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走就走 ▏青甘大環線隨記(10)
寫在前面
不求資料翔實全面,不求論證無懈可擊,但求真實記錄旅途中所見所聞及所思所想——我行故我思。
2019.07.27中午 嘉峪關
行程:敦煌-(365km)-嘉峪關,景點:嘉峪關大景區,宿:嘉峪關市
敦煌住2晚後今天一早駕車去嘉峪關,中午抵達。按照官網介紹,嘉峪關是個大景區,包括嘉峪關、懸壁長城和長城第一墩,我們都要去看一下。
路途中在服務區用午餐,抵達嘉峪關時已是中午一點多了。抓緊時間進入景區。與大多數景區一樣,除了門票還得另買票乘坐電瓶車,否則你就走進去,這已成為景區慣例,也是一種門票的變相加價。建議:老年人還是坐車吧,年輕人自便。
嘉峪關城雄偉壯觀,由內城、外城、甕城、城壕等組成。嘉峪關城呈東西向,我們是從東面進來的。
嘉峪關外城修築於明嘉靖年間(1539~1540年),外城牆長1263米。
外城牆的門在城東北,稱東閘門,門洞高4.2米,寬3.8米,深10.6米,用條石和磚壘砌而成。
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肅鎮總兵李廷臣視察嘉峪關防務時,見這裡南有祁連雪山,北有黑山,關勢雄偉,便寫下「天下雄關」四字並勒石為碑。東閘門上匾額就是他書寫的。
據官網介紹,嘉峪關是世界文化遺產、國家 5A 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等。
嘉峪關是明代萬裡長城的西端起始點,比長城東端的山海關還要早9年,也是明代萬裡長城沿線保存最為完好、規模最為壯觀的古代軍事城堡,有「天下第一雄關」之美譽。
上城牆之前,先去遊擊將軍府逛逛。遊擊將軍府也稱遊擊衙門,其不但是嘉峪關長城防禦體系的指揮中心,而且是朝廷統治地方、檢查商旅使者往來、聯繫西域和中亞及各少數民族的樞紐機關。
前院以議事廳(上圖)為中心,著重展示古代遊擊將軍及文武官員指揮禦敵、籤發關文等情景。
嘉峪關南依祁連雪峰,北憑黑山險阻,雄居古代西域前沿,扼守絲綢之路咽喉,素有「河西第一隘口」、「邊陲鎖鑰」之稱,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遊擊將軍府建在內城中部的北牆下,坐北向南,初建於明隆慶年間。建築面積約5000平方米,為兩院三廳四合院式建築。
後院是遊擊將軍及家眷生活的場所,生動形象地表現了遊擊將軍及其家眷的生活場面。
該上城牆看看了,我們從東甕城的馬道順勢登上城牆。
嘉峪關內城周長640米,呈梯形,面積 2.5萬平方米,有嘉峪關樓、柔遠樓、光化樓三座三層三簷歇山頂式木結構樓閣。
上下圖中,近處是光化樓,遠處是嘉峪關樓。
柔遠樓在這兒呢,我們剛才就是從這裡進到內城的。
關城坐東向西,柔遠樓外即是我們進來的地方。站在關城城牆的東南角俯視就是東閘門內的東甕城的一部分、戲臺(下圖)、關帝廟等建築。
戲臺坐南向北,對面就是關帝廟。
我們就是從這裡經過進入東閘門的,下圖左是關帝廟,下圖右是文昌廟。
城牆上走走,體會一下先人的智慧和勤勞,更要領略一下關城的雄偉。
根據史料記載,明洪武五年(1372),徵西大將軍馮勝在此選址建關,修築了一座周長二百二十丈的土城。明弘治八年(1495)肅州兵備道副使李端澄主持修建了嘉峪關樓。明正德元年(1506)兵備副憲李端澄修建了柔遠樓、光化樓、官廳、倉庫等附屬建築。
嘉峪關與我們前天去過的玉門關和陽關不同,後二者主要是海關的作用,而嘉峪關不僅僅是關隘,同時還是軍事防禦要塞。例如其城牆上的大炮、旗樓、角樓等。關城的東甕城和西甕城,也是為來犯之敵準備的。
來到關城城牆的西南角,可以看到連接關城的長城(下圖),這裡就是長城西端的起始點之一。
據史料記載,嘉靖十八年(1539年)加固關城,修築附近長城,並添築敵臺、角墩、城壕、壕牆等設施。嘉峪關關城是明代長城的一座重要關隘,素有「河西第一隘口」之稱。
注意敲黑板啦!關城中最大的樓——嘉峪關樓。
這就是嘉峪關的關樓了,在城牆上拍好照片我們下得樓來,準備走出嘉峪關樓。
走出嘉峪關樓前留個影。此外,嘉峪關門也是有說法的,注意深深的車轍印。
現在來到嘉峪關樓外。此時,嘉峪關樓迎著夏日的太陽,傲然矗立,好不威武。真不愧是「天下第一雄關」!
出關門即是上坡路。您知道嗎?這樣設計是有玄機的,即西域來犯之敵從遠處是看不到關門的,更不知關裡的情況。
一俟在關樓上發現敵人,即可緊閉關門。敵人騎馬跑到此會突遇下坡,馬失前蹄,人仰馬翻。屆時關樓上的士兵即可痛擊之,而埋伏在關門裡的士兵打開城門,如此一來。上下齊手可能更有效地消滅來犯之敵。
站在坡頂上才能看到坡下的關門。
在這裡和朋友先與石碑合影,但大石頭還是有的。
來到這裡也是長城,就是不用像我去過的八達嶺和沒去過的山海關那樣爬臺階了。這裡就是長城,我已經是好漢啦!
上圖中這尊詩碑安放在此很有意義。抗英民族英雄林則徐,在被革職後去往伊犁戍邊的萬裡旅途中,抵達嘉峪關,策馬出關。他立馬關前,放眼河山,揮筆寫下了《出嘉峪關感賦》,抒發了自己深沉的愛國主義情感。
嚴關百尺界天西,
萬裡徵人駐馬蹄。
飛閣遙連秦樹直,
繚垣斜壓隴雲低。
天山巉削摩肩立,
瀚海蒼茫入望迷。
誰道崤函千古險?
回看只見一丸泥。
林則徐的感賦共四首,上述是第一首。但毛主席當年曾經手書的是林詩的第二首,現在石碑上的書法,你可以認為是仿毛體。
嘉峪關從前是祖國大西北的重要邊塞,今天是新絲路的見證。來到這裡,不由你不雄心豪邁,感慨萬千。它不及莫斯科和聖彼得堡的教堂或城堡華麗,但是歷史更悠久,不如那些教堂城堡典雅,但更雄偉,更壯觀!
原路返回在出口處看到了百年楊樹(樹齡142年)——左公楊,它也是這裡重點保護的古樹。愚以為,一見古樹就是沾上了福氣。
關於嘉峪關的故事還很多,例如定城磚,我們跟著一個團隊人擠人地也看見這塊磚了,確實很奇特,定城磚指放置在嘉峪關西甕城門樓後簷臺上的一塊磚。網上圖片拍的是比較清楚,借用一下。
甚至還有人認為,這是嘉峪關保存最為完好的最重要原因之一,當然是無從考證了,留待以後再議。
敬請期待青甘大環線隨記(11)
-The End-
注:本文部分內容摘自嘉峪關大景區官方網站之「景區簡介」,特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