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天下第一雄關」的嘉峪關位於明長城的最西端,是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關口,也是古代出關的必經之路。明初為抵禦日益強大的吐蕃而修築,嘉峪關修築的奇特之處更在於在缺水的荒漠地區能做到用水充足。
嘉峪關上「一塊磚」的傳奇故事,像磁鐵一樣吸引著無數漫遊雄關者的目光。人們帶著驚奇的眼光打量著這塊磚,好奇地問這個創造建築奇蹟的人究竟是如何精算出只剩下一塊磚的。
遊客會問,那麼這樣的一個雄偉的建築為什麼在閣樓的後簷臺處放一塊多餘的磚呢?這樣豈不壞了風景?而且就算是修築時遺留的建築垃圾,為何後來的人不把那塊磚清理了呢?
原來這塊磚後面有著一個驚心動魄的故事,那就是嘉峪關定城磚的故事,說這小小的一塊磚是定城磚或許有些迷信,但這名字確確實實是被叫了六百餘年。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相傳,在明代弘治年間,有兵備道(古代官名)李端澄負責修建嘉峪關。當時的嘉峪關是天蒼蒼,野茫茫,前看戈壁灘、後看鬼門關的地方。要在這樣一個不毛之地建一座關城,再加上建築材料的奇缺,難度是非常大的。負責建關的李端澄,招募了全國數百名能工巧匠讓大家獻計獻策。
有一位聰明的建築師易開佔,提出要想節省材料必須先繪出整個關城的圖樣,根據圖樣製作出小模型,然後再按比例放大,就會精確計算出全部用料。
易開佔經過運算,算出關城全部用磚共九十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塊。負責修建關城的官員,如數給易開佔運來了這麼多磚。
他當即說道:「好,你說多少就是多少,我一塊不少的給你,若是到時候多一塊少一塊我定當饒不了你,我必定稟報上級砍了你的頭,你的這群工匠們就等著被罰去邊疆做苦役把。
到了竣工那天,工匠們都欣喜萬分,經過長時間的努力,這座雄偉的建築終於完工了。可此時,一名工匠卻捧著一塊剩餘的磚交到易開佔手中,這可嚇得眾人滿頭大汗。
這時監事工頭也聞訊趕來,要將這易開佔拉下去砍頭。只見易開佔從容的拿著磚頭走向城頭閣樓處,大聲的說道;「此乃定城磚,若無此磚,此關不保!」而那工頭也只好灰溜溜的離開。
一塊磚的傳說有不少版本,定城磚的說法也比較流行。無論哪一種說法,都是對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讚美與肯定。一塊磚的傳說,給雄偉壯麗的嘉峪關增添了些許神秘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