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位於甘肅省,是萬裡長城的最西端,萬裡長城從」天下第一關」的山海關的老龍頭起,由東往西,綿亙萬裡,到嘉峪關止,一東一西,一頭一尾,都是遊人們喜歡去的地方。
很多人到嘉峪關遊玩的時候,會發現一個怪現象,就是嘉峪關整整齊齊的關樓後簷臺上居然很突兀地放著一塊磚,而且這塊磚已經放了幾百年了,很多人都在奇怪為什麼沒人把這塊磚拿走,不過這塊磚還真不能隨便拿,它有個名字叫定城磚,據說這是一塊神磚,如果搬動的話,成樓就會坍塌。
嘉峪關位於河西走廊中西結合部,在河西走廊最西一處隘口,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塞,嘉峪關建立時間是在明初,明朝開國功臣馮勝出徵班師回朝途經此地時,看到此處隘口居於祁連、嘉峪兩山之間,地勢險惡,險峻天成,因此回朝後向明太祖朱元璋提議在那裡修建一個軍事要塞,於是在洪武五年(1372年)開始修建,算起來距今有600多年的歷史。
不過這時候那塊神奇的定城磚還沒出現,嘉峪關由內城、外城、羅城、甕城和城壕組成,還只是黃土夯築而成的要塞,此時還沒有城樓,自嘉峪關建成後,對保障河西地區的安全起著重要作用,成了西部國防重地,然而在長達一百多年的時間裡,嘉峪關都沒修建城樓,在明代,明軍和吐魯番兵曾數次在嘉峪關作戰。
到了明弘治年間,在甘肅任備兵道副使的李端澄,看到蒙古小王子達延汗不斷騷擾邊境,危害邊關,就想著要加強邊防工事建設,於是上報朝廷要在嘉峪關修建關樓,得到批覆後開始主持修建嘉峪關城樓,不過嘉峪關位於戈壁灘上,舉目望去全是沙子,修建城樓的磚要從幾百裡外運來,難度可想而知。
這古代運輸可是費時費力的事,何況是在戈壁灘上,李端澄怕磚運多了浪費,運少了不夠,那樣會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時間,於是李端澄徵召各地能工巧匠來獻計獻策,於是就有了嘉峪關西甕城門樓後簷臺這一塊定城磚的故事。
在眾多能工巧匠中,有一個叫易開佔的工匠,精通九九算法,這時候他想了個辦法,就是按比例繪製出嘉峪關的小模型,然後在模型基礎上算出修建城樓所需的磚頭,李端澄覺得此法甚妙,於是讓易開佔去計算,易開佔經過詳細計算後告訴李端澄需要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塊磚,李端澄大喜,就想著按易開佔所算的數運磚,不過監事官卻不樂意了。
監事官本來還想著從這個工程中撈點油水,現在按易開佔這種方法算出來的磚數一目了然,他想渾水摸魚都難,於是就刁難易開佔,跟易開佔說:「要是多出一塊磚或少了一塊磚,就罰你勞役三年。」
在關樓建好後,易開佔發現多了一塊磚,心想雖然誤差很小,不過監事官肯定不會罷休,於是動了心思,把這塊磚放到了城門樓後簷臺上,監事官一看多了一塊磚,就想問易開佔的罪,易開佔不慌不忙的說道:「這是定城磚,千萬別動,一動這城樓就塌了。」
監事官看易開佔本事這麼大,也不敢懷疑,這樣易開佔算的磚數就剛好了,當然這塊磚是定城磚只是個傳說,這磚一直留在那裡,其實算是見證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那麼龐大的工程,經過計算後,雖然有點誤差,磚頭多了一塊出來,卻可以說是零誤差了,因此這塊磚頭就一直放在那裡,見證著嘉峪關數百年的來風風雨雨和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