沒有傷到要害這種好事,就別指望發生在飛機上。面對這種攻擊,即使美國B-29「超級空中堡壘」這樣的超級轟炸機,也只是承受能力夠強,而不是可以抵禦攻擊。這時玻璃、鋼鐵、航空鋁材,原本那點材料上的強度區別,也都變得同樣的不牢靠,而如果沒有遭受攻擊在正常的飛行狀態中,玻璃那點強度也足夠牢靠,這種情況下,普通玻璃就普通玻璃吧。戰爭年代生產成本還不能過高,自然不可能會生產透明度好又牢不可破的替代產品出來之前,牢靠不牢靠,都只能拿普通玻璃來用了。
其實,沒有人會想用擋風玻璃來抵擋子彈,這根本就不可能。就連機體的金屬蒙皮都擋不住高射機槍或者高射炮的攻擊,憑什麼要求擋風玻璃具有這樣的防彈能力?
在戰爭中,全金屬的機身被打得千瘡百孔也是很常見的,要不是彈孔太多透風太冷,估計都懶得修,只要堅固的骨架勉強還能保證機體結構完整就行了。那麼對擋風玻璃就別太高要求了,和機身沒有什麼本質區別,就是位置在機頭,感覺上更重要一些。實際上被防空火力擊中的概率是差不多的,那就各安天命吧。
而且話再說回來,別說二戰時期了,就是現在,材料科學、加工技術都已經比那時先進多了,但擋風玻璃的強度依然還擋不住一隻小鳥的撞擊,更何況七十年前的二戰呢?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