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工匠打油詩印在明城磚上 記述造磚勞作匠苦

2020-12-19 搜狐網
    工作到如今XX,日日挑柴苦XX,一日秤來要五百,兩朝足足共千斤……      

    明朝工匠打油詩印上明城磚 

    幾百年的風雨正加劇南京明城牆的風化,為了留住歷史印記,南京目前對城牆磚文字進行大規模拓片工作。

專家從拓下來的文字中發現,竟然有人在燒磚時刻下打油詩描寫勞作艱苦。   

    拓下牆磚銘文留住歷史印記  

    「南京每一塊城磚上都是有字的,但經過600多年的風吹雨打,這些字漸漸模糊不清。」南京明城垣史博物館黨委書記黃慧英在說到眼下正在進行的拓片工作時說,「這些字記載了那個年代許多事情。」   

  黃慧英介紹,當年為保證城磚的質量,朱元璋對制磚、築城的工藝作了嚴格的規定。同時,朝廷要求各地在生產的城牆磚上註明府、州、縣、總甲、甲首、小甲、制磚人、窯匠等5到6級責任人的名字,以便驗收時對不合格的城磚追究相關人責任。「名字都燒在磚上了,誰也賴不掉。」  

  「這些磚頭上的銘文對研究明代的官制、行政制度都有極其重要的作用。」黃慧英說,「因此,為避免這些珍貴的史實資料在風雨中消失,我們正組織大批人力物力對銘文進行拓片保存。」   

  拓片工作重在把握宣紙溼度   

  「根據《文物保護法》,上繳文物是無償的,但這幾年博物館從民間收集了上萬塊城牆磚。博物館專人負責將其中有價值的磚進行拓片,目前已完成800種拓片。」拓片負責人朱明主任說。 

  「拓片工作看似簡單,其實大有講究。」朱明說。她極認真地給記者介紹了如何製造城牆磚拓片的過程,首先要選生宣紙,成本大約為4元一張,能裁成8塊城磚大小;然後用水洗乾淨牆磚,讓字體清晰凸出來;宣紙放在牆磚上後要時刻注意乾濕程度,這道工序十分重要。幹了,拓片不清楚,溼了,拓片模糊;待溼度合適後上墨汁;然後仍需要把握好乾濕度,取下宣紙。整個過程一般需要20分鐘。拓片工作最困難的要數在城牆上直接進行,因為不能把牆磚扒下進行「複製」,工作人員就得架著梯子在城牆上工作。一陣「微風」吹過,宣紙就可能被風吹走,前功盡棄。 

 ■拓片故事   

 一首打油詩寫盡工匠苦  

 「讓我們驚奇的是,在一塊城磚上竟然還有一首打油詩。」黃慧英說。  

  打油詩部分文字已經模糊不清,只能看出斷斷續續的意思:「工作到如今××,日日挑柴吃×苦,一日秤來要五百,兩朝足足共千斤,山高路遙難行步……」  

  「這是造磚工匠寫的,主要是訴說一天造磚工作的艱辛。」黃慧英說,「一塊磚頭造出來到砌到牆上有五六道檢驗關。當磚被運到南京後,先由工部組織驗收,從每批城磚中任意抽出一定數量,由兩名精悍強壯的專職士兵相隔一定的距離,抱磚相擊,如城磚不脫皮,不破碎,聲音清脆,方為合格。如果發現城磚掉皮、破碎、聲音混濁或有裂縫,表面彎曲,則視為不合格。一旦不合格磚塊超過規定比例,則該批城磚即被定為不合格產品,責令重燒。如兩度檢驗不合格,就要嚴懲銘文中記錄的有關提調官及各環節中的具體責任人,重者甚至被砍頭處死。『打油詩』這麼明顯的差錯,怎麼就沒人發現?」  

  城磚還是「民間書法長廊」

  黃慧英稱,南京明城牆所用城磚,分別來自長江中、下遊的廣袤地區,其中包括今江蘇、江西、安徽、湖南、湖北五省的府、州、縣,以及軍隊衛、所和工部營繕司等近200個單位。大多數城磚留有銘文,少則一字(或一個符號、記號),多則70餘字。   來源:新華報業網

  黃說,銘文在書法方面也有研究價值。大體可分「書齋式」與「民間式」兩類。前者屬官府內的官吏文人、鄉間的秀才所寫,其字體流暢工整,點、撇、勾、捺極具文人氣息;後者屬於粗通文墨甚至沒用筆寫過字的工匠所寫,當磚坯出模後,只是撿了身邊的一根小樹枝,在磚的一側小心翼翼留下所在縣、甲以及自己的名字,稚拙的字體上透出幾許村野之氣。同時,城磚銘文的字體,篆、隸、魏、楷、行各體皆備,擁有這些銘文磚的明城牆就猶如「民間書法長廊」。

  另外,早在600年前的磚上就出現了「劉」、「萬」等簡化字,這些字在當時屬於不規範字體。解放後,這些已在民間流傳的字才被納入規範字。  

 ■新聞連結 

  明城牆城磚一般長40 50釐米,寬20 22釐米,厚10 15釐米,重15至25公斤。城磚均用優質黏土或白瓷土燒成,大部分為質地細密、堅固耐用的青灰色磚。  作者:範國平 朱曉燕   

相關焦點

  • 南京城牆磚上發現來自明代的貓狗腳印
    「我拍了那麼多老城磚,也發現過很多難得一見的銘文,還是第一次看到有動物的腳印,這個腳印和百度的LOGO還有一點像呢!」王林在微博上發了這組照片,引起了很多對城牆感興趣的網友熱議。  標準的明代初年燒造城磚  有人懷疑,這塊城磚不是明代的城磚,是清代的;也有人認為,小貓的腳印是後來印上去的。對此,王林做了細細考證。
  • 南京一違建房牆上發現近500塊明城磚,字跡清晰
    南京一違建房牆上發現近500塊明城磚,字跡清晰 許龍 張可/揚子晚報 2017-06-07 16:44
  • 萬裡長城城牆上的一塊磚,被稱為「定城磚」,至今無人敢動
    萬裡長城上有塊定城磚,據說,如果你偷偷搬走它,萬裡長城將會倒塌,正德年間,有一位名叫易開佔的修關工匠,精通九九算法,所有建築只要經他計算,用工用料十分準確和節省.
  • 嘉峪關上有塊磚,為何每年都有無數人,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看它
    嘉峪關上有塊磚,每年都吸引數以萬計的人,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看它,那麼這究竟是塊什麼樣的磚呢?(嘉峪關上的定城磚)其實,這塊磚很普通,就是建造嘉峪關城牆多出來的一口磚。事情還要從明朝弘治年間說起。明朝自建立後,地處甘肅酒泉一帶的嘉峪關由於地處河西走廊,又是明境邊界,因此不斷遭到吐蕃滿速爾兵的侵擾。但是由於地處荒僻,環境惡劣,因此軍事防禦一直非常薄弱。導致吐蕃滿速爾兵幾次破城而入,燒殺搶掠,給邊民造成了很大的損失和傷害。
  • 25公裡南京城牆17萬塊銘文城磚信息有了永久「數字檔案庫」
    「獅子紋」肖形印磚、「金山寺」銘文磚、「合同」合文磚……這些最新發現的罕見而有趣的銘文,你在南京城牆上見過沒?記者近日從南京城牆保護管理中心獲悉,耗時3年的南京城牆本體磚文信息採集項目圓滿結束,順利實現了對城磚銘文的搶救性保護,讓25公裡城牆本體的17萬塊城磚信息擁有了永久「檔案庫」。
  • 嘉峪關的簷臺上放著一塊磚,600多年來無人敢動,只因其中的故事
    很多人到嘉峪關遊玩的時候,會發現一個怪現象,就是嘉峪關整整齊齊的關樓後簷臺上居然很突兀地放著一塊磚,而且這塊磚已經放了幾百年了,很多人都在奇怪為什麼沒人把這塊磚拿走,不過這塊磚還真不能隨便拿,它有個名字叫定城磚,據說這是一塊神磚,如果搬動的話,成樓就會坍塌。
  • 湖口老祖宗600多年前製造的城牆磚,至今屹立在這裡!
    近日,有熱心市民在南京明城牆遊玩時,竟然發現一塊印刻著湖口的磚石,這是怎麼一回事?咱們老祖宗怎麼會製作一塊城牆磚,大老遠送去南京?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 嘉興曝「磚」家磚情磚事 藏磚玩磚有名堂
    羅道人磚  羅道人磚的出名正是因了清代金石大家、嘉興人張廷濟,他在自己的《清儀閣所藏古器物文》收錄了「羅道人磚硯」的拓片,並且題跋:「羅道人磚,友人徐愛山明經正源,原名齡度,從其尊甫在武康官廣文時所得以見貽者,由歙工胡琢為硯。此磚極難得。」正是這句「此磚極難得」給羅道人磚戴上了名磚的冠冕。
  • 豐臺區一場院內遺存大量明、清時期北京城磚 市文物局啟動保護工程
    今年4月,豐臺區一座倉庫大院啟動拆遷,砌築在庫房臺基中數以萬計的青磚,被文物部門認定為明、清時期北京城牆磚。對於這些老城磚,北京市文物局局長陳名傑曾組織相關單位調查研究。近日,文物部門開始對貨場內的城磚實施精細化拆卸。這一文保工程,將為北京建城史及古城牆研究貢獻大量珍貴的歷史實物資料。
  • 90多座窯充滿科技感,考古還原南京城牆磚燒制過程
    據學者統計,南京城牆耗費城磚數億塊。這麼多高規格、巨量的城磚,是在哪裡、如何燒製作的? 4月18日是「國際古蹟遺址日」,一場特殊的在線直播活動在南京城牆集磚館舉行,「南京棲霞官窯山明代城磚窯址考古發掘項目」負責人馬濤,講述了棲霞官窯山明代城磚窯址的發現成果。
  • 定城磚的傳說|軍火庫裡的狐仙,「搖錢樹」和乾隆餑餑
    相傳明朝正德年間,有一位名叫易開佔的工匠,精通九九算法,無論什麼建築,只要經他計算,用工用料定能非常準確,從不浪費。  在長城監督修關的監事官聽聞此事,想要治易開佔的罪,便叫來易開佔,要他計算嘉峪關的用磚數量。易開佔經過詳細計算後說:「需要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塊磚。」監事官依言發磚,並說:「如果多一塊或少一塊,都要砍掉你的頭,同時罰眾工匠勞役三年。」  竣工後,只有一塊磚剩了下來,被放置在西甕城門樓後簷臺上。
  • 嘉峪關閣樓處的一塊磚,救了無數工匠一條命,六百年來無人敢動
    嘉峪關上「一塊磚」的傳奇故事,像磁鐵一樣吸引著無數漫遊雄關者的目光。人們帶著驚奇的眼光打量著這塊磚,好奇地問這個創造建築奇蹟的人究竟是如何精算出只剩下一塊磚的。遊客會問,那麼這樣的一個雄偉的建築為什麼在閣樓的後簷臺處放一塊多餘的磚呢?這樣豈不壞了風景?
  • 北師大重建遊泳池 挖出上萬古城磚[圖文]
    師大挖出上萬城磚當北師大遊泳池日前動工重建、成千上萬的城牆磚出現在人們眼前的時候,44年前的一段舊事就這樣被重新提起。遊泳池裡有上萬塊舊城磚昨天,北師大一位老師告訴記者在該校正在重建的遊泳池中挖出許多城牆磚。記者趕到現場看到,正在動工的遊泳池周圍碼放著許多舊城牆磚,而遊泳池的內壁上,許多城牆磚還嵌在牆中沒有取出。一位施工隊的老師傅告訴記者,估計這樣的磚在遊泳池裡有上萬塊,從尺寸、質地和顏色上看,肯定是年代久遠的城牆磚。
  • 嘉善幹窯「建黨百年」磚順利出窯!
    出窯後的「建黨百年」磚呈黛青色,「嘉興2021」和「建黨百年」定製字樣清晰,從起窯到出窯結束前後共經歷了3個多個小時。據了解,「建黨百年」磚由嘉興籍著名古磚收藏家、非遺錦灰堆磚拓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邵嘉平設計,著名書法篆刻家、西泠印社副社長韓天衡題刻母磚,上海工藝美院制模。今年7月,由嘉興品質辦「重走一大路」辦公室召開專家評審會通過。
  • 記者探訪南京棲霞明代官窯 揭秘城牆磚燒制秘密
    城磚,又稱官磚,也有稱「稅糧磚」,是明初建造南京都城工程中一項最大的建材。初步計算,全城共用城磚上億塊,朝廷要求質量很高,官吏查驗時要求,「敲之有聲,斷之無孔」。今天,江蘇廣電總臺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前往南京棲霞區攝山鄉官窯村一帶,探訪明代官窯群遺址,據悉,這是目前為止江蘇發現的唯一一座明城磚窯址。
  • 南京新城磚是怎樣煉成的 燒制秘訣保質量過硬
    在南京的明城牆維修中需要大量的明城磚,但是僅靠一些老建築拆除中的回收,遠遠不夠。據了解,維修明城牆,南京城牆管理處每年大約用到50萬塊磚,而回收來的城磚只有幾萬塊,空白部分只好用新城磚來填補。目前南京的標營門、武定門等地方,都有新城磚的加入。新城磚都是從江蘇蘇州、安徽六安等地的磚窯廠買來的。這些「新生代」城磚是怎樣出爐的?日前,記者探訪了蘇州一家磚窯廠。
  • 盛唐傳承下來的千年古軍城:城門建在山頂上,每塊城磚必須刻姓名
    後來,朱元璋率領漢人大軍,驅逐胡虜、恢復中華,建立明朝,自此松州有了「松州衛」和「潘州衛」,二衛並立定下來「松潘」這個名字。歷朝歷代,無論是盛唐松州,還是大明松潘,作為邊陲重鎮,這裡向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 南京大陽溝驚現明城牆磚圍牆 可看到銘文刻字
    >
  • 一座結合竹子外立面的「磚城堡」 -武漢海洋村/印西訶
    總平面圖 印西訶 海洋村,提取局部空間重新組合 印西訶 在這個中國農村,我們結合竹子外立面建造了一座磚城堡。拋光的磚地面令人驚嘆,它就像古老的泥土,只有溫暖的觸感!
  • 湖北漢正街拆遷 清末老磚被當街賣(圖)
    ,在工地石磚堆裡發現了一些磚塊上印刻著文字和符號,如「祥記」「沙湖」「漢新造」「美和」「官廠」「KTY」等字樣。記者隨即撿起地上一塊印刻有K字符的青磚,詢問價格,劉經理笑著表示品相一般的小磚也就一包煙的價格,給個十幾元也行。據劉經理介紹,目前已經有不少人找他洽談要購買漢正街老磚石,有的是做園林建築材料,也有私人收藏。他表示,這些磚瓦原本是要被當成渣土處理掉的,如果能換點錢也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