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月18日電 香港《大公報》18日刊文《臺軍戰略重心為何東移》說,臺灣當局領導人馬英九數月前「布置作業」,讓臺灣軍方研究防務與民生如何相結合。結果,臺軍戰略重心東移至花蓮和臺東,同時釋出臺灣西部營區土地的建議出爐。臺軍戰略重心東移也帶動外島金門、馬祖變革,降低軍事敏感性。
文章摘編如下:
為了落實「防衛固守、有效嚇阻」戰略,臺灣當局領導人、臺軍「最高統帥」馬英九數月前「布置作業」,讓軍方研究防務與民生如何相結合。結果,臺軍戰略重心東移至花蓮和臺東,同時釋出臺灣西部營區土地的建議出爐。
臺軍戰略重心東移的主要原由和做法是:
(一)花蓮空軍基地是臺軍目前最好的基地,花蓮「佳山」地下基礎工程洞庫是東亞地區最大的洞庫基地。「佳山」地下基礎工程,於1985年動工興建,1993年建成投入使用。
該基地位於臺灣中央山脈東側,佔地500公頃,耗資20億美元,可容納200架飛機。基地外設兩個滑行出口,緊急情況下,飛機可以從洞庫內直接起飛。洞內建有油庫、彈藥庫、糧庫、醫院等配套設施。由於有西部群山掩護,在戰時能夠威脅這基地的可能只有彈道飛彈。
目前在花蓮基地駐紮了臺空軍第401聯隊第5大隊第17、26、27中隊,各擁有20架作戰飛機,第12偵察中隊有10架RF-16偵察機。花蓮基地今後在臺海空防作戰中將會具備決定性的作用。這一基地實際上是「雙基」的建設方式,即兩個基地以1個滑行跑道相連接。內側基地直通「佳山」工程洞庫。
同時,在臺東還有志航空軍基地,起到與花蓮基地相配合的作用。
(二)馬當局和臺軍方認為,從防空能力講,戰略重心東移,可以避險利長,充分發揮防空武器的作用。
臺灣從上世紀70年代末起,開始進行地對空飛彈系統的技術研究與開發,由於美國對臺技術援助起點較高,還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僅遠程區域防空飛彈就研製和引進部署了「天弓」1、2型和「愛國者-2」型共3種,上述飛彈以臺北市為防衛中心,構成了比較嚴密的中高空防空網。
其中「愛國者-2」型防空飛彈從1998年開始引進部署,目前有3套同型飛彈分別部署在萬裡、南崗和新店三個陣地,分別從北、中、南三面拱衛臺北市區。最北邊的陣地在萬裡,十分接近海岸線,主要對付飛機類目標。
軍事專家認為,臺軍「愛國者-2」型飛彈發射陣地在戰時的生存機率可能會非常低。
臺灣還部署了自主研製的6套「天弓」1、2型作戰飛彈系統,分為6個陣地部署,共有約500枚。此外,臺軍在大臺北地區還部署了3個「霍克」式地對空飛彈陣地,都靠近沿海陣地,整個臺灣一共擁有20個「霍克」式地對空飛彈系統。
(三)馬當局和臺軍方認為,戰略重心東移,有利於加強後勤保障防線。
近些年來,針對臺灣東部的特點,臺軍已開始了加強臺灣島東部的戰場建設和物資保障建設,即充分利用臺灣島內的優勢,在玉山等五條主要山脈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在臺島的中部和東部構築了一些可囤積兵力武器和軍事物資的軍事基地。同時,臺軍在臺島東部加強了一些重要機場和港口的建設,構築了不少可藏匿飛機的大型洞庫。
(四)馬當局和臺軍方認為,戰略重心東移,可以起到促進防務和民生相結合的雙重作用。
馬英九當局認為,臺軍戰略東移,可以起到促進防務和民生相結合的雙重作用,既加強了防務,又能促進民生改善。臺灣空軍海軍從西部東移僅剩陸軍,則集中在大營區內,把其它分散的小營區釋出供地方建設使用,變軍用為民用,民眾當然高興。如果一個聯兵旅移防到東部,連家眷在內上萬人的消費能力將足以帶動一個小鎮的經濟,也使移防東部的地區大大激發了經濟消費活力。這樣做,既進一步推動了「精進案」中為適應募兵制而減少兵員的需要,同時也拉動了經濟改革。
(五)臺軍戰略重心東移也帶動了臺灣外島金門、馬祖變革,兩地將作為訓練基地,降低軍事敏感性。
金門諸島總面積為162.16平方公裡,位於廈門以東,橫亙於廈門海外,距廈門只有30公裡,處於廈門咽喉,與臺灣、澎湖休戚相關,互為犄角。臺軍在金門諸島構築了「一線陣地」和「二線陣地」,構築了四通八達的坑道,駐有裝甲兵、坦克兵、空降兵等。兩蔣時期,金門駐軍曾達12萬人,目前只有1萬人。
馬祖列島,位於福建閩江口外,共有大小島嶼19個,最近處只有18公裡。該島雖然面積不大,但興建了大型飛彈和雷達基地,擺放了從臺灣運來的各式飛彈、火炮和大功率雷達等,島上還儲存了可供消耗半年以上的戰備物資。馬祖駐軍最多達五萬人,目前兵力約4000人。
根據臺灣戰略東移的情況,臺軍內部正在研究金門、馬祖再縮減兵力的可能性,初步擬定,金門、馬祖兵力全部撤回臺灣本島,但要作為訓練基地,從臺灣本島分批調入輪訓人員,定期輪換,既訓練了部隊,又使金門、馬祖始終保持一定數量的軍人。(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