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有三戒

2021-02-19 風和語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戒之在得。(《論語》季氏第十六)。」

這句話我們可以理解為,作為一個君子最起碼要注意這三個方面:第一:少小時(即年輕時),正常的思想意識尚未形成,對是非尚無明確的判斷,這個時候要抵禦的住財色的侵擾,因為一旦把握不住,就可能對人的一生產生重大的影響。第二,人到中年,要注意培養自己平和的心態,遇事不可急噪,對於發生的任何事情都要進行認真的分析和梳理,特別是與人相處,要時刻保持謙讓,注意兼聽,耐心聽別人說話,即使不同意對方的觀點也不要輕易打斷別人的陳述,不能莽撞行事。第三,人一旦到了老年,要作到無欲無求,平淡地看待得失,因為偶爾的貪慾可能會導致一生人格的顛覆。

《論語》中記錄了很多孔子有關學習的內容,至今仍在影響著我們。如膾炙人口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告訴我們,知識無處不在,只要努力,就能夠得到我們所需要的知識。我們時常會感到知識的匱乏,卻不能從自身去尋找原因,一味地怨天尤人、唉聲嘆氣是無益的。

子又曰:擇其善者而從之,而不善者則改之。學習也要講究方法,也要進行選擇,好的方面要汲取,不好的方面則要改正。還有,在學習中要注意分析,「學而不思則罔」。死記硬背,囫圇吞棗,是無法體會學習的樂趣的。

智者,是聰明加學習的結晶。知識可以給好學的人帶來快樂,帶來進步,亦可改變人生。

相關焦點

  • 孔子:君子有三戒
    在這裡,孔子談到君子有三戒,這三個方面以血氣盈虛為依據進行劃分,分別是減色、戒鬥、戒得。這三戒針對的是人的少年、壯年、老年三個階段容易出現的問題,因而也可以看作人生三戒。《淮南子·詮言》中有這樣一句話:「凡人之性,少則猖狂,壯則強暴,老則好利。」可以說,這是對孔子人生三戒思想的進一步闡述。
  • 《論語》:君子有三戒
    《論語》中孔子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也就是說年輕人要注意性的問題,能節制而不縱慾才叫君子;中年人要溫潤平和,不要好勇鬥狠做意氣之爭才稱得上君子;老年人要看得通透,不要把事都看得太重抓著不放才算得上君子。
  • 古代君子有三戒,呂布三戒全犯,劉備犯了兩戒,曹操犯了幾戒?
    縱觀後漢三國梟雄,其盛其衰都有跡可循:道家有五葷三厭之戒,儒家也有君子三戒,對一代梟雄來說,戒不戒五葷三厭無傷大雅,但是犯了君子三戒,卻只有死路一條。五葷三厭這個名詞,很多人都是看了《西遊記》裡的豬八戒才知道的,但事實上五葷三厭是道家之戒,不知道怎麼傳到了西域,卻變成了別人制定的守則。五葷三厭是什麼,筆者前一段時間寫過,這裡不再贅述。
  • 君子有三戒,首戒迫在眉睫
    有一位老師說,現在學生的體質,簡直是一屆不如一屆了。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該敲敲警世鐘,讓他們猛回頭了。1君子三戒色為先孔夫子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 《悟學.第249篇》君子有三戒:色、鬥、得
    季氏第十六.新解讀(七)悟學.十八子 20200501167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譯文】孔子說:「君子有三項禁戒:年少的時候,血氣尚未穩定(身心尚未發育健全),要戒忌對女色的迷戀;到了壯年,血氣方剛(旺盛剛烈),要戒忌與人爭鬥(好勇鬥狠);到了老年,血氣已經衰弱了,要戒忌貪得無厭。」
  • 孔子:君子有三戒,修身又養性,你知道麼?
    《論語·季氏》中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君作為君子要有三個方面需要戒備:第一年少的時候,身體還沒有發育完全,要戒備因為美色而產生的情感欲望;第二壯年的時候,精力旺盛,要戒備自己情緒的變化;第三等到老年的時候,精力沒有中壯年的時候旺盛了,要戒備貪得無厭。總結來說,這三戒分別是戒色、戒鬥、戒貪。戒色這點主要是針對年輕人的。年輕人好奇心重,最容易受社會上的誘惑影響。
  • 君子有三戒:少戒色,中戒鬥,老戒得
    孔夫子告訴我們:君子有三戒:少戒色,中戒鬥,老戒得!孔子說,人生三萬六千天,看起來好像很長,但細細想來,人生也就三個階段:少年、壯年、老年。每個階段都有其特點,有好也有壞,好的方面固然要發揚,不好的方面也要注意避免,如此才能一生順遂。孔子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 君子有三戒,中年男人想要長壽,戒掉一個也算不錯
    君子有3戒,男人想要長壽,戒掉一個也不錯孔子曾經說過:「君子有三戒:少年時,血氣未定,戒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而這三戒不僅僅適用於生活,同時也可以用於養生方面。下面我們就來具體的了解一下吧。為什麼要戒「色」當我們少年的時候,血氣還未定,就應該戒好色,到了中年的時候,就更需要戒色了。
  • 孔子說:君子有三戒,第一是戒色
    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孔子說:「君子有三件事應該警惕戒備:年少的時候,血氣還沒有發展穩定,要警戒迷戀女色;壯年的時候,血氣正旺盛,要警戒爭強好鬥;到了老年的時候,血氣已經衰弱,要警戒貪得無厭。」陳昌文老闆社群畫哥結合商業解讀,一個公司都有發展初期,中期,後期。
  • 君子有三戒:少年要戒色,成年人做到後兩戒,人生會有所不同
    《論語》中說過,君子有三戒,想要成為一名高尚的人,我們得學會適當地戒除誘惑,他一針見血地指出了人性的弱點,那我們看一看具體是怎麼戒呢?梁啓超曾經就對這個話題有過一些討論,他認為「少年男女,身體皆未成熟。」還不能控制住自己,容易沉溺於肉慾之樂,而年齡稍長一些,才能更加清醒,適當地控制情慾。你看,我國的法律不是也有法定的結婚年齡嗎?這正是建立在一個身體和心智都相對成熟的基礎上。曾國藩:「聞色而心豔羨,真禽獸矣。」
  • 君子有三德、三畏、三樂、三戒、三思、三變、三省、三愆
    編者語君子是一種人生至高的追求和方向,沒有這種追求,我們只能苟且的活著,成為君子是一種至上的快樂,「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君子之德風」,「君子不憂不懼」,「君子成人之美」.在這個「缺德」的年代,回歸君子,人生才有方向,社會才有希望.子曰:「君子有三德: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
  • 柳宗元寓"三戒" 打油詩新全解
    題名「三戒」,可能是取《論語》「君子有三戒」之意。另有詞語「三戒」,在佛教、中醫和古代文獻中分別有不同的含義——驢之可悲,麋之可憐,鼠之可憎! 01.永某氏之鼠《永某氏之鼠》成功塑造了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鼠輩:沒有哪一個人為「忌日」而豢養老鼠;但在正常的生活環境中,有太多的有權有勢的人,出於種種緣故,寵愛、任用一些無能無德的「鼠輩」為官,致使鼠輩的勢力越來越大,可謂「小人得志」。
  • 古代聖人所說的「三畏」與「三戒」我們常人應該如何去學習?
    古代聖人所說的「三畏」與「三戒」我們常人應該如何去學習?首先讓我們一起回顧一下孔子說的三畏與三戒是什麼,根據《論語·季氏》中的記載: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天命,實際上某程度上說的是人的命運屬於天道的一部分。畏天命,就是要對自己的命運要有敬畏之心,也就是要象《黃帝內經》中所說的那樣。
  • 孔子有三句勸誡君子的名言,被奉為修身經典,句句珠璣,值得玩味
    至聖先師孔子雖然出身貴族,但是一生致力於教化萬民,他開創儒家學派,注重君子的品德修養。後有孟子將儒學繼往開來,至荀子而集大成,乃使流芳。一、孔子在《論語》中有很多有關君子的論述,大多是教導君子應該做什麼,而有三句話卻是勸誡君子什麼事萬萬不可做,被稱為君子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簡單的說:少年時應戒萬事萬物的誘惑;壯年時戒爭鬥;老年時戒貪慾。
  • 《論語》|「君子有三戒」,人生防止犯三種錯誤,則一生無大過
    壯年正是大展身手、建功立業的時期,家庭穩定了,職業穩定了,雖然有了相當的社會地位,想的是謀求更好的發展空間。但是越往上,高位機會越小,空間越小,並不是人人都可以攀升到理想的最高處。為了爭奪更多資源的掌控權,不少人往往會利令智昏,陷入無原則的權力鬥爭中去。在官場,則爭奪權勢;在商場,熱衷打壓對手。
  • 以事寓理警世深 ——讀柳宗元的《三戒》
    因參與王叔文變法而遭貶,在寄情山水間,為中國的山水遊記留下幾粒璀璨的明珠之餘,經過劫難的考驗,柳宗元經過複雜的思想鬥爭之後,有了更豐富的社會閱歷和更深切的人生體驗的積累。官場的詭譎雲湧,讓他開始轉移情志投放的對象。視野的內收,他有了更多審視生命本體的機會。當然,這種審視是把它與世情緊密聯繫在一起的。
  • 唐浩明鄭佳明朱漢民暢談「讀書明理之君子」
    3位學者認為,「君子」一詞在《論語》裡出現100餘次,足見孔子對君子的重視。君子是普通人通過讀書、學習能養成的人格。「君子是中華民族主流的文化、教育所追求的人生目標。在孔子心中,具備3個條件就可以成為君子。」唐浩明說,《論語》中談到聖人時只提了3種,談到賢人、賢才和賢者出現了16種,談到君子的時候有了92種,大大超過了聖賢的數量。
  • 俗語: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什麼是君子?君子並不是好當的
    對於「君子」一詞我們都不陌生,那麼到底什麼才是君子呢?君子在最開始的時候指的是君王之子,也就是一個國家君王的兒子,到了後來才把君子和道德聯繫在了一起。其實「君子」一詞一共有8種意思,這8種意思證明了我們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漢字的魅力,同時也能夠讓我們更好的去了解什麼是君子?第一種意思:君子是一種竹子的名稱,有一種竹子叫做君子竹。不過後來的竹子與蘭花、菊花、梅花一起合稱為了四君子。第二種意思:君子是一種酒的名稱,在古代有一種酒就被稱為君子酒。
  • 思賢講壇:三明(民)會講·讀書明理之君子
    唐浩明認為,君子是中華民族主流的文化、教育所追求的一個人生目標。《論語》是中國文化中最權威、最經典的一部書。這部書在談到聖人時只提了三種,在談到賢人、賢才和賢者出現了16種,在談到君子的時候有了92種,大大地超過了聖賢的數量。君子是一個可以達到的目標,是可以通過努力做到的。
  • 讀書明理之君子,三明(民)會講再登思賢講壇
    講壇伊始,三位老師就「讀書明理之君子」各自發表了觀點。唐浩明認為,君子是中華民族主流的文化、教育所追求的一個人生目標。《論語》是中國文化中最權威、最經典的一部書。這部書在談到聖人時只提了三種,在談到賢人、賢才和賢者出現了16種,在談到君子的時候有了92種,大大地超過了聖賢的數量。君子是一個可以達到的目標,是可以通過努力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