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君子有三戒

2021-01-17 傳統文化發微

《論語》中孔子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也就是說年輕人要注意性的問題,能節制而不縱慾才叫君子;中年人要溫潤平和,不要好勇鬥狠做意氣之爭才稱得上君子;老年人要看得通透,不要把事都看得太重抓著不放才算得上君子。

君子三戒

孔子這句話道出了人生三個階段容易產生的毛病和問題,這三點在時間上相互連接,在性質一脈相承,卻又各自獨立。此番訓誡意在提醒正處在某一階段的人醒悟,供過來人反思,助來者前瞻長路。

一、少年:戒之在色。少年可以理解為年輕人,實際上包括了少年也包括了青年。依古代禮制,女孩十五歲及笄,便算是成人可以出嫁,男子十六歲舉行冠禮,表示成人可以娶妻。對照現在婚姻法中關於法定結婚年齡的規定:男子不得早於二十二周歲,女子不得早於二十周歲,古人享受男歡女愛要比現在早很多。只是性成熟並不代表心理成熟,往往年少無知貪圖閨房之樂,過分縱慾,於身體、心理都會產生極大危害。只是「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聖人也並非不通情理,所以提倡適度要求節制而非禁慾。

冠禮

現在社會人們對愛的理解往往狹義化,認為父母、兄弟是孝悌,屬於親情;對於同性朋友是友道,屬於友情;唯獨對異性才是愛情,愛被理解為兩性之間基於性的特殊情感。再加上各種人為因素的影響,青少年性心理的早熟比性生理的早熟更提前,這是教育的大問題,也是很大的社會問題。

個人認為年輕人要戒男女大欲之色,但要保持年輕人的本色,那就是敢想敢幹有衝勁,不怕失敗不服輸的決心和韌性,有成就一番本事和打拼一片天地的野心。年輕人要戒色但要留住本色。

年輕人

二、壯年:戒之在鬥。

孔子教育我們戒之在鬥。但是中年人偏偏是最不能放棄奮鬥的人。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放眼望去都是需要依靠自己的人,而自己卻無處可依。在無助中,難免焦慮與暴躁,敏感又脆弱,時而意氣風發滿懷希望,時而消沉絕望痛苦不堪。但是無論內心是怎樣的一種滋味,都不能停下向前的腳步,喪失奮鬥的決心和信心。哪怕是含著淚忍著痛傷痕累累,也要拼命趟出一條帶血的路。

人到中年

人到中年,在家中妻兒老少其樂融融,走出門只有努力和保重二字留在獵獵風中。

努力是在自己身上努力,奮鬥也是奮鬥自己的本事,而不是在別人身上動腦筋玩手段。這裡有一個故事可資借鑑。師傅畫了一長一短的兩條線對徒弟說:「這條短線代表你,那條長線代表別人,怎樣才能讓自己的那條線比別人長呢?」徒弟想了想,伸出腳把長的那條線抹去一半,然後得意地抬起頭說:「師傅您看,這樣我的那條線就變長了。」師傅搖了搖頭,俯下身把原來短的那條線加長了一倍說:「要想比別人強,光盯著別人的短處想辦法詆毀別人,必定會遭到別人的反擊和報復。只有自己變得強大,自然能對比出別人的渺小,這才是最好的辦法。」

孔子所說戒之在鬥,就是要戒與人爭鬥,和人勾心鬥角,更不可想盡辦法用盡手段往上爬。人生之鬥是與自己的壞習慣作鬥爭,與自己的惰性作鬥爭,這種贏得一時也是人生進步之處、卓爾不凡的開始。

三、老年:戒之在得。人辛辛苦苦一輩子,到了老年已經無力奮鬥,只能依靠舊時的回憶提振現在的精神,所以老年人記不清昨天的事,剛才的人,但是對幾十年前的事情卻念念不報,牢記心中。因為他們已經沒有未來,他們只能活在過去。他們想把過去的種種牢牢抓住,所以動輒「想當年……」,所以對得到的東西非常珍惜,偏執得近乎頑固。其實越想抓牢,越是抓不住,到最後看似拳頭緊握,攤開手卻空無一物。得失心越強,越經不起打擊,越發脆弱。

lr

老年人戒之在患得患失的心理,應對之策就是對世事輕鬆看,學會自得其樂才是解脫。

君子有三戒:戒色戒鬥戒得。戒是止,戒的同時也要發起另一面進的精神,發揚少年本色,不斷奮鬥進取,身在事內心自超然。戒正是指明歧途做出限制約束人走正路立德立業。依佛家講修戒得定,定能生慧,慧能解脫。人生解脫之路正自此始。

相關焦點

  • 君子有三戒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戒之在得。(《論語》季氏第十六)。」這句話我們可以理解為,作為一個君子最起碼要注意這三個方面:第一:少小時(即年輕時),正常的思想意識尚未形成,對是非尚無明確的判斷,這個時候要抵禦的住財色的侵擾,因為一旦把握不住,就可能對人的一生產生重大的影響。
  • 古代君子有三戒,呂布三戒全犯,劉備犯了兩戒,曹操犯了幾戒?
    縱觀後漢三國梟雄,其盛其衰都有跡可循:道家有五葷三厭之戒,儒家也有君子三戒,對一代梟雄來說,戒不戒五葷三厭無傷大雅,但是犯了君子三戒,卻只有死路一條。五葷三厭這個名詞,很多人都是看了《西遊記》裡的豬八戒才知道的,但事實上五葷三厭是道家之戒,不知道怎麼傳到了西域,卻變成了別人制定的守則。五葷三厭是什麼,筆者前一段時間寫過,這裡不再贅述。
  • 《悟學.第249篇》君子有三戒:色、鬥、得
    《悟學.第249篇》論語. 季氏第十六.新解讀(七)悟學.十八子 20200501167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 孔子:君子有三戒
    在這裡,孔子談到君子有三戒,這三個方面以血氣盈虛為依據進行劃分,分別是減色、戒鬥、戒得。這三戒針對的是人的少年、壯年、老年三個階段容易出現的問題,因而也可以看作人生三戒。《淮南子·詮言》中有這樣一句話:「凡人之性,少則猖狂,壯則強暴,老則好利。」可以說,這是對孔子人生三戒思想的進一步闡述。
  • 孔子:君子有三戒,修身又養性,你知道麼?
    《論語·季氏》中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君作為君子要有三個方面需要戒備:第一年少的時候,身體還沒有發育完全,要戒備因為美色而產生的情感欲望;第二壯年的時候,精力旺盛,要戒備自己情緒的變化;第三等到老年的時候,精力沒有中壯年的時候旺盛了,要戒備貪得無厭。總結來說,這三戒分別是戒色、戒鬥、戒貪。戒色這點主要是針對年輕人的。年輕人好奇心重,最容易受社會上的誘惑影響。
  • 《論語》|「君子有三戒」,人生防止犯三種錯誤,則一生無大過
    壯年正是大展身手、建功立業的時期,家庭穩定了,職業穩定了,雖然有了相當的社會地位,想的是謀求更好的發展空間。但是越往上,高位機會越小,空間越小,並不是人人都可以攀升到理想的最高處。為了爭奪更多資源的掌控權,不少人往往會利令智昏,陷入無原則的權力鬥爭中去。在官場,則爭奪權勢;在商場,熱衷打壓對手。
  • 君子有三戒,首戒迫在眉睫
    有一位老師說,現在學生的體質,簡直是一屆不如一屆了。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該敲敲警世鐘,讓他們猛回頭了。1君子三戒色為先孔夫子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 君子有三戒:少戒色,中戒鬥,老戒得
    孔夫子告訴我們:君子有三戒:少戒色,中戒鬥,老戒得!孔子說,人生三萬六千天,看起來好像很長,但細細想來,人生也就三個階段:少年、壯年、老年。每個階段都有其特點,有好也有壞,好的方面固然要發揚,不好的方面也要注意避免,如此才能一生順遂。孔子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 君子有三戒:少年要戒色,成年人做到後兩戒,人生會有所不同
    《論語》中說過,君子有三戒,想要成為一名高尚的人,我們得學會適當地戒除誘惑,他一針見血地指出了人性的弱點,那我們看一看具體是怎麼戒呢?梁啓超曾經就對這個話題有過一些討論,他認為「少年男女,身體皆未成熟。」還不能控制住自己,容易沉溺於肉慾之樂,而年齡稍長一些,才能更加清醒,適當地控制情慾。你看,我國的法律不是也有法定的結婚年齡嗎?這正是建立在一個身體和心智都相對成熟的基礎上。曾國藩:「聞色而心豔羨,真禽獸矣。」
  • 柳宗元寓"三戒" 打油詩新全解
    題名「三戒」,可能是取《論語》「君子有三戒」之意。另有詞語「三戒」,在佛教、中醫和古代文獻中分別有不同的含義——驢之可悲,麋之可憐,鼠之可憎! 01.永某氏之鼠《永某氏之鼠》成功塑造了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鼠輩:沒有哪一個人為「忌日」而豢養老鼠;但在正常的生活環境中,有太多的有權有勢的人,出於種種緣故,寵愛、任用一些無能無德的「鼠輩」為官,致使鼠輩的勢力越來越大,可謂「小人得志」。
  • 君子有三戒,中年男人想要長壽,戒掉一個也算不錯
    君子有3戒,男人想要長壽,戒掉一個也不錯孔子曾經說過:「君子有三戒:少年時,血氣未定,戒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而這三戒不僅僅適用於生活,同時也可以用於養生方面。下面我們就來具體的了解一下吧。為什麼要戒「色」當我們少年的時候,血氣還未定,就應該戒好色,到了中年的時候,就更需要戒色了。
  • 孔子有三句勸誡君子的名言,被奉為修身經典,句句珠璣,值得玩味
    至聖先師孔子雖然出身貴族,但是一生致力於教化萬民,他開創儒家學派,注重君子的品德修養。後有孟子將儒學繼往開來,至荀子而集大成,乃使流芳。一、孔子在《論語》中有很多有關君子的論述,大多是教導君子應該做什麼,而有三句話卻是勸誡君子什麼事萬萬不可做,被稱為君子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簡單的說:少年時應戒萬事萬物的誘惑;壯年時戒爭鬥;老年時戒貪慾。
  • 孔子說:君子有三戒,第一是戒色
    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孔子說:「君子有三件事應該警惕戒備:年少的時候,血氣還沒有發展穩定,要警戒迷戀女色;壯年的時候,血氣正旺盛,要警戒爭強好鬥;到了老年的時候,血氣已經衰弱,要警戒貪得無厭。」陳昌文老闆社群畫哥結合商業解讀,一個公司都有發展初期,中期,後期。
  • 唐浩明鄭佳明朱漢民暢談「讀書明理之君子」
    3位學者認為,「君子」一詞在《論語》裡出現100餘次,足見孔子對君子的重視。君子是普通人通過讀書、學習能養成的人格。「君子是中華民族主流的文化、教育所追求的人生目標。在孔子心中,具備3個條件就可以成為君子。」唐浩明說,《論語》中談到聖人時只提了3種,談到賢人、賢才和賢者出現了16種,談到君子的時候有了92種,大大超過了聖賢的數量。
  • 俗語: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什麼是君子?君子並不是好當的
    其實「君子」一詞一共有8種意思,這8種意思證明了我們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漢字的魅力,同時也能夠讓我們更好的去了解什麼是君子?第一種意思:君子是一種竹子的名稱,有一種竹子叫做君子竹。不過後來的竹子與蘭花、菊花、梅花一起合稱為了四君子。第二種意思:君子是一種酒的名稱,在古代有一種酒就被稱為君子酒。
  • 雜談《論語》中說君子
    君子是古代文學作品中十分常見的一個詞語,如「君子一言,駟馬難追」「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等。《論語》是春秋時期一部語錄體散文集,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據說在《論語》中「君子」共出現了108次,「小人」共出現24次,其中19次「君子」和「小人」同時出現。
  • 論語-論玉
    初拿到這個題目,讓我浮想聯翩,似乎覺得這個題目太大而無從下筆,繼而又覺得又有一種想表達的衝動。於是暫且把題目擱置了幾天,誠如《論語》所云:「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與思無益,不如學也」——乾脆捧著《論語》,老老實實地再讀幾遍吧。一邊讀,一些念頭又開始和我「捉迷藏」了,一會兒冒出來,一會兒又不見了。歸根結底,還是自己「學藝不精"啊!
  • 思賢講壇:三明(民)會講·讀書明理之君子
    唐浩明認為,君子是中華民族主流的文化、教育所追求的一個人生目標。《論語》是中國文化中最權威、最經典的一部書。這部書在談到聖人時只提了三種,在談到賢人、賢才和賢者出現了16種,在談到君子的時候有了92種,大大地超過了聖賢的數量。君子是一個可以達到的目標,是可以通過努力做到的。
  • 讀書明理之君子,三明(民)會講再登思賢講壇
    講壇伊始,三位老師就「讀書明理之君子」各自發表了觀點。唐浩明認為,君子是中華民族主流的文化、教育所追求的一個人生目標。《論語》是中國文化中最權威、最經典的一部書。這部書在談到聖人時只提了三種,在談到賢人、賢才和賢者出現了16種,在談到君子的時候有了92種,大大地超過了聖賢的數量。君子是一個可以達到的目標,是可以通過努力做到的。
  • 長沙銀行思賢講壇:三明(民)會講·讀書明理之君子
    孔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君子是可以通過讀書、學習養成的。「君子」一詞在《論語》裡出現百餘次,足見孔子對君子的重視。講壇伊始,三位老師就「讀書明理之君子」各自發表了觀點。唐浩明認為,君子是中華民族主流的文化、教育所追求的一個人生目標。《論語》是中國文化中最權威、最經典的一部書。這部書在談到聖人時只提了三種,在談到賢人、賢才和賢者出現了16種,在談到君子的時候有了92種,大大地超過了聖賢的數量。君子是一個可以達到的目標,是可以通過努力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