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有三戒:少戒色,中戒鬥,老戒得

2021-02-08 學點做人做事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學點做人做事,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每天免費收到文章了。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國學生活」,國學智慧,美好生活!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孔夫子告訴我們:君子有三戒:少戒色,中戒鬥,老戒得!


孔子說,人生三萬六千天,看起來好像很長,但細細想來,人生也就三個階段:少年、壯年、老年。


每個階段都有其特點,有好也有壞,好的方面固然要發揚,不好的方面也要注意避免,如此才能一生順遂。


孔子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季氏》)


正因為人性好色、好鬥、貪得,所以孔子提醒人們要有所戒懼,人們在誘惑面前克制自身,不能悖理違法,喪失人格,失落道德,失去本心。


0

少年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


人處年少時期,心智還不成熟,容易衝動,尤其在男女情感上要注意。


這個時期迷戀感情很正常,但是要懂得克制。我們經常能看到,許多高中生、大學生因為感情而出現一些問題。


很多人陷在其中出不來,但往往旁觀者清。身邊的朋友看的很清楚,如果能聽一聽朋友的想法,很多事情會迎刃而解。


從更廣泛講,「色」還包括一切聲光色影,譬如遊戲、品牌的穿戴、奢華的餐廳等,年輕人很容易貪戀身外之物,為之痴迷甚至瘋狂,所以要戒。


年少時期缺乏對世界的認識,很難辨別良莠,如能通過自己學習辨別,此乃人生大幸。但很多人都需要被教導,才能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如何對少年進行完善的人生觀教育,是國家之根本。


少年立大志,今有「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只有不沉迷於「色」,才能堅持自己的信念,才能跟隨世界的主流發展,才能為成才奠定堅實的基礎。




壯年時,血氣方剛,戒之在鬥


人到壯年,精氣達到人生最高峰,最是難以忍受別人輕視、挑釁的時候。如果與人爭鬥,則必然召兇惹禍,所以要戒鬥。


戒鬥的意義在於讓壯年人把充沛的精力放在正業上,而不是在一些無關緊要的小事上。


當然這裡說的鬥,並不是說常見的打架鬥毆。成年人的腦力和體力都已經成熟,偶爾的毆鬥也屬於正常現象。


但更多的是暗鬥,因為思想已經成熟,明白武力不能解決問題,更多的都用腦力和自身積累的閱歷。

想要的未來,是看得到...安。。。。。。。。。。。。。。。。。。。。。。。。......。。。。。。。。。。。。。。。。。全。。。。。。。。。。。。。。。

想要的未來,是看得到...安。。。。。。。。。。。。。。。。。。。。。。。。......。。。。。。。。。。。。。。。。。全。。。。。。。。。。。。。。。

這種暗鬥往往傷人於無形,比打一架更嚴重。消耗腦力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會破壞已然形成的工作和秩序。


寧靜致遠、淡泊名利。人到中年,很多事情都應該看淡,保持自己一顆平靜的心,專注做自己的事兒,這樣反而更容易成功。


所以孔子提醒,壯年時期,最重要的是警戒自己,不要與別人鬥。與其和別人鬥,不如和自己比一比,將自己的事做到極致,贏了自己遠比打敗別人更有快感。


如果在工作上有什麼不順心的事兒,與其想著誰擋了自己的路,不如想想自己哪裡還可以更好。


所以在這個時候,結交一個有平常心的朋友,在關鍵的時候,他會幫你看淡得失,掙脫利益的糾纏,得到心靈的撫慰,獲得精神的棲息地。




老年時,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人到老年,心態開始變的平和,像羅素所說,湍急的河流衝過山巒,終於到了大海的時候,表現出來的就是一種平緩和遼闊。


按照自然規律,老年時,血氣精力開始下降,要戒掉貪得無厭,也就是要學會控制自己內心的欲望,注重養心。


戒得,要明白很多事情已經不可得,所以不可強求。


年老時,體力不濟,如果貪求事有所成,希望有所獲得,不僅身體無法完成,而且事情也做不好,最終想要的目標無法達到,所以要戒得。


《禮記•曲禮上》記載: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傳。


六十歲的時候,可以指使別人幹活了;七十歲的時候,可以將事情都交代出去了,自己不可在去操心。這裡戒得的意思已經很明了。


在這個時候,人要正確對待你得到的東西。這裡面其實是大有深意的。


年老之人經歷一生風雨,早已練就了自己獨特的處世之道,憑藉這些人生經驗已經能獲得很多;老年人思想深邃,綿裡藏針,可以利用年輕人之無知,得到自己想得到的東西。


但是,這些行為是令人不齒的。年紀雖然是老人的缺項,但是也是贏得尊敬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老年人應該幫助、教育年輕人,這樣的老人即便沒有得到什麼,但是在人格上也是崇高和偉大的。


孔子因有七十二賢弟子,才能傳播自己的偉大思想,如果孔子想得到短期利益,急功近利,那麼中國儒家的文化恐怕就沒有傳承的可能。


如果老年人將自己的思想和一生經驗傳授給年輕人,於自身來說可能沒有什麼益處,但也沒有虧損什麼。


從長遠來看,這一行為卻為社會做了很大的貢獻,甚至為人類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如果說人的前半生拿得起是擔當,那麼後半生放得下更是瀟灑。


人年輕的時候,都是在用加法生活,但是到一定層次後,要學著用減法生活。


孔子提出的「人生三戒」放在當今社會仍然適用。


戒色需要年輕人自己樹立遠大理想,同時也需要年長的人幫助;


戒鬥需要中年人心平氣和、相互協作,需要個人進行內心的修煉;


戒得需要老年人改變自己的思想,幫助別人實現人生價值,比自己得到更有社會價值。


我們整個人生都要懂得:戒色、戒鬥、戒得,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重點,而兼顧另外兩點,君子總是善於護好自己的心境,養成正確的生活習慣,從而改善自己的。

相關焦點

  • 孔子:君子有三戒,修身又養性,你知道麼?
    《論語·季氏》中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君作為君子要有三個方面需要戒備:第一年少的時候,身體還沒有發育完全,要戒備因為美色而產生的情感欲望;第二壯年的時候,精力旺盛,要戒備自己情緒的變化;第三等到老年的時候,精力沒有中壯年的時候旺盛了,要戒備貪得無厭。總結來說,這三戒分別是戒色、戒鬥、戒貪。戒色這點主要是針對年輕人的。年輕人好奇心重,最容易受社會上的誘惑影響。
  • 孔子:君子有三戒
    在這裡,孔子談到君子有三戒,這三個方面以血氣盈虛為依據進行劃分,分別是減色、戒鬥、戒得。這三戒針對的是人的少年、壯年、老年三個階段容易出現的問題,因而也可以看作人生三戒。《淮南子·詮言》中有這樣一句話:「凡人之性,少則猖狂,壯則強暴,老則好利。」可以說,這是對孔子人生三戒思想的進一步闡述。
  • 孔子說「君子三戒,少戒色」,後兩句更是精華
    這些弟子,把孔子的思想又以文字的形式,記錄了下來,讓更多的人,從中有所得。對於人生,孔子就悟到人應有「三戒」,即「少戒色,中戒鬥,老戒得。」具體是什麼意思?子曰接下來就來一一解析:第一戒:少戒色很多人一看這句話,會誤認為孔子想表達「年輕人不要沉迷戀愛」,其實這個「色」,不只包含男歡女愛,還包含犬馬聲色的物慾。那這句話放在今天還實用嗎?子曰覺得這句話非常有道理,確實應該「少戒色」。
  • 君子有三戒,首戒迫在眉睫
    1君子三戒色為先孔夫子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君子有三種戒忌:對於身體還沒有完全發育成熟的青少年來說,必須戒美色情慾;對於血氣旺盛剛烈的中青年,則必須戒爭強好勝;而對於氣血虛衰的老年人,必須戒貪得無厭。三戒之中,第一戒尤其重要。因為少年人如果不能力戒情慾,反而放縱自己,不但影響學業,而且傷身敗德,甚至可能早早夭折,那也就根本談不上後面的中青年和老年了。孔子說,「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 君子有三戒:少年要戒色,成年人做到後兩戒,人生會有所不同
    《論語》中說過,君子有三戒,想要成為一名高尚的人,我們得學會適當地戒除誘惑,他一針見血地指出了人性的弱點,那我們看一看具體是怎麼戒呢?是這麼說的:「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我們先看少年時。
  • 《悟學.第249篇》君子有三戒:色、鬥、得
    季氏第十六.新解讀(七)悟學.十八子 20200501167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譯文】孔子說:「君子有三項禁戒:年少的時候,血氣尚未穩定(身心尚未發育健全),要戒忌對女色的迷戀;到了壯年,血氣方剛(旺盛剛烈),要戒忌與人爭鬥(好勇鬥狠);到了老年,血氣已經衰弱了,要戒忌貪得無厭。」
  • 《論語》:君子有三戒
    《論語》中孔子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也就是說年輕人要注意性的問題,能節制而不縱慾才叫君子;中年人要溫潤平和,不要好勇鬥狠做意氣之爭才稱得上君子;老年人要看得通透,不要把事都看得太重抓著不放才算得上君子。
  • 古代君子有三戒,呂布三戒全犯,劉備犯了兩戒,曹操犯了幾戒?
    縱觀後漢三國梟雄,其盛其衰都有跡可循:道家有五葷三厭之戒,儒家也有君子三戒,對一代梟雄來說,戒不戒五葷三厭無傷大雅,但是犯了君子三戒,卻只有死路一條。五葷三厭這個名詞,很多人都是看了《西遊記》裡的豬八戒才知道的,但事實上五葷三厭是道家之戒,不知道怎麼傳到了西域,卻變成了別人制定的守則。五葷三厭是什麼,筆者前一段時間寫過,這裡不再贅述。
  • 《論語》|「君子有三戒」,人生防止犯三種錯誤,則一生無大過
    孔子說:「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少指30歲以前,壯是大,指30歲以上,老指50歲以後;血氣是人很自然的生理本能,也是生理加上社會心理發展的綜合狀態,並且隨著年齡的增長也在變化著,代表著一種非理性的衝動;戒是警惕、防止、小心的意思。
  • 柳宗元寓"三戒" 打油詩新全解
    題名「三戒」,可能是取《論語》「君子有三戒」之意。另有詞語「三戒」,在佛教、中醫和古代文獻中分別有不同的含義——驢之可悲,麋之可憐,鼠之可憎! 01.永某氏之鼠《永某氏之鼠》成功塑造了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鼠輩:沒有哪一個人為「忌日」而豢養老鼠;但在正常的生活環境中,有太多的有權有勢的人,出於種種緣故,寵愛、任用一些無能無德的「鼠輩」為官,致使鼠輩的勢力越來越大,可謂「小人得志」。
  • 孔子說:君子有三戒,第一是戒色
    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孔子說:「君子有三件事應該警惕戒備:年少的時候,血氣還沒有發展穩定,要警戒迷戀女色;壯年的時候,血氣正旺盛,要警戒爭強好鬥;到了老年的時候,血氣已經衰弱,要警戒貪得無厭。」陳昌文老闆社群畫哥結合商業解讀,一個公司都有發展初期,中期,後期。
  • 君子有三戒,中年男人想要長壽,戒掉一個也算不錯
    君子有3戒,男人想要長壽,戒掉一個也不錯孔子曾經說過:「君子有三戒:少年時,血氣未定,戒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而這三戒不僅僅適用於生活,同時也可以用於養生方面。下面我們就來具體的了解一下吧。為什麼要戒「色」當我們少年的時候,血氣還未定,就應該戒好色,到了中年的時候,就更需要戒色了。
  • 人生三戒:少年戒色,中年戒鬥,老年戒貪
    出淤泥而不染孔子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壯年的時候,身體達到巔峰狀態,血氣正旺盛,是生命中最有力量的時候,這時不要無謂爭鬥。老年的時候,血氣已經開始衰竭,身體逐漸失去活力,這時要警惕貪婪。其實不論在哪個年齡段,都需要戒備色、鬥、貪,在身體不允許的時候尤其要警惕 。
  • 君子有三戒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戒之在得。(《論語》季氏第十六)。」這句話我們可以理解為,作為一個君子最起碼要注意這三個方面:第一:少小時(即年輕時),正常的思想意識尚未形成,對是非尚無明確的判斷,這個時候要抵禦的住財色的侵擾,因為一旦把握不住,就可能對人的一生產生重大的影響。
  • 君子有3戒,男人想長壽,戒掉一個也是好的!
    在歷史的長河中,尋找長壽秘密的人數不勝數,追求長壽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很可惜的是,一直到現在,關於長壽也並沒有什麼完全正確的秘方。但是,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和醫學的進步,我們了解到,影響長壽的因素除了遺傳因素、自然環境、社會狀況、醫療條件以外,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就是生活方式。
  • 古代聖人所說的「三畏」與「三戒」我們常人應該如何去學習?
    古代聖人所說的「三畏」與「三戒」我們常人應該如何去學習?首先讓我們一起回顧一下孔子說的三畏與三戒是什麼,根據《論語·季氏》中的記載: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天命,實際上某程度上說的是人的命運屬於天道的一部分。畏天命,就是要對自己的命運要有敬畏之心,也就是要象《黃帝內經》中所說的那樣。
  • 孔子有三句勸誡君子的名言,被奉為修身經典,句句珠璣,值得玩味
    至聖先師孔子雖然出身貴族,但是一生致力於教化萬民,他開創儒家學派,注重君子的品德修養。後有孟子將儒學繼往開來,至荀子而集大成,乃使流芳。一、孔子在《論語》中有很多有關君子的論述,大多是教導君子應該做什麼,而有三句話卻是勸誡君子什麼事萬萬不可做,被稱為君子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簡單的說:少年時應戒萬事萬物的誘惑;壯年時戒爭鬥;老年時戒貪慾。
  • 君子三立、四不、三戒、九思、三樂、五恥、三德
    雖然,在人格塑造的理想中,儒家有聖人、賢人;道家有真人、至人、神人,究其境界均似高於君子,然而聖賢究竟不世出,真人、至人、神人尤其高遠而不易攀及,世間完人總是不多,因而一較普遍的、較易至的、較完美的人格典型——君子,也就特別值得注意與追求。
  • 君子有三德、三畏、三樂、三戒、三思、三變、三省、三愆
    面對誹謗或謠言,做到「不做虧心事,不怕半夜鬼敲門」的境界,這就是君子的坦蕩之心,人生能夠做到這樣也就沒有什麼恐慌了。人生的路有起有落,總會遭遇逆境和挫折,人生雖然痛苦壓抑,但對一個有作為、有修養的人士來講,能夠在磨礪中鍛鍊自己的意志,做到不憂、不惑、不懼,從而由逆境向順,轉變戰機就是一個了不起的人。君子對修行的要求很高,君子要到成為世人學習的榜樣就應該做到最基本的不憂、不惑、不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