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新」發展——獨家專訪廣西民族大學東協學院常務副院長葉興藝

2020-12-11 中國東協博覽雜誌

(本刊記者/黎敏)10年前,在時空的坐標裡,中國—東協自貿區正式建成,翻開了中國—東協經貿合作的嶄新篇章。而在中國面向東協開放合作的前沿廣西,一個以東協研究為特色的新學院也在眾多期待中順利誕生。2010年5月,廣西民族大學東協學院(以下簡稱東協學院)成立,這個中國—東協研究領域裡的新面孔,定位為學術研究型政府培育學院,力爭通過10年努力,打造服務國家戰略和廣西建設的東協方面高端人才培養高地、國際型東協問題研究高地、權威東協信息高地。

10載春華秋實,穩固發展之基。站在東協學院前10年總結與後10年規劃的交匯節點,我們為她收穫的累累碩果點讚,更期待聽到她未來發展的滿滿信心。在東協學院建院10周年之際,本刊記者獨家專訪了廣西民族大學東協學院直屬黨支部書記、常務副院長葉興藝教授。

廣西民族大學東協學院直屬黨支部書記、常務副院長葉興藝教授

從無到有,發展成效初顯

「祝東協學院生日快樂!」在東協學院建院10周年慶典上,學院師生共同喊出了對學院的深情祝福。儘管建院只有10年,但學院師生對學院的情感溢於言表。這背後既有感恩學院之心,也有與學院共同成長的共鳴。10年來,東協學院從無到有,人才隊伍逐漸擴大,影響力逐漸提升,學院師生有了更多榮譽感與自豪感。

據葉興藝介紹,目前東協學院已建立起一支85人的專兼職研究隊伍。現有「東協研究」「中國與東南亞文明」「國際關係」3個碩士學位點,並正在培育「中國與東南亞文明」博士點。學院先後獲批教育部國別與區域研究培育基地(東協研究中心)、廣西科學實驗中心(中國—東協研究中心)、中國—東協文化交流與發展協同創新中心、中國與東南亞關係研究八桂學者科技創新平臺等重點研究基地(平臺)、廣西高端智庫建設培育單位等。

學院20餘篇諮詢報告獲得了中國外交部、國務院僑辦、教育部、新華社等部門的採用及中央領導、廣西壯族自治區領導的肯定性批示;共立項 157項東協研究科研項目,資助出版著作80多部,發表學術論文400多篇。

一切過往皆為序章。在學院發展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礎上,葉興藝認為更應該借建院10周年的契機,做好未來的規劃。

東協學院的三個「新」

2020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順利召開,對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三個「新」要求:要深刻認識新發展階段,要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要著力構建新發展格局。「我覺得這三點也是東協學院未來發展的重要指導思想。」葉興藝說。

「東協學院已經發展10年了,前10年可以說是篳路藍縷,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通過10周年慶典,我們可以為前10年畫下一個圓滿的句號,現在更多地要著眼未來10年的發展。站在前後10年的歷史交匯點,是東協學院面臨的新發展階段。」葉興藝進一步闡釋道,「新發展階段需要新發展理念貫穿始終,對於東協學院而言,我們要堅持高質量發展的理念。基於目前東協學院還沒有完成規模擴張的階段,我們將把規模擴展和高質量發展相結合。」

該如何構建東協學院的新發展格局呢?葉興藝表示要聚焦式發展,不求大而全,而要抓住幾個重點,將它們做成國內一流的、具有品牌效應的亮點,使東協學院在這些領域能站在國內的制高點。

廣西民族大學

堅守初心,腳踏實地繪藍圖

剛剛到東協學院履行不久的葉興藝,清楚地記得自己到東協學院走馬上任的日子是他來到廣西民族大學的第1007天,這位70後常務副院長對東協學院未來的發展有著自己清晰的思考,他表示,圍繞三個新發展、新要求,東協學院未來將進一步明確「一個定位」,搞好「三個建設」,做好「三個整合與開放」,提升「四大功能」。

「『一個定位』就是我們打造學術研究型政府培育學院的這一定位。」葉興藝說。這一定位是東協學院的立身之本,是建設發展的初心,需要始終堅守。

而「三個建設」包括加強隊伍建設、學科建設和東協信息平臺建設。「人才是最寶貴的資源,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政府、學校都對東協學院寄予厚望,從體制上給了我們規模化發展的良好條件,但目前東協學院從事教學、科學研究的人才隊伍,人數還相對較少,尚不能滿足我們的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的要求。」葉興藝說,「所以,我們也在思考人才引進的新思路,利用好現有的一些平臺,例如聯合高校、廣西高端智庫聯盟等方面的力量,通過『固定崗、柔性崗、兼職崗』三崗結合的方式,進一步廣納賢才。」

在學科建設方面,目前東協學院暫時還沒有自己的學科,主要是掛靠在其他學院的學科下。「在學科建設上,我們在努力尋找一個突破點。」葉興藝說,「在東協信息平臺建設方面,我們希望重點要做好數據,可涵蓋東協10國當前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一些最基本的數據。此外,可以通過收集東協國家媒體對中國報導的相關數據,為系統研究做支撐。這將有助於提升中國對外的國家形象。」

而如何做好「三個整合與開放」呢?葉興藝表示,第一個要整合與開放平臺。「目前,東協學院擁有6個平臺、10個研究所、3個校級重點研究基地,總共19個平臺,可以說發展的骨架已經有了,需要我們豐富它的『血肉之軀』。」葉興藝說,「這需要我們把這些平臺資源進行整合,並向校外、國內,甚至是全世界開放。」

第二個是要整合與開放渠道。東協學院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能定位是「服務國家和地方戰略」,如何成為官方智囊,為頂層設計建言獻策,這需要有渠道。下一步,東協學院將梳理已有的渠道和尚需的渠道,並盡力爭取完善,這些渠道也將向國內外開放。

廣西民族大學 (圖源livin南寧)

第三個是整合和開放資源。「這個資源包括前面說的平臺和渠道。國家教育部、廣西壯族自治區給予學院的資源非常豐富,而我們要用好這些資源,挖掘其潛力。不能僅僅自娛自樂。」葉興藝說。

最後,葉興藝指出,東協學院未來將進一步提升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政策諮詢、國際交流的四大功能。

出生在浙江,學成在吉林,目前在廣西工作的葉興藝說,自己決定來廣西工作,一個是看中了這裡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她未來不可估量的發展前景,另一個也是一種社會責任和使命感。「習近平總書記說過,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我覺得我們更應該寫在祖國西部的大地上。」葉興藝笑著這樣說道。

相關焦點

  • 乘「十年之勢」而上 全力打好「東協牌」——獨家專訪廣西民族大學...
    (東博社記者/關秋韻)廣西民族大學(以下簡稱廣西民大)是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和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曾入選《環球人文地理》中國9所最富有詩情畫意的大學之一。建校至今,廣西民大利用得天獨厚沿海沿邊和瀕臨東南亞的區位優勢,形成了"民族性、區域性、國際性"三性合一的辦學特色,為中國—東協各領域發展培養、輸送了眾多國際化創新型人才。
  • 廣西民族大學東協學院:創新教育培養人才
    編者按:近年來,廣西各大高校在自治區教育廳的指導下,結合自身優勢學科與資源,開闢出包括校企協同育人、產教高度融合、政策傾斜支持、平臺基地支撐等多位一體的「政產學研用創」新路子,向社會交出了一份漂亮的、含金量頗高的「雙創」成績單。
  • 廣西民族大學東協學院擬建成國家級東協研究基地
    廣西民族大學東協學院擬建成國家級東協研究基地   中新網南寧7月2日電 (記者 楊志雄 黃豔梅)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廳長秦斌2日向中新網記者介紹,於2010年在廣西民族大學啟動建設的東協學院項目,目前各項工作穩步推進
  • 廣西民族大學東協學院建院十周年慶典暨系列學術研討會圓滿落幕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梁生文):11月21日,廣西民族大學東協學院建院十周年慶典暨系列學術研討會圓滿落幕。此次慶典及系列學術研討會由廣西民族大學東協學院主辦,廣西民族大學教育部國別和區域研究基地東協研究中心、廣西首批高端智庫建設培育單位中國-東協研究中心承辦,廣西民族大學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菲律賓研究中心、汶萊研究中心和中國-東協海上安全研究中心協辦。慶典儀式在廣西民族大學思源湖校區圖書館報告廳舉行,廣西民族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崔曉麟主持。
  •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副院長——李建軍
    李建軍,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財金學院博士,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HU)訪問學者,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首批國家優秀教學團隊和國家精品課程《金融學》的核心成員,主要研究領域為貨幣金融、影子銀行、民間金融與網際網路金融。
  • 120所高校專家齊聚中國東協藝術學院共商藝術碩士培養
    全國藝術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以下簡稱「教指委」)美術設計分委員會召集人、中國美術學院教授曹意強,教指委委員、內蒙古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書記烏力吉、福建師範大學美術學院院長李豫閩、蘇州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姜竹松,教指委副秘書長宋慧文、秘書劉德坤、美術專業分委會秘書長薛墨,全國人大常委、廣西藝術學院院長鄭軍裡、雲南藝術學院院長郭浩、山東藝術學院院長王力克、內蒙古藝術學院副院長孟顯波等20多位美術專業分委會專家
  • 首屆國際發展合作論壇在對外經貿大學成功舉辦
    首屆國際發展合作論壇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舉行。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校長夏文斌、副校長吳衛星,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發展合作學院院長、中國國際貿易學會會長金旭、廣西大學副校長羅廷榮、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院長唐宜紅、政府管理學院院長於海純、中國世界貿易組織研究院院長屠新泉、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穎、全球價值鏈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殷曉鵬出席論壇。
  • 去年東協國家在廣西留學生超萬人
    這個學期,廣西大學國際教育學院的孟瑞森老師承擔了3門課程,上課形式則由過去的線下教學改為直播或錄播。班上的學生大部分來自越南、泰國和印度尼西亞,因為與中國的時差不大,他還是按照過去的上課時間給學生上網課。孟瑞森認為,疫情以來國際教育被迫向線上轉移,今後線上教學將成為國際教育發展的趨勢,海外有中文學習需求但又不能來留學的人,可以通過線上教學完成學業。
  • 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成立,胡潔獲聘為學院常務副院長
    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成立,胡潔獲聘為學院常務副院長 上海交通大學新聞網 2018-01-02 17:53
  • 廣西迎來一所新大學,南寧數字科技學院(籌)正式開工建設
    全國工商聯副主席黃榮、廣西壯族自治區副主席費志榮、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副主席磨長英、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教育工委專職副書記李曉勇、南寧市副市長朱會東,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吉利人才發展集團副董事長王興貴、吉利人才發展協同委員會主席陸丹、吉利控股集團副總裁楊學良等領導嘉賓出席奠基儀式。全國工商聯副主席黃榮宣布項目開工,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副秘書長黃植建主持儀式。
  • 廣西又添一所大學:中央民族大學東興學院將掛牌
    廣西又添一所大學:中央民族大學東興學院將掛牌 中新社廣西分社「廣西頭條NEWS」微信公眾號 2017-06-02 18:49
  • 專訪青島科技大學傳媒學院常務副院長楊建華:引進一流國際教育資源...
    2015年8月批准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是教育部在山東省首個批准的藝術碩士研究生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也是青島科技大學首個碩士研究生中外合作辦學項目、首個藝術學科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且項目不需要參加中國教育部組織的研究生考試。
  • 1983年12月至今 歷任中國佛學院教務長 副院長 常務副院長
    1983年12月至今 歷任中國佛學院教務長 副院長 常務副院長 鳳凰網華人佛教2010年3月12日下午獨家專訪傳印法師,以下為部分文字實錄:文革以後佛學院和50年代、60年代有本質的不同,現在是要趕上時代,提高發展,提供條件,鼓勵我們加強發展,給我們的空間前途開拓很廣,很廣遠。
  • 2020中國-東協奧爾夫音樂教育論壇正式開幕
    本次論壇由廣西財經學院、廣西南寧新動力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民建南寧市委會、中國—東協奧爾夫教育研究所等多家單位共同舉辦。民建廣西區委副主委肖太福,廣西財經學院黨委副書記韋澤紅,自治區、南寧市政協常委、民建南寧市委主委盧秋凌,中國-東協博覽會秘書處原副秘書長黃平西,廣西財經學院處長張建中,廣西民族文化產業發展研究會執行會長兼秘書長王傑清,南寧市婦女兒童活動中心主任蘇長帥等領導嘉賓出席開幕儀式。
  • 中國-東協博覽會催生廣西小語種學習熱
    廣西民族大學文學院07級對外泰語專業的黃曉達去年就擔任了第七屆中國-東協博覽會志願者,她說,選擇學東協語言的人越來越多,除了大家對東南亞國家的文化感興趣以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如果能熟練運用這些語言就可以很容易地找到工作。
  • 中國同東協合作空間將更為廣闊
    廣西區委黨校(廣西行政學院)常務副校長胡建華說,共建貿易絲路、數字絲路和健康絲路等重要倡議,為引領東協國家乃至全球經濟全面復甦注入穩定可靠的發展動力,為全球經濟變革和秩序重構提供創新引擎,同時為全球抗擊疫情展現大國擔當,貢獻中國力量。   當前,廣西正加快構建「南向、北聯、東融、西合」全方位開放發展新格局。
  • 「禮儀南職」第16屆中國-東協禮儀大賽在廣西唯一「雙高校」啟動
    6月16日下午,「禮儀南職」·第16屆中國-東協禮儀大賽啟動儀式在南寧職業技術學院舉行。來自泰國、寮國、緬甸等東協國家駐南寧總領事館總領事或領事代表,中國-東協博覽會秘書處、廣西中華文促會、南寧市外事辦、南寧市貿促會、中國-東協禮儀大賽合作企業嘉賓代表、廣西禮儀文化交流協會成員代表、廣西高校師生代表以及大賽導演組、往屆優秀獲獎選手代表參加啟動儀式。
  • 廣西藍天航空職業學院贏得中國—東協禮儀大賽組委會盛讚
    2019年11月8日,廣西藍天航空職業學院收到中國—東協禮儀大賽組委會賀信。賀信盛讚學校一直以來對中國—東協禮儀大賽的大力支持,並祝賀該學校學生參加2019禮儀東方第15屆中國—東協禮儀大賽廣西總決賽,趙輝萍榮獲廣西總決賽最佳民族服飾獎,徐蓉榮獲最佳媒體印象獎,孫巧榆榮獲最佳氣質獎,謝曉婷、徐霜榮獲文明禮儀之星獎。
  • 成都大學中國-東協藝術學院成立三周年了!
    2017年11月19日,肩負學科發展多元化、人才培養全素質、為成都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國家中心城市和西部文創中心平添助力的使命,經市政府批准,依託成都大學已有的藝術學科辦學基礎,按照新的體制和機制設立的,具有相對獨立辦學自主權的,內設公辦綜合藝術學院中國-東協藝術學院在成都應運而生。
  • 「部區合建」政策加持 辦學水平大幅提升 廣西大學駛入發展快車道
    原標題:「部區合建」政策加持 辦學水平大幅提升 廣西大學駛入發展快車道今年12月28日,備受業界矚目、位於廣西平南、橫跨潯江兩岸的平南三橋將順利通車。「這將是世界最大跨徑的拱橋!」廣西大學土木建築工程學院常務副院長陳正自豪地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