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163|二戰|梅塞施密特公司|轟炸機|亞歷山大·利皮施|火箭...

2020-12-13 騰訊網

眾所周知,空軍作為一支高科技軍種,從出現就能扭轉戰爭的局勢,對戰爭的勝利將會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而在空中當中,轟炸機作為一支非常古老的機型,還是空軍當中一支重要的進攻型力量,從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發展到現在一直備受大國的青睞。要說起轟炸機的發展史,肯定是在二戰期間。在二戰期間隨著戰爭的需求,航程遠、載彈量大的轟炸機被研製了出來。比如當時的B-17四發重型轟炸機等。

二戰前期,當時就已經有很多轟炸機參加了戰爭。作為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德國,在二戰時期的軍事實力尤其強勁,研發的武器裝備在各軍種當中都處於領先地位。就比如在轟炸機上,德國空軍也有幾款拿得出手的轟炸機,不過都不是四發重型轟炸機。而德國空軍一方面在研製轟炸機,另一方面在研製飛彈、發展攔截機,以此來加強自己國家的防空網。而德國更是在二戰期間研製了一款火箭動力截擊機,同時也是世界上第一種投入使用的火箭動力截擊機,這款火箭動力截擊機就是大名鼎鼎的Me-163「彗星」火箭截擊機。

Me-163「彗星」火箭截擊機之父——亞歷山大·利皮施

要說起Me-163「彗星」火箭截擊機呢,可能很多人會說這是由梅塞施密特公司研製的,因為其編號的開頭是Me。其實真正的研製這款這款截擊機的不是梅塞施密特公司,梅塞施密特公司不過為其提供了資金的支持,也可以說沒有梅塞施密特公司就無法研製出來Me-163「彗星」火箭截擊機。其實真正研製Me-163「彗星」火箭截擊機的則是德國滑翔機研究所(DFS),而這個滑翔機研究所(DFS)領導研製Me-163「彗星」火箭截擊機的人則是亞歷山大·利皮施。

據悉,歷山大·利皮施則是以研究和發展無尾三角翼飛機而著名的飛機設計師,其一直推出的無尾翼布局更是成為了現在很多國家發展的方向之一。而無尾翼的優點為飛機在空中遇到的阻力小和飛機重量較輕,從而讓飛機的速度更快。其實早在上個世紀20年代,執著於發展無尾翼布局的歷山大·利皮施就設計了一系列的滑翔機來驗證自己的概念,由於沒有火箭發動機來作為動力的來源,歷山大·利皮施則採用小馬力的活塞發動機來驗證。

後來隨著希特勒和他的納粹黨上臺之後,大力的整軍備戰,命令飛機製造商研發轟炸機、戰鬥機等。這個時候,各種滑翔機研究組織被合併,成為了德國滑翔機研究所(DFS)。而亞歷山大·利皮施加入德國滑翔機研究所(DFS)之後,立即開始繼續研製無尾翼布局的飛機。功夫不負有心人,在1936年,德國航空部為了驗證高空高速試驗機計劃,簡稱X計劃,德國航空部就訂購了一架亞歷山大·利皮施無尾翼飛機,將搭配火箭發動機,以此來驗證高速試驗機計劃。

Me-163「彗星」火箭截擊機的前身

德國航空部與亞歷山大·利皮施籤訂了一架無尾翼飛機的合同之後,並且賦予了DFS-39的編號,計劃採用赫爾穆斯·瓦特設計的小型液體火箭發動機。在當時來說,火箭發動機技術是非常的不成熟,雖然用赫爾穆斯·瓦特已經正在測試火箭發動機,但由於火箭發動機遲遲沒有生產的緣故,DFS-39隻能改成了傳統動力的滑翔試驗機。由於無尾翼飛機是靠著主翼上的副翼來控制機身以及仰俯的穩定性,在測試中發現飛機的穩定性非常的差勁。為了解決該方案,亞歷山大·利皮施就在DFS-39兩端的主翼各加裝一個控制面,從而讓DFS-39的穩定性提升。

德國展開高速試驗機計劃之後,該項目保密措施做得非常的好,從建造DFS-39整機一開始,就採用了零件分離製造的方法,機身與零件分開製造,然後拿到德國滑翔機研究所(DFS)進行組裝。雖然這個想法是非常好的,但是因為德國滑翔機研究所(DFS)只是一個研究機構,並沒有足夠的技術,完全沒有能力組裝起來DFS-39。因此DFS-39在建造方面非常的拖延,以至於到1938年年底DFS-39還沒能完成。

為了能夠讓該項目順利的進展下去,亞歷山大·利皮施帶領他的設計小組來到了梅塞施密特公司的奧斯堡工廠,與梅塞施密特公司進行合作,以此來完成DFS-39。由於德國航空部隊該項目非常的重視,亞歷山大·利皮施與自己的設計小組又開始對DFS-39進行了改進。在梅塞施密特公司的幫助下,亞歷山大·利皮施終於成功將DFS-39給建造了出來,經過改進之後的DFS-39也更換了項目編號,將其命名為DFS-194。

戰勝競爭對手亨克爾公司的He-176方案

其實與DFS-39方案同時進展的還有亨克爾公司的He-176方案,該方案是德國的第一架火箭動力的飛機,也裝備使用了瓦爾特公司提供的RⅠ-203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據悉這臺火箭發動機的推力才300公斤,該機進行過測試之後,每小時最高的速度才達到了400千米,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其中傳統動力的戰機Me109戰機每小時最大的推力就已經達到了755千米,而He-176表現出來的數據讓德國航空部提不起興趣。

其實He-176在測試當中表現出來的數據還是因為火箭動力發動機的原因,第一就是火箭發動機還處在剛剛起步階段,RⅠ-203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的推力較小,因此最大飛行速度才那麼的地。其二火箭發動機的續航能力不強,起飛沒多久,火箭發動機的燃料就已經用完。第三個就是He-176的氣動布局還是沿用傳統的設計,並沒有考慮到火箭發動機對機身的影響。因此,德國航空部就將He-176方案給淘汰掉了,只剩下DFS-194。

原型機終於出爐

由於梅塞施密特公司為提供了場地、資金等,亞歷山大·利皮施才能將DFS-194給建造出來。前期的話DFS-39則是採用了傳統動力,並沒有使用火箭發動機。與梅塞施密特公司合作之後,為了裝備上火箭發動機,將該機的垂尾進行了增大,並且取消掉了下折翼尖,將機翼設計成平直形狀,為了防止飛機失速後進入螺旋狀態,在該機的主翼前端有一道固定的左縫翼。在動力方面打算使用瓦爾特公司提供的RⅠ-203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原本就是空中截擊機,Me-163在翼根處安裝一門30毫米機炮,30毫米的機炮可以在空中重創B-17轟炸機。

由於瓦爾特公司提供的RⅠ-203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每臺功率為300公斤,因此試驗機在測試當中的每小時飛行速度達到了570千米,除此之外,該機表現出來的優異性能讓德國航空部非常高興。因此,德國航空部立即就籤訂了原型機的合同,並且將DFS-194從新命名為Me-163截擊機。收到原型機的訂單之後,梅塞施密特公司立即就開始建造原型機,基本上與設計方案不變,只不是火箭發動機換裝了RⅡ-203B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該發動機的推力達到了750公斤。

首架原型機終於在1941年建造完畢,並且在1941年的春天進行了測試,由於火箭發動機遲遲沒有到的緣故,只能一直在測試滑翔試驗。隨著發動機交付之後,其中第一架V-1原型機每小時最大飛行速度更是達到了855千米。與V-1原型機同時出廠的還有V-4,V-4原型機在測試期間的表現更是讓人大吃一驚。V-4原型機在一架BF-110飛機拖到上空切斷纜索之後,V4原型機猛然加速,速度不斷的飆升,一直達到了1004公裡,速度達到了0.84馬赫,在二戰期間這個速度可謂是非常的快。

正是因為V-4原型機的表現,讓德國航空部格外的重視,後來又建造了幾架原型機進行不停的測試,主要是進行換裝發動機,後來在測試當中速度雖然沒有V-4原型機的速度快,但是也達到了0.8馬赫。後來換裝RⅡ-211發動機之後,又遇到了很多問題,不過到最後都解決了。隨著盟軍開始對德國本土進行轟炸,德國航空需要大量的截擊機,因此Me-163截擊機開始量產。在1944年Me-163截擊機終於服役了,德國空軍立即就讓Me-163截擊機參加了戰鬥。

戰場表現非常糟糕

Me-163截擊機服役之後,其速度是非常的快,盟軍的各種飛機都是無法追趕上的。原本以為Me-163截擊機可以憑藉著速度上的優勢在戰場發揮出亮眼的表現,然而結果卻是非常的慘澹,Me-163截擊機參加戰爭之後,取得的戰果更是少得可憐。前期Me-163截擊機憑藉著速度的優勢,突破了盟軍的P-51戰機防空網,從而擊落了一架B-17轟炸機。在當時Me-163截擊機憑藉著速度的優勢給盟軍帶來心理上的壓力和一定的震懾。

在戰爭後期,也就是1944年的時候,隨著Me-163截擊機大批量的交付,在1944年9月11日,6架Me-163B在攔截盟軍的轟炸機編隊當中,一共擊落了3架B-17轟炸機,從此之後Me-163截擊機再也沒有擊落過盟軍的轟炸機。其實Me-163截擊機在戰場上表現糟糕的原因,筆者總結了以下幾點。其一,與Me-163截擊機的攻擊方式是不可取的。由於該機速度非常的快,飛到盟軍上面後以俯衝的方式攻擊盟軍,飛行員根本沒有時間來瞄準盟軍的轟炸機。其二就是Me-163截擊機的燃料非常的少,航程比較短,無法對盟軍的轟炸機進行長時間攔截,因此Me-163截擊機燃料燃燒完之後只能以滑翔的方式返回基地。

總體評價

縱觀Me-163截擊機,該截擊機可是世界人類歷史上第一款投入使用的火箭動力戰機,同時也是唯一一款投入使用的火箭動力戰機。該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共生產了370架,卻很少有Me-163截擊機參加二戰,到最後Me-163截擊機也沒能扭轉德國戰敗的局面。德國戰敗之後,大量還未投入戰鬥使用的Me-163截擊機被美蘇兩國得到運回本國。

總體來說,Me-163截擊機在二戰期間可謂是一款非常先進的飛機,雖然沒有改變德國戰敗的解決,但是卻為以後的噴氣式飛機、火箭、飛彈等武器裝備積累了寶貴的經驗。該機的命運雖然是短暫的,如同它的名字「彗星」一閃而過,但是其在歷史上的地位註定是非常重要的,畢竟他是火箭技術領域的鼻祖之一。

相關焦點

  • 二戰德國空軍的飛機命名規則|二戰德國|梅塞施密特公司|德國_軍事|...
    航空部按照一定的數字區段將編號分配給各公司,比如梅塞施密特公司獲得了108 ~ 110,亨克爾公司得到111~ 120,亨舍爾公司得到121 ~ 130 等,不過出於保密防諜,打亂區段命名的情況也很常見。
  • 第三帝國的末日武器,目標美利堅,Me-264遠程戰略轟炸機發展簡史
    其實美國在二戰時期就成功研製出來了能夠攜帶核武器的戰略轟炸機,這款轟炸機就是B-29戰略轟炸機。其實在二戰期間德國也研製了一款與B-29戰略轟炸機相似的轟炸機,它就是漢斯版B-29——Me-264轟炸機,兩者在外觀上的區別倒是沒有多大,一個採用了單垂尾、一個採用了雙垂尾設計。今天咱們就來仔細的捋一捋Me-264轟炸機。
  • 梅塞施密特Me-410B-2/U4重型戰鬥機展示
    梅塞施密特Me-410B-2/U4重型戰鬥機展示 時間:2012-12-28 11:53:38   來源:模型網   責任編輯:七七
  • 帝國蜂刺,歷史塵埃中的隱沒者,德國梅塞施密特「大黃蜂」戰鬥機
    二戰德國空軍的經典戰機但是,今天本文要為大家介紹的,卻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空軍裝備過的戰鬥機,那就是梅塞施密特的ME210/ME410「大黃蜂」戰鬥機。梅塞施密特公司曾經對這款戰鬥機給予了厚望,並希望其能夠為梅塞施密特公司再創輝煌。可不幸的是,與梅塞施密特公司所投入巨額支出相比,ME210/ME410戰鬥機並沒有展現出與其耗費所對等的價值,甚至一度被稱為二戰德國最差的戰鬥機之一。
  • 目標美利堅,漢斯版B-29,德國Me-264超遠程戰略轟炸機
    1945年8月,B-29攜帶兩顆原子彈投向日本直接加速了二戰結束,由此可見戰略轟炸的意義非同凡想。同樣二戰德國也有過類似遠程轟炸機方案,雖然大家在影視作品以及紀錄片中常見的是Ju 87俯衝轟炸機四處徵戰,但這並不影響德國對於大型遠程轟炸機的渴求,對於戰爭早有預判的德國早就將遠隔重洋美國列入目標。
  • 永遠年輕的帝國雄鷹——梅塞施密特Bf 109戰鬥機(上)
    因為Bf 109大概是我最喜歡的一款二戰活塞機了(即使我對飛行的學習是從美制起步的,但在二戰活塞機中我還是更喜歡德系),而其本身的傳奇故事更是數不勝數,我完全無法在此向大家說明清楚。So let's begin~
  • 德意志黑科技Ar 234轟炸機,將戰爭帶入轟炸機時代
    當時的德國阿拉多公司是唯一一家決定參與研製的公司,在進一步溝通之後以項目E.370計劃進行研發,最終得到了世界上第一款用於戰爭的噴氣轟炸機-德國Arado Ar 234 Lightning偵查/轟炸機。
  • 末日掙扎:二戰日本噴氣式戰機研發始末(下)
    (接上期)五.秋水/秋水改型 火箭動力截擊機1943年,德國研發出了採用火箭動力發動機的ME-163式火箭動力截擊機。火箭發動機的優點是製造簡單、推力和加速功能極強。ME-163的HWK509A發動機可以爆發出1700千克的推力,爬升率達到了驚人的近5000米/分鐘,極速超過1000公裡/小時!
  • 末日掙扎:二戰日本噴氣式戰機研發始末(上)
    緊隨其後,第一種噴氣式轟炸機Ar-234也出現在了戰場的天空。一般而言,提到二戰後期的噴氣式戰鬥機,人們最多想到的就是德軍在末日來臨之際各種「黑科技」的垂死掙扎。二戰末期,德國霍頓兄弟的GO-229噴氣式飛機戰鬥機不僅走下了繪圖板,還進行了首飛,不過性能很不穩定。二戰後,美國諾斯羅普公司鍾情於飛翼結構的飛行器,雖然屢遭挫敗,但最終為B-2的問世積累了技術基礎。
  • 第一種用火箭垂直發射的載人飛行器,巴赫姆Ba 349蝰蛇截擊機
    於是德國空軍於1944年7月發布了一種點防禦的簡易戰鬥機的招標,這種飛機要使用最便宜的非戰略性材料製造,可由訓練不足的飛行員駕駛,部署在重要目標附近,以數量優勢對抗來襲的盟軍轟炸機。8月份的時候容克斯、梅塞施密特和亨克爾公司提交了方案,而另一家小公司巴赫姆的老闆埃裡希·巴赫姆也親自跑來遞交了自己的設計。
  • 太陽炮、納粹鍾,細數二戰納粹德國試圖發明的那些「神級」武器
    眾所周知二戰時的德國,開發出了很多黑科技,德國試圖為了扭轉戰局,急需在常規武器上做出突破,想依靠強大的單兵武器戰勝盟軍的龐大數量。所以一些突發奇想,甚至是近乎瘋狂的武器就應運而生。噴氣式飛機的誕生世界上第一架投入實戰的噴氣式戰鬥機me. 262。
  • 二戰時期轟炸機機頭的玻璃到底有多牢?能夠防彈嗎?
    李三萬摘要:二戰時期,隨著技術的進步,轟炸機機頭都開始採用擋風玻璃。那麼這種擋風玻璃到底有多牢?能夠防彈嗎?二戰時期,隨著技術的進步,轟炸機機頭都開始採用擋風玻璃。那麼這種擋風玻璃到底有多牢?二戰後期的轟炸機速度都已經了500公裡/小時,這樣的速度下,迎面吹來的強風,甚至能讓人眼睛都睜不開,嚴重的還將危及飛行安全,所以,給飛機裝上擋風玻璃就是勢在必行了。擋風玻璃由於對飛行安全至關重要,所以對材質和加工的要求很高,幾乎涵蓋了玻璃加工的所有高精尖技術,堪稱「玻璃加工技術的皇冠」。
  • 二戰德國空軍作戰飛機及機種構成
    在戰爭中,針對某些特定的作戰樣式,又衍生出夜間戰鬥機、對地攻擊機、戰鬥轟炸機等新機種,特別是在戰爭後期,為了奪回空戰中的技術優勢,德國空軍又著力研發了一系列領先於世界的新銳戰機,如噴氣式戰鬥機、噴氣式轟炸機、火箭動力截擊機等,不過大多數機型雖然技術先進,但不夠成熟,加上後勤、訓練方面的原因,難以形成有效戰鬥力,無力扭轉戰局的頹勢。
  • 美軍的大炮鳥:二戰中型轟炸機B-25改進型,飛機裝上了大炮
    不過在二戰期間,美國人在飛機裝大炮這條路上走得更遠,B-25G和B-25H居然安裝了75毫米的大炮。其它國家雖然有類似嘗試,但是進入量產的卻獨此一家。 改裝後的B-25B從大黃蜂號航母上起飛空襲東京
  • 二戰時,德軍領袖稱He111轟炸機是耗油的垃圾,中國竟購買了8架?
    二戰時,不僅槍枝製造技術發展迅速,而且轟炸機的研製也在穩步提升中。二戰前,德國製造了一款亨克爾He-111中型轟炸機,當時這款戰機因為違背了凡爾賽條約,差點沒有誕生。第一款A-0 型是經過V3原型機改造而成,不過有很多缺陷,動力十分不足,德國只生產了10架。
  • 圖波列夫的魚雷機,圖-14T魚雷轟炸機,毛病一身的雙發噴氣魚雷機
    除了和蘇聯空軍一樣使用伊爾-2強擊機進行對海/對地攻擊外,二戰中的蘇聯海軍航空兵如果要使用魚雷進行攻擊,只能夠使用蘇聯空軍的轟炸機來執行任務,比如伊爾-4魚雷轟炸機,就是以蘇聯空軍的伊爾-4轟炸機改裝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