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7日下午,從嘉峪關懸壁長城趕到萬裡長城西端起點,倚靠討賴河天險構築的「長城第一墩」。
嘉峪關長城第一墩於1539年由肅州兵備道李涵監築,因墩臺聳立於西長城盡頭、討賴河北岸高達82米的懸崖峭壁之上,因而又被稱為討賴河墩。
我們看到第一墩的時候,原來的壯麗長城,如今只剩下高約7米,底部呈不規則正方形,南北寬和東西長均為14.5米,夯層15CM的黃土夾沙夯築墩體,並不起眼。沒想到,走到大約離墩體200米左右的時候,一條長長的鐵梯出現在眼前,鐵梯之下便是曾經浪濤滾滾的討賴河沿岸。
沿著樓梯慢慢下去,穿過淡季沒有人煙的「討賴河客棧」,一條吊橋從討賴河的那頭連接到這頭,現在水流不大,但是,河底離河岸至少有幾十米深,寬度也有幾十米寬,站在岸邊向下望,讓人膽戰心驚。
此時,便莫名地對監築長城並選址於此的人產生深深的佩服,這種用天險作為關口的設計有著「一人當關,萬夫莫開」的作用。
嘉峪關一帶自古便是「番人入貢之要路,河西保障之咽喉」,其古為西戎地,秦屬羌地,漢初為匈奴所佔,漢武帝時,屬酒泉郡,巍晉南北朝時期相繼為前涼、西涼、北涼、西魏等王朝所佔。唐代,隸屬酒泉縣,宋代為吐蕃、回鶻、西夏點領,元代屬肅州路,明洪武年間設嘉峪關所,屬肅州衛,為西部對外活動的重要門戶口岸。明末閉關,放棄西域,自清代以來,改酒泉郡為肅州直隸州,後來形勢發生變化,嘉峪關逐漸僅作為交通驛站,不再用於軍事作用。
現在參觀嘉峪關風景區,長城第一墩便成為附屬景點,是遊嘉峪關的重要風景之一。
討賴河呈現不規則的S形,河水清悠得如一種碧綠的顏色,不遠處,是祁連山脈,雪還鋪在山脊上,溶化的時候,便成為討賴河水的一部分。清涼、乾淨。尤如被時光過濾的陳年往事。長城已破敗,故事已遠,人物已遠,我們僅能從保留下的那段土墩以及這雄渾如天險的討賴河去發揮想像。
站在觀景臺上看討賴河,呈現出一個彎道,寬寬窄窄的,一眼望不到頭的樣子,像極了那幾百年前的崢嶸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