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黎敏)10年前,在時空的坐標裡,中國—東協自貿區正式建成,翻開了中國—東協經貿合作的嶄新篇章。而在中國面向東協開放合作的前沿廣西,一個以東協研究為特色的新學院也在眾多期待中順利誕生。2010年5月,廣西民族大學東協學院(以下簡稱東協學院)成立,這個中國—東協研究領域裡的新面孔,定位為學術研究型政府培育學院,力爭通過10年努力,打造服務國家戰略和廣西建設的東協方面高端人才培養高地、國際型東協問題研究高地、權威東協信息高地。
10載春華秋實,穩固發展之基。站在東協學院前10年總結與後10年規劃的交匯節點,我們為她收穫的累累碩果點讚,更期待聽到她未來發展的滿滿信心。在東協學院建院10周年之際,本刊記者獨家專訪了廣西民族大學東協學院直屬黨支部書記、常務副院長葉興藝教授。
廣西民族大學東協學院直屬黨支部書記、常務副院長葉興藝教授
從無到有,發展成效初顯
「祝東協學院生日快樂!」在東協學院建院10周年慶典上,學院師生共同喊出了對學院的深情祝福。儘管建院只有10年,但學院師生對學院的情感溢於言表。這背後既有感恩學院之心,也有與學院共同成長的共鳴。10年來,東協學院從無到有,人才隊伍逐漸擴大,影響力逐漸提升,學院師生有了更多榮譽感與自豪感。
據葉興藝介紹,目前東協學院已建立起一支85人的專兼職研究隊伍。現有「東協研究」「中國與東南亞文明」「國際關係」3個碩士學位點,並正在培育「中國與東南亞文明」博士點。學院先後獲批教育部國別與區域研究培育基地(東協研究中心)、廣西科學實驗中心(中國—東協研究中心)、中國—東協文化交流與發展協同創新中心、中國與東南亞關係研究八桂學者科技創新平臺等重點研究基地(平臺)、廣西高端智庫建設培育單位等。
學院20餘篇諮詢報告獲得了中國外交部、國務院僑辦、教育部、新華社等部門的採用及中央領導、廣西壯族自治區領導的肯定性批示;共立項 157項東協研究科研項目,資助出版著作80多部,發表學術論文400多篇。
一切過往皆為序章。在學院發展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礎上,葉興藝認為更應該借建院10周年的契機,做好未來的規劃。
東協學院的三個「新」
2020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順利召開,對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三個「新」要求:要深刻認識新發展階段,要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要著力構建新發展格局。「我覺得這三點也是東協學院未來發展的重要指導思想。」葉興藝說。
「東協學院已經發展10年了,前10年可以說是篳路藍縷,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通過10周年慶典,我們可以為前10年畫下一個圓滿的句號,現在更多地要著眼未來10年的發展。站在前後10年的歷史交匯點,是東協學院面臨的新發展階段。」葉興藝進一步闡釋道,「新發展階段需要新發展理念貫穿始終,對於東協學院而言,我們要堅持高質量發展的理念。基於目前東協學院還沒有完成規模擴張的階段,我們將把規模擴展和高質量發展相結合。」
該如何構建東協學院的新發展格局呢?葉興藝表示要聚焦式發展,不求大而全,而要抓住幾個重點,將它們做成國內一流的、具有品牌效應的亮點,使東協學院在這些領域能站在國內的制高點。
廣西民族大學
堅守初心,腳踏實地繪藍圖
剛剛到東協學院履行不久的葉興藝,清楚地記得自己到東協學院走馬上任的日子是他來到廣西民族大學的第1007天,這位70後常務副院長對東協學院未來的發展有著自己清晰的思考,他表示,圍繞三個新發展、新要求,東協學院未來將進一步明確「一個定位」,搞好「三個建設」,做好「三個整合與開放」,提升「四大功能」。
「『一個定位』就是我們打造學術研究型政府培育學院的這一定位。」葉興藝說。這一定位是東協學院的立身之本,是建設發展的初心,需要始終堅守。
而「三個建設」包括加強隊伍建設、學科建設和東協信息平臺建設。「人才是最寶貴的資源,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政府、學校都對東協學院寄予厚望,從體制上給了我們規模化發展的良好條件,但目前東協學院從事教學、科學研究的人才隊伍,人數還相對較少,尚不能滿足我們的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的要求。」葉興藝說,「所以,我們也在思考人才引進的新思路,利用好現有的一些平臺,例如聯合高校、廣西高端智庫聯盟等方面的力量,通過『固定崗、柔性崗、兼職崗』三崗結合的方式,進一步廣納賢才。」
在學科建設方面,目前東協學院暫時還沒有自己的學科,主要是掛靠在其他學院的學科下。「在學科建設上,我們在努力尋找一個突破點。」葉興藝說,「在東協信息平臺建設方面,我們希望重點要做好數據,可涵蓋東協10國當前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一些最基本的數據。此外,可以通過收集東協國家媒體對中國報導的相關數據,為系統研究做支撐。這將有助於提升中國對外的國家形象。」
而如何做好「三個整合與開放」呢?葉興藝表示,第一個要整合與開放平臺。「目前,東協學院擁有6個平臺、10個研究所、3個校級重點研究基地,總共19個平臺,可以說發展的骨架已經有了,需要我們豐富它的『血肉之軀』。」葉興藝說,「這需要我們把這些平臺資源進行整合,並向校外、國內,甚至是全世界開放。」
第二個是要整合與開放渠道。東協學院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能定位是「服務國家和地方戰略」,如何成為官方智囊,為頂層設計建言獻策,這需要有渠道。下一步,東協學院將梳理已有的渠道和尚需的渠道,並盡力爭取完善,這些渠道也將向國內外開放。
廣西民族大學 (圖源livin南寧)
第三個是整合和開放資源。「這個資源包括前面說的平臺和渠道。國家教育部、廣西壯族自治區給予學院的資源非常豐富,而我們要用好這些資源,挖掘其潛力。不能僅僅自娛自樂。」葉興藝說。
最後,葉興藝指出,東協學院未來將進一步提升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政策諮詢、國際交流的四大功能。
出生在浙江,學成在吉林,目前在廣西工作的葉興藝說,自己決定來廣西工作,一個是看中了這裡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她未來不可估量的發展前景,另一個也是一種社會責任和使命感。「習近平總書記說過,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我覺得我們更應該寫在祖國西部的大地上。」葉興藝笑著這樣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