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三十年前,在我第一次去寶雞橋梁廠的路上,幾乎沒怎麼出過遠門的我坐在車上沿途觀察了一路,發現過了神農鎮政府向南大約有三百多米的農田——當時只是記得有這麼個事兒。
直到2002、2003年看到了一張當時的「寶雞城市規劃圖」,想起了那時的場景,瞬間明白了當時的規劃有多麼的超前:這片農田是預留的高速公路和鐵路南環線用地。為什麼說「超前」呢?寶雞橋梁廠1966年建廠,再往北的烽火/長嶺/寶成/凌雲等國企也都是三線建設期間落戶寶雞的,這片農田從上世紀60年代一直預留到了2010年以後。
我並不清楚寶雞的遠期規劃是哪年做出的,但這裡規劃預留的公路鐵路用地等了幾十年才使用,確實有遠見。
■ 圖中黃線以南以北是30-40年前就有的建築,中間的G30高速公路、徐蘭高速鐵路則是最近10年才建成的
■ 從早期寶雞年鑑中找到了一張地圖,清晰度不高但可以看出,紅色箭頭範圍內基本沒有建築,不得不承認,這樣的規劃確實可以稱之為高瞻遠矚
2004年,寶雞開始「創建國家衛生城市「,自此為起點,寶雞通過多個榮譽稱號的創建工作,積累了許多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的先進經驗。
比如從2004年開始,在清明節、中元節、寒衣節等日子,寶雞的環衛部門會在主要路口擺放專用的焚紙容器,避免紙張燃燒之後黑色汙漬沾染地面,減輕環衛工人的清掃壓力。
又比如,寶雞在省內最早實行了「公共衛生間免費」,除了個別沒有衛生間的地方,整個寶雞市的綜合環境衛生有了明顯提升——而省內一些城市的公共衛生間到2008年還在收費,各城市的綜合環境衛生出現明顯差別。
而最近,寶雞市區的一些原本護欄高度不足1.2m乃至不足1m的橋梁,有關部門對其全部進行加高處理,這個細節在城市管理方面還是值得給好評的。
但是這幾年,寶雞的城市規劃/建設/管理越來越讓人看不懂了,用時下比較流行的網絡詞彙說就是「各種奇奇怪怪的騷操作」讓人不懂。
看不懂之一 :十幾年沒修通的經二路-新福北路
早期的寶雞城市規劃中,寶雞經二路向西延至新福北路,與新建路-新福路構成西河灘片區兩條東西向主幹道,中間輔之以南北向連絡道路行成區域路網。
但是在後來,經二路西延方案從「直連」變成了「繞彎」,這對整個西河灘片區而言不是好事——十幾萬人出行困難。
■ 新福園片區目前約2.5平方公裡,住宅樓鱗次櫛比,新福園一二三區/豪城天下A-F區/海豐花園/百翠園A-C區/軒轅新城/祥瑞花園/軒轅盛世一二三期/金水灣/秦佳西花園/軒轅臻品/玉澗新城/水韻新苑/金利苑一二期……以及正在拆遷過程中的玉澗堡村/長青村/太平堡村/紙坊頭村;整個新福園片區,居住人口數量預計超過25萬人
早在2006年或07年,我曾在舊版寶雞市政府網站留言諮詢過「經二路西延方案」的有關問題,當時的政府網站回復稱:「因寶成鐵路高於城市路面,經二路西端至鐵路很近,無法滿足修建跨線橋的坡度,故對此方案進行修改。」由於政府網站幾次改版,這個回復已經找不到了。
了解新寶路/經二路區域的市民應該明白,這段話是「胡謅」。為什麼?做出這個回復的人應該「沒有注意到」,在2002-2003年因配合寶蘭二線施工,寶成鐵路局部撥道、降坡,經二路西延線跨鐵路的區域已經與周邊道路基本平齊。
■ 新建寶蘭二線時,寶成鐵路由原位置處撥道/降坡,改造區段為南關路平交道口至新建路鐵路橋。改造時同步建設新寶路立交,為保證橋下淨空與鐵路軌面高度,新寶路立交北口改由長青路口接中山路,長青路北口與之對調。
依照鐵路部門有關電氣化鐵路淨空規定,考慮橋梁結構厚度和城市海拔等因素,以跨線橋橋下高於鐵路軌面8.5m、橋面高於鐵路軌面10m計算,從經二路西端開始,用480m的長度升高10米,坡度約為2.08%,按現行規範毫無壓力。
■ 城市道路設計規範中有關城市立交橋的坡度規範
由此可見,寶成鐵路並沒有成為「經二路西延」的障礙,而經二路正西端的某單位能從政府拿到建樓批文,應該是規劃修改過後的事,至於為何修改規劃,我們不得而知。
目前經福路-新福北路方案已經定型了,但這個方案也存在這樣的問題:
新寶路與經福路的交叉口是不規則的十字路口,其中經福路和新寶路成約60°銳角,而且是彎道+下坡,通行秩序和安全都有比較嚴重的問題。
■ 此處向北為上坡/向南下坡,若有車輛從西關前往新福北路,就會出現:下坡+右轉60°銳角彎,此時車輛的離心力方向卻與道路斜坡方向相同,如何保證行車安全?再者,此路口距離經二路西口只有約100m,無條件設置信號燈,屆時如何解決路口通行秩序?
看不懂之二:道路、橋梁的規劃設計真奇怪
蟠龍新區位於市區北邊的塬上,海拔760-820m,高出市區約200m,是寶雞早期做出的「東擴南移北上」理念中「北上」片區,這裡規劃了完善的路網。
從東到西,有東上塬路(底縣路)、龍騰路、蟠高快線(建設中)、寶蟠路、西上塬路。在幾條路裡,唯獨東邊的上塬路足夠奇葩。
■ 蟠龍新區與市區各主要道路
原因很簡單:
1. 規劃為過境公路+城市道路雙功能,但不知是為了節約投資還是什麼原因,南半段與縣道「底縣路」共線,這條路標準較低,道路寬度7米,其中經過底店村1100米。
經粗略統計:底縣路與村內道路的岔路口20餘個,直接面對公路的民宅40餘戶,若要拓寬則涉及沿線民房,拆遷量巨大,但如果不拆遷,這裡的交通壓力很難緩解,而村民出行的交通安全更是難以保證。
2. 東上塬路和石羊廟千河大橋共建,出現一個奇怪的立交橋,路口形狀奇葩,諸位讀者可以看懂橋上部分和橋下環島部分該如何安全行車嗎?
這座橋在建設過程中,我曾經去過該工程的項目部參觀學習,當我提出有關交通安全方面的疑惑時,在場所有人都會心一笑卻都沒有說什麼。
時至今日,我不知道是哪個設計機構做的設計,也不知道這個設計方案是如何通過寶雞市有關部門的評審,更不知道評審會由誰主持,有哪些單位部門參加,分別發表了什麼意見建議——這些都已經成了過去式,木已成舟,現在最重要的,就是如何保障這裡的交通安全和秩序?
■ 東上塬路與石羊廟千河大橋合併建造之後的奇葩結果
正在建設的「蟠高快線」當時在寶雞日報上刊發過一次設計方案意見徵求,關於金臺大道立交的方案有兩個,一個是「三層苜蓿葉+定向匝道」,估算20.6億;另一個是「三層Y型互通」,估算18.2億。
■ 2018年4月9日,寶雞日報專版刊登有關方案的意見徵求
但是在2019年12月開工的時候,原設計的「立交方案」都被放棄,改用平交方式。
■ 2019年12月6日,蟠高快線一標段開工,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悉數到場 | 蟠高快線開工-寶雞新聞網2019-12-06報導
在招標網站和市發改委網站上查詢有關信息得到如下結果:
一期:宏文路-寶十路之間上跨隴海鐵路,長度194米,投資1.3945億;
二期:金臺大道-宏文路道路1.1千米,投資4.59億;
三期:高新大道-金臺大道道路2.1千米,投資12.86億;
四期:(本項目一期的)鐵路橋北至蟠龍新區臺塬路南道路6.297千米,投資24.34億。
以上投資額總計43.1845億,較「徵求意見」之時,取消了20.6億的「三層苜蓿葉方案」,也取消了18.2億的「三層Y型互通方案」,最終改成平面交叉。取消這兩個方案是什麼原因,我不太清楚,估計他們有他們的道理,我並不太感興趣,我只想從城市交通的角度問一下。
包括有關部門工作人員的所有寶雞市民都知道金臺大道·鬥中路南口·西寶高速寶雞出口每天堵兩次、每次一小時,每年堵八次、每次八小時,增加蟠高快線的結果是給這個路口帶來更大的車流量,為什麼實施方案中砍掉了「立交方案」而將其改為平交?
取消立交的時候對這幾條道路的車流主要方向、車流量增幅和道路通行能力有沒有進行推算推演?今後這裡繼續出現比目前還嚴重的擁堵的時候,有關部門何顏面見寶雞人民?
連霍高速寶雞繞城段,在寶雞市政府和省高速公司的反覆博弈之下,最終以秦嶺北麓繞行方案建設,沿途新增磻溪、寶鈦、高新二路、神農四個出入口,各出口對接相應的城市道路。
我路過磻溪出口的時候,又一次被有關部門的道路設計理念所「震撼」,依舊看圖……諸位讀者認為這裡又應該如何行車呢?
■ G30高速磻溪出口和磻溪路·310國道的交叉口衛星圖
上述三個奇奇怪怪的路和橋,應該是我賜牆及肩胸無點墨吧,無法理解設計人員的深謀遠慮,看不懂決策者的高瞻遠矚,不知道哪位網友或哪位專業人士能分析一下這種設計的優點,幫助我理解一下?
看不懂之三:反覆拆、建,為什麼?
一、 大慶路的綠化。
2019年末,大慶路改造接近尾聲的時候,路邊綠化帶堆起了不少微地形,標準頗高,所有綠化帶內都預留了噴灌管道——據介紹是中水回用。
整個工程順利進行,綠化進行到尾聲的時候,不少已經鋪上草皮的微地形又被挖掉,堆好的土被拉走,重新打了水泥墊層,上面鋪上了透水磚。把這些微地形堆起來又挖掉改為路面的目的是什麼,我目前沒有看懂。
■ 大慶路的某一段施工現場,右半部分裸露的黃土之前和左側一樣,是鋪好草皮的,後來被鏟掉,堆高的微地形也被剷平
■ 微地形被挖掉,打水泥,鋪透水磚
二、東風路的路沿石。
2020年,東風路也進行了「改造」,這是最近幾年裡,第三次進行的「改造」——第一次是2015年,把3.5米寬的自行車道強行改成了人行道,留下了1米寬——沿途還全是各種高低不一的臺階,各種電桿之類的障礙物,把原來的自行車道變成公交車道,增加了一些公交港灣,還處理了排水系統,在2017年時,又在這段路實施了「海綿城市項目」。
而2020年第三次「改造」,從我目前看到的所有內容,就是把原來的路沿石從水泥的換成了大理石,其他諸如自行車道的臺階問題、人行道彩磚的積水問題,或者城市基礎設施如垃圾站公共衛生間不足的問題,本次「改造」均無任何動作。
■ 網上曾有一個段子狗剩在寶雞修東風路 ,雖是搞笑,但也透露出了些許的信息
■ 自行車道1米寬,修在人行道上,沿途到處是臺階、配電箱、電桿,能和圖中一樣長距離平直的,也是稀罕
■ 水泥路沿石更換之前,也並不是壞到徹底不能用
三、經二路的綠化帶
2009年5月,寶雞獲得「國家森林城市」稱號,在獲得這個稱號的創建過程中,當時的寶雞市主要領導提出了一個詞彙叫「破硬建綠」,基本思路是在城市的一些硬化路面上選擇適當位置,破除路面,種植各類灌木、草坪,這個方法使得寶雞市區的綠化覆蓋率迅速提升。
但是從去年開始,寶雞的經二路又重新開始「填綠鋪硬」,把十年前「破硬建綠」修好的綠化帶挖掉灌木、填了樹坑、鋪上大理石路面,將這些綠化地改為路面的目的是什麼,我目前沒有看懂。
四、經二路的隔離護欄
而最近一段時間,整條經二路上人行道與機動車道分隔的不鏽鋼護欄也全部被拆除。比如文化路·經二路口,在火車站廣場地下停車場和文化路人行地下通道建成後,有關部門用不鏽鋼護欄把文化路口人行方向封閉,並清除了地面上的斑馬線,關閉了人行信號燈,用多種方式引導市民走地下通道過街。
而之前設置在金陵小學南門口、新開路口、建國路口、圓門洞、新民路等等等等路段的不鏽鋼護欄也被悉數拆除。漢中路口人防地下通道之前利用率非常高,因為周邊全部封閉,市民過街必定要走人防通道——雖然出入口朝向不太合理——但大家都習慣了,但最近這裡的護欄也全部拆除,地面重新畫上了斑馬線。
而新開路、新民路兩處人行天橋也因為下方的隔離欄被拆除,懶得上橋過街的市民也開始增加。將這些隔離欄拆除的目的是什麼,我目前沒有看懂。
類似前幾條讓大家看不懂的操作還有很多,這裡不一一列舉,作為一名普通的寶雞市民,作為一名關心寶雞發展勝於關心自己餘額的人,暫時還無法理解這些令人費解的操作,也不知道有關部門會作何解釋。
本來還想說幾句,但是感覺前面話太多,也不知道該怎麼總結,先這麼結束吧。
作者 | 關於素質 | 陝西人