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潁:這個村有一家服裝代加工廠,40多名村民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

2020-12-09 魅力臨潁

在臨潁縣窩城鎮邢莊村,有一家服裝代加工廠,帶動了周邊40多名村民在家門口就業,其中7戶貧困戶實現了脫貧增收。

走進加工車間,只見電動縫紉機整齊列陣,在工人的操作下,縫紉機飛快運轉,發出沙沙沙的聲響,十多名工人正在認真地縫合、剪線、換料,一派繁忙景象。 

家住邢莊村的脫貧戶張改芳也是老員工了,之前主要在家帶孩子、做家務,沒有外出務工,比較清閒。剛入廠,作為一名新手她從零開始,在操作臺上先學習縫紉一些簡單的邊料,熟練之後開始剪裁、配件、拼接直到完成整件服裝製作。現在,她已成為車間技能能手,月平均收入2000元以上,2018年實現脫貧。

張改芳說:以後努力幹活多多掙錢,爭取把生活提高。

68歲的鄧想在車間裡雖然只能做一些剪線頭的簡單工作,但每個月也有1000多元的收入,他感到十分高興。

鄧想說:一個月掙1000多塊錢,也不出村,感覺很方便。

漯河市華楚服飾有限公司依託外貿公司主要進行服裝代加工,2019年11月份來到窩城鎮邢莊村,租賃縣轉移就業扶貧基地的標準化廠房,吸納邢莊村及周邊村貧困戶級閒散勞動力就近務工。

華楚服飾老闆說:這邊人員比較集中,招人的話相對來說好一點,比著縣城周邊,這一點優勢在這。平常車間幹活的有四十個人左右,貧困戶的話現在有七個,下一步,將吸納更多有勞動能力的人員,貧困戶在這邊就業,在家門口就業。

據了解,縣轉移就業扶貧基地由縣扶貧辦投資建設,租金三七分配,三分歸邢莊村,七分歸窩城鎮,既讓貧困戶獲得了在家門口上班創業掙錢的好機會,同時也發展壯大了村集體經濟,帶動貧困人口脫貧。

相關焦點

  • 濟寧魚臺縣唐馬鎮甄莊村扶貧服裝加工廠誕生記
    走進山東省濟寧市魚臺縣唐馬鎮甄莊村,一座佔地90多平米的服裝加工廠映入眼帘,從2020年5月21日正式開業以來,已實現本村15名留守婦女在家門口就業。這是山東管理學院派駐魚臺縣唐馬鎮甄莊村的省派第一書記工作隊,憑著借來的幾萬元啟動資金,幫當地建起的第一個加工企業。
  • 泰順:家門口辦起加工廠,村民居家攬活有奔頭,脫貧致富奔小康
    如今家門口辦起了加工廠,在這裡幹活,月收入三四千元,日子過得越來越好了。」在泰順縣司前畲族鎮峰門新村,冬婷服裝來料加工廠的女工藍翔鳳笑著說。像她一樣,泰順現有3000多人從事這個行業,在家門口穩當把錢賺。她,去年發放工資百萬元「嗒嗒嗒……」這富有節奏感的聲音,來自幾十臺高速運行的電動縫紉機。
  • 開在「家門口」!大方這家服裝加工廠帶領鄉親共同致富
    楊敏是大方縣鼎新鄉興啟村劉家寨組村民,多年前,因一次意外車禍造成腰椎損傷,雖然無法站立行走,但是坐在輪椅上,她手指靈活,勉強能做一些針線活。2018年,因為「家門口」建起了服裝加工廠,她就成為了工廠裡的一員,與其他人不一樣的是,她是在家上班。
  • 和田地區:村中建無塵粉筆廠 村民家門口實現就業
    3月8日,提到粉筆銷到烏魯木齊的事,和田地區于田縣阿熱勒鄉巴什也臺巴什村村民依米地汗·阿不地熱曼顯得很自豪。  巴什也臺巴什村建檔立卡貧困戶133戶515人,神華新疆能源有限責任公司駐于田縣阿熱勒鄉巴什也臺巴什村工作隊通過引進小微企業,在村裡建起了無塵環保粉筆廠,幫助村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走上脫貧致富路。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開心農場」帶動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增收
    扎蘭屯市達斡爾民族鄉巴圖村加大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因地制宜積極打造「開心農場」解決村民和貧困戶就業問題,帶動群眾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增收。金秋時節,走進巴圖村的「開心農場」,茄子、豆角等各種綠色蔬菜映入了我們的眼帘。村民們正在忙著採摘除草等工作,現場一片繁忙景象。
  • 臨潁:東部這個偏遠貧困村,脫胎換骨展新貌
    三家店鎮潘莊村位於臨潁東部,位置偏遠,全村298戶中光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有58戶。村子整體交通、電力基礎設施建設非常落後,道不好走,電不好使,嚴重製約了村裡的產業發展。潘莊村村民宋復興說:我們三家店鎮潘莊村幾年來,依靠群眾發動群眾,領導班子、支部成員、他們帶頭,經常深入群眾,調查研究,再跑項目,還有這個,特別是原來我們這個村,這幾道街,都是土路,一下雨汙泥著水,沒法行走,近幾年來,通過這裡,修了修,修了以後,修的並且質量還很好,上邊有電燈,也通了,下邊有水泥路,確實相當一個好像城鎮化一個村莊,與上邊的要求
  • 菏澤:曹縣侯集回族鎮大力發展燈飾加工產業,帶領村民致富
    打工妹回鄉創業瞄上「小燈泡」十二年前,曹縣侯集回族鎮回樓村的李素潁背井離鄉,踏上了外出打工的道路。沒有傲人的學歷,沒有過硬的技術,李素穎只能從最基礎的手工活幹起。2004年,李素潁隻身來到浙江省台州市一家燈飾加工廠打工,從最基礎的操作工做起。李素潁心靈手巧,吃苦耐勞,沒多久就當上了班長,憑著一股鑽勁兒又先後擔任了工段長、車間主任。
  • 臨潁:這個村花卉隨處可見,樹木蔥綠,路面一塵不染,真漂亮
    西坡花卉種植專業合作社竇廣立說:一般用工最高峰時候有二三十個人,甚至在多時候有四五十個人,平均經常性的就是五六個人。一天給70塊錢左右,包工的話會高一點,包工的話一天一人合100多塊錢。」竇莊村還根據貧困戶實際情況,設立公益性崗位,想方設法增加貧困戶收入,62歲的竇德彬由於身體原因,不能幹重體力活,村裡就給他安排了打掃村公共廁所的工作。不僅如此,竇德彬的老伴也在公益性崗位上工作,如今,竇德彬一家已經實現了脫貧。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空殼村」變成幸福村
    村民艾尼·巴拉提指著牛圈裡悠閒吃草的4頭牛說。  「人均1頭牛,全家吃穿不發愁;人均2頭牛,全家日子樂悠悠;人均3頭牛,汽車開到家門口。」提起養牛增收,村幹部圖爾貢·亞森說起了順口溜。  家裡養有5頭牛的圖爾貢告訴記者,這個順口溜是自治區生態環境廳駐吉格代力克村「訪惠聚」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高利軍編的。村民育肥1頭牛,可增收5000元左右,等母牛下了牛犢,可增收上萬元。
  • 即墨留守婦女就業促進收入增長。有些人每月工資超過5000英鎊
    來源:青島信網信網1月5日訊300多平方米的車間裡,20多名婦女圍著桌子忙著縫紉。1月5日,在山東青島市即墨區環秀街道郭家巷村的一家運動服裝加工廠,39歲的彭坤和她的工友們正動作嫻熟地加工著運動服。來源:即墨區委宣傳部 彭坤是環秀街道郭家巷村人,丈夫長年在外務工,留下自己在老家照顧兩個上學的孩子和雙方老人,雖然這些家務她做得遊刃有餘,但彭坤並不滿足。「有很多閒暇時間,但家裡有老人和孩子,沒法外出打工,附近也沒適合的工作,空閒時間都白白浪費了。」
  • 瓜州:村民家門口務工領「雙薪」
    瓜州:村民家門口務工領「雙薪」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通訊員鄧曉旭 劉珍珍近日,枸杞進入採摘旺季。瓜州縣雙塔鎮的枸杞地裡人頭攢動,村民正頂著高溫,俯身認真採摘枸杞。目前,扶貧車間共吸收23名貧困戶就業,帶動一般農戶80人就近就業,實現人均每月增收2000元以上,走出了一條「車間駐村、群眾脫貧、互利共贏」的新路子。早上五點,瓜州縣梁湖鄉青山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劉楊平拿著掃帚、鐮刀等工具,對入村道路兩邊的垃圾和雜草認真清理。2019年,劉楊平通過鄉村公益性崗位應聘,成為了村裡的一名專職護路員,負責青山村道路的路面清掃管護。
  • 安陽市龍安區高小屯村:「寶寶鞋」讓村民在家門口掙工資
    項目建成後可安排百餘人就業,讓高小屯村村民在家門口就能掙工資。廠房內,工人穿梭忙碌,幹勁兒正酣。聽聞記者採訪,正在砌牆的畢光才放下手中的抹泥板,笑著說:「俺在這裡做工,一天能掙200元,村裡引來這個項目,讓俺不出村就有活兒幹、有錢掙。等廠子建好了,要有俺能幹的活兒,俺還來這兒幹,那樣就不用外出打工了。」記者經了解得知,67歲的畢光才是建檔立卡貧困戶。
  • 返鄉加工「太空泥」,90後帶動2000村民家門口就業!
    如今,他引來的太空泥分裝項目在平陰縣的每一個鄉鎮都有至少一個加工點,2000餘不能外出務工的老年人和婦女實現了年門口就業,平均年收入人均增加近萬元。村民分包太空泥,家門口也能掙錢。返鄉之前,宋京偉原本在上海做餐飲生意,當聽說太空泥包裝項目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工序簡單好學,他覺著特別符合家鄉的實際情況。
  • 湛江廉江市黃竹垌村建設扶貧車間,助農村勞動力家門口就業
    陳妹的丈夫有四級殘疾,加上3個孩子都在上學,這個瘦弱中年婦女成為全家的支柱。為了照顧家庭,她無法外出打工賺錢,以前只能靠做散工賺點錢。陳妹的遭遇是過去黃竹垌村貧困家庭的縮影。黃竹垌村距離廉江市區不到10公裡,年輕力壯的村民大多到外面闖蕩,當地缺乏就業渠道。
  • 廣西藤縣農民工創業園:村民在家門口就業
    在另一棟裝修中的嶄新廠房前,鄰近村的幾位村民正在認真填寫履歷表應聘。「在玩具廠上班離家近,不用去外地打工,方便照顧小孩,而且工作比較簡單,手快一點拿到的工資就高一點。」天平鎮羅平村村民唐宏玲高興地交上了應聘油色車間工作的履歷表。藍宇玩具廠是該縣承接珠三角產業轉移、支持群眾返鄉創業就業的一個縮影。
  • 家門口就業是什麼感受?象州縣大佃村村戶這麼說
    7月21日,開著攪拌車的潘炳建告訴記者,「現在在家門口的企業務工,每個月都有4500多元收入。」潘炳建是廣西來賓市象州縣馬坪鎮大佃村的貧困戶,家中有父母和他三人,以前的家庭收入全靠他在外務工。近年來,父母年邁又患病,他一直希望能夠回到近家的地方一面照顧父母一面工作。他口中的家門口企業就是就在距離村子不到3公裡三江口森林工業城。
  • 臨潁:瓦店鎮上河村村民寫了一篇文章,讓我們看到了農村的巨變
    臨潁縣城東十五餘華裡外,沿著S329省道行駛十多分鐘路程,就是瓦店鎮上河村。它就是生我養我的家鄉,也是我童年所有記憶存儲的地方。村子因瀕臨五裡河而得名,它最早的名字據說叫「鐵籬寨園」。近些年來,改革開放走過了也四十年有餘,村容村貌以及經濟建設的變化更是翻天覆地,寬敞的大路修到了家門口。在沒有寬敞大路的日子裡,唯一讓我們村民津津樂道的是:在那樣的艱苦的條件下,我們上河村在1983年時候,村中四五戶人家向國家上繳糧食萬斤有餘,為保障我們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成為當時遠近聞名的萬斤糧大戶村,同時也成了各村茶餘飯後的談資。
  • 漳州浦南鎮雙溪村:家門口那條路通了,村民的心裡暖了
    來源:臺海網一條寬6米、長1.2公裡的村道,改變了漳州市薌城區浦南鎮雙溪村的命運,村民們的心裡暖洋洋的——家門口那條路通了……許多遊客到雙溪村體驗鄉村遊漳州市薌城區浦南鎮雙溪村,以前,村民出行只有走縣道501線一個單選項,自從家門口的這條坪溪路連接線打通後,出行道路截彎取直,村民們的出行路線變成了雙選項,可以不再需要繞行鎮區,出行變得更加方便、快捷、安全,也分流了鎮區四分之一的人員、車輛往來,緩解了鎮區交通壓力。
  • 產業園讓村民成了「上班族」
    「今年檸檬結得多。」村民吳翠萍背著背簍,把檸檬運到路旁的貨車上。貨車裝滿後,這些檸檬將被送到安居區經開區檸檬加工廠,部分鮮銷,部分精深加工做成乾片,部分儲藏到凍庫。 檸檬現代農業園區只是安居區著力打造的現代農業園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