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工匠打油詩印上明城磚
幾百年的風雨正加劇南京明城牆的風化,為了留住歷史印記,南京目前對城牆磚文字進行大規模拓片工作。
專家從拓下來的文字中發現,竟然有人在燒磚時刻下打油詩描寫勞作艱苦。拓下牆磚銘文留住歷史印記
「南京每一塊城磚上都是有字的,但經過600多年的風吹雨打,這些字漸漸模糊不清。」南京明城垣史博物館黨委書記黃慧英在說到眼下正在進行的拓片工作時說,「這些字記載了那個年代許多事情。」
黃慧英介紹,當年為保證城磚的質量,朱元璋對制磚、築城的工藝作了嚴格的規定。同時,朝廷要求各地在生產的城牆磚上註明府、州、縣、總甲、甲首、小甲、制磚人、窯匠等5到6級責任人的名字,以便驗收時對不合格的城磚追究相關人責任。「名字都燒在磚上了,誰也賴不掉。」
「這些磚頭上的銘文對研究明代的官制、行政制度都有極其重要的作用。」黃慧英說,「因此,為避免這些珍貴的史實資料在風雨中消失,我們正組織大批人力物力對銘文進行拓片保存。」
拓片工作重在把握宣紙溼度
「根據《文物保護法》,上繳文物是無償的,但這幾年博物館從民間收集了上萬塊城牆磚。博物館專人負責將其中有價值的磚進行拓片,目前已完成800種拓片。」拓片負責人朱明主任說。
「拓片工作看似簡單,其實大有講究。」朱明說。她極認真地給記者介紹了如何製造城牆磚拓片的過程,首先要選生宣紙,成本大約為4元一張,能裁成8塊城磚大小;然後用水洗乾淨牆磚,讓字體清晰凸出來;宣紙放在牆磚上後要時刻注意乾濕程度,這道工序十分重要。幹了,拓片不清楚,溼了,拓片模糊;待溼度合適後上墨汁;然後仍需要把握好乾濕度,取下宣紙。整個過程一般需要20分鐘。拓片工作最困難的要數在城牆上直接進行,因為不能把牆磚扒下進行「複製」,工作人員就得架著梯子在城牆上工作。一陣「微風」吹過,宣紙就可能被風吹走,前功盡棄。
■拓片故事
一首打油詩寫盡工匠苦
「讓我們驚奇的是,在一塊城磚上竟然還有一首打油詩。」黃慧英說。
打油詩部分文字已經模糊不清,只能看出斷斷續續的意思:「工作到如今××,日日挑柴吃×苦,一日秤來要五百,兩朝足足共千斤,山高路遙難行步……」
「這是造磚工匠寫的,主要是訴說一天造磚工作的艱辛。」黃慧英說,「一塊磚頭造出來到砌到牆上有五六道檢驗關。當磚被運到南京後,先由工部組織驗收,從每批城磚中任意抽出一定數量,由兩名精悍強壯的專職士兵相隔一定的距離,抱磚相擊,如城磚不脫皮,不破碎,聲音清脆,方為合格。如果發現城磚掉皮、破碎、聲音混濁或有裂縫,表面彎曲,則視為不合格。一旦不合格磚塊超過規定比例,則該批城磚即被定為不合格產品,責令重燒。如兩度檢驗不合格,就要嚴懲銘文中記錄的有關提調官及各環節中的具體責任人,重者甚至被砍頭處死。『打油詩』這麼明顯的差錯,怎麼就沒人發現?」
城磚還是「民間書法長廊」
黃慧英稱,南京明城牆所用城磚,分別來自長江中、下遊的廣袤地區,其中包括今江蘇、江西、安徽、湖南、湖北五省的府、州、縣,以及軍隊衛、所和工部營繕司等近200個單位。大多數城磚留有銘文,少則一字(或一個符號、記號),多則70餘字。 來源:新華報業網
黃說,銘文在書法方面也有研究價值。大體可分「書齋式」與「民間式」兩類。前者屬官府內的官吏文人、鄉間的秀才所寫,其字體流暢工整,點、撇、勾、捺極具文人氣息;後者屬於粗通文墨甚至沒用筆寫過字的工匠所寫,當磚坯出模後,只是撿了身邊的一根小樹枝,在磚的一側小心翼翼留下所在縣、甲以及自己的名字,稚拙的字體上透出幾許村野之氣。同時,城磚銘文的字體,篆、隸、魏、楷、行各體皆備,擁有這些銘文磚的明城牆就猶如「民間書法長廊」。
另外,早在600年前的磚上就出現了「劉」、「萬」等簡化字,這些字在當時屬於不規範字體。解放後,這些已在民間流傳的字才被納入規範字。
■新聞連結
明城牆城磚一般長40 50釐米,寬20 22釐米,厚10 15釐米,重15至25公斤。城磚均用優質黏土或白瓷土燒成,大部分為質地細密、堅固耐用的青灰色磚。 作者:範國平 朱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