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孔子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也就是說年輕人要注意性的問題,能節制而不縱慾才叫君子;中年人要溫潤平和,不要好勇鬥狠做意氣之爭才稱得上君子;老年人要看得通透,不要把事都看得太重抓著不放才算得上君子。
孔子這句話道出了人生三個階段容易產生的毛病和問題,這三點在時間上相互連接,在性質一脈相承,卻又各自獨立。此番訓誡意在提醒正處在某一階段的人醒悟,供過來人反思,助來者前瞻長路。
一、少年:戒之在色。少年可以理解為年輕人,實際上包括了少年也包括了青年。依古代禮制,女孩十五歲及笄,便算是成人可以出嫁,男子十六歲舉行冠禮,表示成人可以娶妻。對照現在婚姻法中關於法定結婚年齡的規定:男子不得早於二十二周歲,女子不得早於二十周歲,古人享受男歡女愛要比現在早很多。只是性成熟並不代表心理成熟,往往年少無知貪圖閨房之樂,過分縱慾,於身體、心理都會產生極大危害。只是「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聖人也並非不通情理,所以提倡適度要求節制而非禁慾。
現在社會人們對愛的理解往往狹義化,認為父母、兄弟是孝悌,屬於親情;對於同性朋友是友道,屬於友情;唯獨對異性才是愛情,愛被理解為兩性之間基於性的特殊情感。再加上各種人為因素的影響,青少年性心理的早熟比性生理的早熟更提前,這是教育的大問題,也是很大的社會問題。
個人認為年輕人要戒男女大欲之色,但要保持年輕人的本色,那就是敢想敢幹有衝勁,不怕失敗不服輸的決心和韌性,有成就一番本事和打拼一片天地的野心。年輕人要戒色但要留住本色。
二、壯年:戒之在鬥。
孔子教育我們戒之在鬥。但是中年人偏偏是最不能放棄奮鬥的人。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放眼望去都是需要依靠自己的人,而自己卻無處可依。在無助中,難免焦慮與暴躁,敏感又脆弱,時而意氣風發滿懷希望,時而消沉絕望痛苦不堪。但是無論內心是怎樣的一種滋味,都不能停下向前的腳步,喪失奮鬥的決心和信心。哪怕是含著淚忍著痛傷痕累累,也要拼命趟出一條帶血的路。
人到中年,在家中妻兒老少其樂融融,走出門只有努力和保重二字留在獵獵風中。
努力是在自己身上努力,奮鬥也是奮鬥自己的本事,而不是在別人身上動腦筋玩手段。這裡有一個故事可資借鑑。師傅畫了一長一短的兩條線對徒弟說:「這條短線代表你,那條長線代表別人,怎樣才能讓自己的那條線比別人長呢?」徒弟想了想,伸出腳把長的那條線抹去一半,然後得意地抬起頭說:「師傅您看,這樣我的那條線就變長了。」師傅搖了搖頭,俯下身把原來短的那條線加長了一倍說:「要想比別人強,光盯著別人的短處想辦法詆毀別人,必定會遭到別人的反擊和報復。只有自己變得強大,自然能對比出別人的渺小,這才是最好的辦法。」
孔子所說戒之在鬥,就是要戒與人爭鬥,和人勾心鬥角,更不可想盡辦法用盡手段往上爬。人生之鬥是與自己的壞習慣作鬥爭,與自己的惰性作鬥爭,這種贏得一時也是人生進步之處、卓爾不凡的開始。
三、老年:戒之在得。人辛辛苦苦一輩子,到了老年已經無力奮鬥,只能依靠舊時的回憶提振現在的精神,所以老年人記不清昨天的事,剛才的人,但是對幾十年前的事情卻念念不報,牢記心中。因為他們已經沒有未來,他們只能活在過去。他們想把過去的種種牢牢抓住,所以動輒「想當年……」,所以對得到的東西非常珍惜,偏執得近乎頑固。其實越想抓牢,越是抓不住,到最後看似拳頭緊握,攤開手卻空無一物。得失心越強,越經不起打擊,越發脆弱。
老年人戒之在患得患失的心理,應對之策就是對世事輕鬆看,學會自得其樂才是解脫。
君子有三戒:戒色戒鬥戒得。戒是止,戒的同時也要發起另一面進的精神,發揚少年本色,不斷奮鬥進取,身在事內心自超然。戒正是指明歧途做出限制約束人走正路立德立業。依佛家講修戒得定,定能生慧,慧能解脫。人生解脫之路正自此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